草莓视频官网

金山寺開光儀式相關內容

關于《青蛇:法海恩仇錄》的疑難

青蛇之法海恩仇錄劇情攻略
開店散瘟篇攻略流程
保和堂歡喜開張
許仙與白素貞婚后在鎮上新開了家保和堂藥鋪
許仙因平時人緣甚好,在藥鋪新開張時,鎮上眾人光顧造訪熱鬧滾滾
藥鋪生意興隆,不久后店里已缺幾味藥材了
于是許仙便吩咐小青到老東家大生堂王老板哪調些藥材
三個主顧聚集保生堂
隔天
有三個顧客的上保和堂興門問罪
怒沖沖的說保和堂沒良心賣的是假藥,嚷嚷著要退錢
許仙一瞧究竟才知道是大生堂王老板使詐謀害
批賣給保和堂的是霉爛走性藥材,存心要保和堂閉歇
許仙于是感到非常惱恨
小青漏夜散瘟因禍得福
小青對大生堂王老板的行徑非常不恥,原心生報復不想輕饒王老板
但是經白素真勸解后,說明這批走性藥材也可是治病靈藥
于是與白素真將計就計拯救保和堂信譽
晚上小青聽從白素真安排
將瘟疫符水均勻散布城內各水井
來到藥鋪果然人山人海、挨擠不開
許仙決定不再向大生堂批藥材
于是決定請小青管理藥材庫存下單事宜,讓小青非常高興
小青也對白素真的神機妙算非常佩服!并要白素真教她卦術!
白素真于是贈易經一本給小青。從此讓小青可在書閣內修練卦術、卜卦。
這時保和堂人山人海、挨擠不開,鎮上眾人爭相購買腹痛靈丹。
異口同聲的稱贊許仙醫術精湛用藥如神如華陀在世
幾天忙亂后,小青外出去茶樓買點心回保和堂
事后并到煉丹爐與許仙煉丹藥修練、修正氣。
許仙與白素之盤算這幾天藥鋪盈收,并給了小青應得的酬勞
這時白素真提醒小青改天帶點太湖畔茶樓的點心回來嘗嘗。
初遇俠客篇攻略流程
俠客落難太湖畔:[紹興30/3/7起]
小青在去太湖畔茶樓途中剛好遇見海盜強劫路人錢財
于是見義勇為擊敗海盜,救了原已重傷的俠客仇斷云
并將俠客仇斷云帶至虎丘山洞療傷
小青持續數次往返保和堂與虎丘山洞細心的照顧俠客仇斷云
當仇斷云外傷多已痊愈,為報答青兒姑娘救命之恩,
想將隨身佩劍——莫邪寶劍相贈與小青
但小青自認武功還不配莫邪寶劍
便與俠客仇斷云習練武功
以后虎丘山洞成了小青修練武術的一個場所
小青武學生涯就此展開

為賣藝父女仗義
秋萍父女落難在太湖畔茶樓表演賣藝
有日遇上惡客人騷擾
小青慷慨解圍與惡客人一言不合大打出手
擊敗惡客人并解救了秋萍父女
小青自離開茶樓后,一直被兩名江湖中人跟蹤
青兒擔心來者不善
難道是沖著仇斷云而來,對仇斷云不利
師徒生死患難見真情
小青上虎丘遇到3名江湖仇家,圍剿俠客
原來是那幫跟蹤小青的人
仇家是沖著雪霸盟前幫主閉室密傳靈動驚虹雪武功心法而來
仇斷云舊傷未愈,于是小青挑戰仇家3人
擊敗仇人后,仇斷云傳授前幫主閉門獨傳靈動驚虹雪口訣與小青
不久仇斷云離開,并將凌云劍譜相贈于小青。
從此天涯相隔俠客不再出現于虎丘………
初遇小豆子篇攻略流程
若遇小豆子二次不管在哪一區,則將會在保和堂遇小豆子!
因杭州的張太醫下單子來,說急著保和堂交三十瓶山豆根泄毒丸
讓許仙慌張的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求助小青幫忙想想辦法
于是發生了小青盜采金山寺山豆根事件
自盜采山豆根事件后,會每隔一天蘇州城附近的采藥區或街上小豆子就會出現
并與小豆子有一連串的互動
呂祖誕辰篇攻略流程
呂祖誕辰事件觸發[紹興30年4/5~4/14期間]
這幾天城里都在討論福濟觀呂祖誕辰,鎮上里里外外大伙期待這熱鬧的廟會
呂祖誕辰小青貪玩誤事[四月十四日強制觸發]
小青一大早就跟著許仙去吳趨坊
半途中小青慫恿著許仙一起到福濟觀參拜呂祖
待回到家門口時讓白素真一頓訓斥
原來許仙在廟寺中竟聽信道士讒言惹來滿屋子符令說是要抓拿妖孽
于是小青、白素真聯合作戰二尊門神
事后白素真感嘆許仙竟聽信道士讒言毒害于她,不顧念夫妻恩情
這事讓小青很懊惱并到了福濟觀想要教訓道士張瑛
端陽現形篇攻略流程
雙姝難度端陽時[紹興30/4/29]
小青與白素真憂心著一到端陽午時必會現形出丑,若再遇那滿城灑雄黃酒、熏艾草,豈不枉作千年修行毀于一旦
白素真叮嚀青兒切記端陽節當日,務必在巳時前覓得一極陰之處避禍
端陽節午時白蛇現形
小青回至許宅,驚見已昏倒并現出原形的白素真
原來白素真不慎喝了許仙的雄黃酒,傾刻現出原形昏醉過去
而許仙也被白素真原形嚇死了
白素真于是出發至瑤池仙境的找南極仙翁取仙丹靈草姑爺盼許仙能起死回生
出發前并交代小青兩天內完成一些任務,尋找五色泥土及三眛真火
為許仙與白素真護靈氣等待白素真取仙丹靈草回來
盜仙草救許仙
小青感到白素真有有危險,讓她一刻都待不住,于是馬上去瑤池仙境搭救
一到瑤池仙境即見白素真與白鶴童子纏斗中
小青進入翠柏閣遇見守衛麋鹿童子
看他憨厚可愛于是小青用調虎離山之計盜走仙草
不久麋鹿童子追出并與小青大打出手
與許仙共赴巫山
小青煎藥服侍許仙
但是孤男寡女共處一室,不禁的發生肌膚之親
但也為日后埋下了兩姊妹的情結
雙姝情海生波
小青終于與白素真為了許仙撕破了臉
于是一陣爭吵后小青離開了白素真與許仙
迷情顧公子篇攻略流程
穿江越嶺追求人間真愛[紹興30/6/8]
小青到了蒼浪亭遇到桃花仙子,與其聊天并學習媚術課程
回程中,在顧家后門遇見醉月樓店小二,輾轉得知顧老爺的獨子——顧錦云這個人
昆山迷情顧公子
小青想從顧公子身上施展在桃花仙子那習得的媚術
于是用計使顧公子帶她住進了顧府
在顧府內小青對顧公子大展媚術
時光芢苒,日日恩愛,夜夜春宵就這么荒唐的過了半余月。
由于小青的媚術尚未達到陰陽調和之境界,
更加上蛇性本淫,在不知節制下,顧錦云已由一位偏翩美少年
糟蹋成一個槁木死灰病厭厭的活死人了
于是顧夫人請水云道長及悟虛長老來驅邪,期間并與小青發生戰斗
這時白素真出現,小青認錯并向她求助救顧公子,白素真出手相助解救,小青回到許宅并與白素真合好如初
胡媚娘篇攻略流程
白素真喜懷許家香火[紹興30/9/13]
白素真懷了孕,并在許宅靜心修養身子
這時藥鋪里來了一對冒牌貨,心月狐精——狐媚娘變幻成白素真的模樣在藥鋪與許仙廝混也到處勾三搭四,還有一只青蛙精翠兒變幻成小青的模樣到處興風作浪…
小青與白素真決議要揭露對方陰謀
但又怕貿然前去真假難分許仙未必相信,惟恐情勢失控暴露身份怕又要嚇壞了許仙
于是商計借住許大姊之手出面揭露真相并收服妖怪
館娃宮篇攻略流程
采花大盜擾蘇州[紹興30/10/11~19]
最近鎮上持續發生女子失蹤一事
小青又興起一番仗義豪情,于是四處打聽消息
期間在醉月樓認識了吉拉,相談甚歡,吉拉愿意代為留意可疑人物
小青根據線索,跟蹤武護法到靈巖山的館娃宮,但不得其門而入
這時也剛好在幫小豆子尋找藥引琉金舞茸菇王
于是利用幫大生堂送藥材機會順利進入館娃宮偷取琉金舞茸
在館娃宮巧遇被軟禁的桃花仙子,也與官主及其它護法發生戰斗
終于取得琉金舞茸,也救出所有被拐騙的少女與強擄的孕婦
鳳凰山篇攻略流程
昭攬賢人平淮安
鳳凰山上嘯聚群妖奚止數萬,筑柵起寨據山為王
淮南節度顧錦云奉令,將出兵平鳳凰山之亂,這時朝中派系借故要污陷顧錦云一家通番叛國擾亂江山之罪
小青得知消息,心急如焚便要出手相救
于是得白素真相助,便只身直闖鳳凰山心月宮
期間陸續與狐精胡媚娘及蛙精小翠發生戰斗
這時狐精已布下荼害生靈的玄武攝魂幡使的滿城瘟疫,讓小青不知如何是好
掌門之爭篇攻略流程
小青于金山寺遇見佛門謀計掌門之爭,得知其老主持有難
急忙尋得這時已皈依佛門,釋法海的小豆子,并告知情形
一同前往金山寺時與眾憎糾纏,并尋求法海相助時,反而與法海發生了爭執而反目成仇
佛妖不兩立,法海即將對許仙有所動作了
貓女吉拉篇攻略流程
原來貓女吉拉本是吐番國公主,來到中原賣藝全是為了收集有利復國的情報與資源,如今身分已被花喇子模國的探子懷疑監控
于是小青便協助貓女吉拉帶口信,到城里打鐵鋪子取一'轟天雷"設計圖,前往金山島的途中,找一位在沙洲上等候叫噶鄔冽的武士,將這張圖交到他手里。
化檀篇攻略流程
近來有小僧前來化緣檀香,小青雖心有顧慮,但也不疑有詐
小青再次于茶樓遇見小僧,詢問下得知原來是奉法海之命前來
一聽之下心中大怒,大罵法海的不是
張瑛復仇篇攻略流程
張瑛復仇事件觸發[紹興31年3/8~3/13]
最近城里傳言來了個呼風喚雨的道士張瑛
小青非常的好奇,想一探究竟
便四處打聽此道士究竟是何人
張瑛蠱養蜈蚣復仇[紹興31年3/13~3/14]
小青終于在蘇州城內通往靈巖山的路口遇見張瑛
并跟蹤張瑛到靈巖山的一個洞口
原來張瑛可是前恨難消復仇而來,這次還在靈巖山蠱養蜈蚣精準備相害小青等人
陸續將此事告知白素,并與水晶宮黑風大王商借寶物
于是小青與張瑛發生了戰斗
白素貞嘆郎無情
許仙三番兩次受人賈禍加害于白素真,讓白素真心生黯傷
感嘆許仙的這般薄情寡義,雙姝黯然神傷淚眼相對。
歸還混元金斗
小青與張瑛戰斗結束后歸還混元金斗
水漫金山篇攻略流程
金山寺開光困許仙[紹興31/4/19]
金山寺開光大典,小和尚送來請帖邀請許仙上金山寺作客
小青告知白素真此事,才知法海原來是前世與白素真宿世結怨的癩蛤蟆精
法海定是怨記千年仇,利用此次機會找白素真了結宿怨
小青與白素真連忙上金山寺搭救許仙
在金山寺與法海及眾武憎發生了戰斗
期間小青至水晶宮班救兵尋求黑風大王來相助
白素真與黑風大王聯手對抗法海
于是發生了更激烈的水漫金山寺
爭戰數回合,只是法海法力高強,白素真與黑風大王雙雙落敗
只見素貞跌坐一旁,金缽浮在半空對白素貞發出特效,
這時小青將與法海作最終決斗,是鹿死誰手呢
我(wo)(wo)記得我(wo)(wo)玩(wan)時(shi)候有不同時(shi)間(jian)觸發的話不一樣(yang)的,你試(shi)試(shi)不同時(shi)間(jian)去(qu)看看,或(huo)是從玩(wan)一遍,我(wo)(wo)那時(shi)候就從玩(wan)了(le)好幾次,后來覺得老忘東西就沒玩(wan)到最后...

4440

佛教有哪些常見的佛事

佛教有哪些重要的佛事?
在寺院中所舉行的佛事,要以水陸法會為最盛大,以焰口施食為最經常,其次,齋天和放生也是常常舉行的。
水陸法會全名是“法界圣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水陸法會的創始,相傳是粱武帝因夢中得到神僧的啟示,醒后受寶志禪師的指教,親自披閱藏經三年之久,方撰成此儀文。于天監四年(505)在金山寺依儀修設。但后經周隋變亂,此儀不行。到了唐高宗咸亨中(670一673)西京法海寺神英禪師夢中得異人指點,醒后從大覺寺吳僧義濟處得到梁武帝所撰水陸儀文,因常設此齋,遂流行天下(見《佛祖統紀)卷三十三)。但是據《廣弘明集》所載,梁武帝于天監三年(504)才舍道事佛,不可能在天監四年以前已經披閱藏經三年之久。水陸儀軌中的文辭完全依據天臺的理論撰述的。其中所有密咒出于神龍三年(707)菩提流志譯《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這不僅是梁武帝所不能見,也是咸亨中神英所不能知的。現在通行的水陸法會分內壇、外壇。內壇依照儀文行事,外壇修《梁皇懺》及誦諸經。所謂梁皇親撰儀文及神英常設此齋,可能只是指《慈悲道場懺法》而言,至于水陸儀文則是后人所增附的。
水陸法會的盛行是宋代開始的。宋熙寧中(1068-1077),東川楊鍔祖述梁武的舊儀,撰成《水陸儀》三卷,當時曾盛行于世。元佑八年(1093),蘇軾為亡妻宋氏設水陸道場,撰水陸法贊十六篇,因稱為眉山水陸。南宋時史浩路過金山,聞水陸法會之盛,特施給四明東湖月坡山田一百畝,專供四時修建水陸之費。乾道九年(1173),月坡山創建殿字,四時啟建水陸大齋,史浩親撰疏辭,作《儀文》四卷。南宋末年,志磐又續成《新儀》六卷;并制定像軸二十六軸。于是金山儀文稱為“北水陸”;志磐所撰稱為“南水陸”。《應庵曇花禪師語錄》卷五有在建康蔣山太平興國寺《王機宜為弟樞密相公設水陸請升堂法語》,和在平江府報恩光孝寺時《悲濟會水陸升堂法語》。曇花是宋高宗時人,可見當時水陸佛事已很普遍。元《元叟端禪師語錄》有《朝廷作水陸升座法語》,其時是皇慶元年(1312)。《元史》卷二十八說:英宗至治三年(1323)制京師萬安、慶壽、圣安、普慶四寺,揚子江金山寺,五臺萬圣佑國寺作水陸佛事七晝夜。其時月江正印禪師住持金山,其《語錄》中有《朝廷金山建水陸法會普說》,就是其事。《楚石梵琦禪師語錄》卷二十有明洪武元年、二年(1368、1369)兩次于蔣山禪寺水陸法會升座《法語》,這也是受明太祖敕旨舉行的。可見元明時對水陸佛事甚為重視。明袾宏又因金山寺本前后錯雜,不見始終頭緒,時僧者舍亦復隨意各殊,乃取志磐崴軌重加訂正,成為《水陸修齋儀軌》六卷。清咫觀撰《法界圣凡水陸大齋普利道場性相通論》九卷,《法界圣凡水陸大齋法輪寶懺》十卷。現在通行的是清道光間儀潤匯集袾宏訂正的《水陸儀軌》。
根據如上所述的水陸佛事發展情況來看,水陸儀文是宋人創撰的。宋遵式《施食正名》中說:“今吳越諸寺多置別院,有題榜水陸者(中略),有題斛食者(中略),有題冥道者”。是水陸與冥道是同一儀式的名稱。日本最澄、圓仁先后入唐求法,所攜回的密部經典中有《冥道無遮齋法》一卷(最澄)、《冥道無遮齋文》一卷(圓仁)。現在《阿婆傳抄》中有《冥道供》,其規模與水陸儀軌大致相仿。可見水陸法會是唐時密教的冥道無遮大齋與梁武帝的六道慈懺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到了宋代楊鍔又采取了密教儀軌而編寫成《水陸儀》。明蓮池(袾宏)大師既嫌金山寺木頭緒雜亂,可見原初創始未必是出于通家之手。現在金山寺本既不傳,無從考知其內容。總之,水陸法會是宋代盛興起來的一種佛教儀式,是可以斷言的。
瑜伽焰口系根據《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而舉行的一種佛事儀式。經中說:佛在迦毗羅城尼具律那僧迦藍,為諸比丘并諸菩薩說法。爾時阿難獨居閑靜處習定。至夜三更,有一餓鬼,名曰焰口。于阿難前說:“卻后三日汝命將盡,生餓鬼中。”阿難心大惶怖,疾至佛所,陳說此事,并乞示教。時佛為說無量威德自在光明殊勝妙力陀羅尼,謂誦之即能免餓鬼苦,福壽增長。修此法時,于一切時,取一凈器,盛以凈水,置少飯麨及諸餅食等,右手按器。誦陀羅尼七遍,然后稱多寶、妙色身、廣博身、離怖畏四如來名號,取于食器,瀉凈地上,以作布施。若施婆羅門仙,即誦此陀羅尼二七遍,投于凈流水中。若誦三七遍,奉獻三寶,則成上味奉獻供養。
此法的傳來,最初是唐武后時實叉難陀譯《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一卷和《甘露陀羅尼咒》一卷。面然就是焰口的異譯。其《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中所說的真言名變食真言。《甘露陀羅尼咒》所說真言名甘露真言。謂取一掬水,咒之十遍,散于空中,即成甘露。其后不空三藏譯出《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與實叉難陀所譯同本。不空又譯出《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難陀緣由》(即前《儀軌經》前半起源分別行)、《施諸餓鬼飲食及水法》。日本所傳尚有唐跋馱木阿譯《施餓鬼甘露味大陀羅尼經》。不空譯《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儀軌經》中的行法次第是:一、破地獄真言,二、召餓鬼真言,三、召罪真言,四、摧罪真言,五、定業真言,六、懺侮真言,七、施甘露真言,八、開咽喉真言,九、七如來名,十、發菩提心真言,十一、三昧那戒真言,十二、施食真言,十三、乳海真言,十四、普供養真言,十五、奉送真言。自此以后施餓鬼食便成為修密法者每日必行的儀式。日本入唐求法諸家曾攜回有關施食餓鬼的儀軌。空海著《秘藏記》中曾解釋施餓鬼法中五如來義。安然《八家秘錄》有《施餓鬼法》,列諸家將來經軌八部。但是在中國卻由于唐未五代之亂,隨著密教失傳而施食一法也失傳了。
宋代諸師對于施食一法是不夠了解的。在遵式《金園集》中有施食正名、施食法、施食文。施食觀想諸篇。其法并非密教儀軌,只是取經中真言,附以臺宗觀想而已。其施食正名中說:“今吳越諸寺多置別院,有題榜水陸者(中略),有題斛食者(中略),有題冥道者。”斛食是指焰口施食。冥道是唐代的冥道無遮大齋,也是密教行法的一種。水陸是宋代興起的儀式。此三者在當時是混同著而無所區分的。宗曉有《施食通覽》一卷,首載《救面然餓鬼經》二譯,次錄《涅槃經》佛化曠野鬼神緣,《鼻奈那雜事律》佛化魔子母緣及《寶云經》中比丘乞食分施鬼畜文,次集諸家關于施食及水陸齋會之文。其中有仁岳《施食須知》一篇,也以為施曠野鬼神,施鬼子母救拔焰口餓鬼同是施食。《釋門正統》卷四《利生篇》也同此說。可見宋代諸家對于焰口施食曾企圖恢復而未得其道。
元代由于藏族喇嘛進入漢地,密教也隨之復興。藏經中有《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一卷,未注譯人。就其中真言譯音所用字考之,應是元人所譯。其次第與不空譯《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相同,其前增有三歸、大輪明王咒、轉法輪菩薩咒、三十五佛、普賢行愿偈、運心供養、三寶施食、入觀音定,然后方破地獄。而后增尊勝真言、六趣偈、發愿回向偈、吉祥偈、金剛薩埵百字明、十類孤魂文、三歸依贊。從此瑜伽施食之法得以復興。
明代,由于諸家傳承不一,各自以意增益,遂又形成雜亂。今所知者明代行法有《瑜伽焰口施食科儀》。其后天機禪師刪其繁蕪,成為《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壇儀》。世簡稱為《天機焰口》。天臺靈操為之注,名曰《修習輸伽集要施食壇儀應門》二卷。其中唯召請孤魂文不同。蓮池袾宏又因《天機壇儀》略加參訂,名曰《修設瑜伽集要施食壇儀》,略名《瑜伽集要施食儀軌》,并為之注,名《施食補注》。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寶華山釋德基又因袾宏本略加刪輯,名為《瑜伽焰口施食集要》,世稱《華山焰口》,乾隆六年(1741)寶華山釋福聚又因之作《瑜伽施食儀觀)。此外又有康熙十四年(1675)釋寂暹著《瑜伽焰口注集纂要儀軌》。康熙二十二年刊《修習瑜伽集要施食儀軌》的跋文中說:“稟受師承不出一家,遂使流通經本大相徑庭。紛紜彼此,莫知適從。”清代佛寺流行的《焰口》,多為《天機》和《華山》兩種。
齋天是后起的一種儀式。當天臺宗智者大師依《金光明經》制定《金光明懺法》時,其中莊嚴道場是要依《金光明經》設大辯才天、大功德天和四天王座位。而懺文中依經奉請大梵尊天、帝釋天、護世四王、金剛密跡、散脂大將、大辯才天、大功德天、鬼子母等十一天眾。到了宋代修金光明懺,設諸天供,就隨意依據經文而增加之,諸天座次的排列也引起爭論。南宋紹興中(1131一1162)神煥撰《諸天列傳》,乾道九年(1143)行霆又撰《諸天傳》。設諸天供有十二天、十六天、二十天、二十四天、三十三天不等。
到了元代,便由金光明懺法略出供天一節,作為寺院中每年歲朝佛事。元省悟所著《律苑事規》卷十中說:“正旦元首,各寺祈禱規式不同,修光明、觀音懺法,或誦經文,或只課咒。”又說:“正月旦、上元節,諸寺殿堂多修懺法,或供諸天。”《續釋氏稽古略》中說,元文宗時,天臺宗的慧光法師于每歲元旦率眾修金光懺,這便是齋天所以興起的根源。明末弘贊律師就簡略的《金光明懺法》別撰《齋天科儀》,至今諸寺通行。
放生中國漢地放生的習慣并不始于佛教。《列子·說符篇》說:“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可見逢節日放生,古已有之。而且《說符篇》中說:“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競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善!‘。”可見不僅有放生,而且有專門鳥以供放生的。
佛教提倡放生,首先是《梵網經》中第二十不行放生戒說:“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又說:“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中說:佛往昔為流水長者子救十千魚事。《雜寶藏經》卷五說:沙彌救蟻子水災,得長命報緣。漢地大規模放生始于天臺智者大師。時有天臺山麓臨海之民,舍扈梁六十三所為放生池。唐肅宗乾元二年(759),詔天下立放生池八十一所。顏真卿撰天下放生池碑。宋真宗天禧元年(1016),敕重修天下放生池。天禧三年(1018)遵式奏以杭州西湖為放生他。天圣三年(1025),知禮奏以南湖為放生池,于佛誕日為放生會。遵式《金園集》中有《放生慈濟法門》,知禮《四明教行錄》中有《放生文》,這都是放生儀軌。現在通用的《放生儀軌)也是依據《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的大意編纂的。
盂蘭盆會盂蘭盆會是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行的超度歷代宗親的佛教儀式。經中說:目連以天眼通見其亡母生餓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馳往白佛。佛為說救濟之法,就是于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時,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在厄難中者。集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供養十方自恣僧。七世父母得離餓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樂。這就是盂蘭盆會的緣起。此經是西晉竺法護譯的(但《出三藏記集》以為失譯),全文八百余字,與此經同本異譯的還有東晉失譯的《佛說報恩奉盆經》,又名《報象功德經》。其文字更短,約三百余字。此外《開元釋教錄》卷十八《疑惑再詳錄》中有《凈土盂蘭盆經》一卷五紙,此經已佚。《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引用其文,稱為《大盆凈土經》,說十六國王聞佛說目連救母脫苦之事,各造種種寶盆以盛飲食,獻佛及僧事。
關于竺法護譯的《盂蘭盆經》有許多注解。現存的有唐慧凈《盂蘭盆經講述》一卷,唐宗密《孟蘭盆經疏》一卷,宋元照《盂蘭盆經疏新記》二卷,宋普觀《盂蘭盆經疏會古通今記》二卷,宋遇榮《盂蘭盆經疏孝衡鈔》二卷,宋日新《盂蘭盆經疏鈔余義》一卷,明智旭《盂蘭盆經新疏》一卷,清靈耀《盂蘭盆經折中疏)一卷,清元奇《盂蘭盆經略疏)一卷。
《盂蘭盆經》的經題解釋有兩種說法:一說盂蘭是梵音,義為倒懸;盆是華言,指盛食供僧的器皿。如唐慧凈(盂蘭盆經贊述》中說:“名餐香俎在于盆內,奉佛施僧以救倒懸之苦,故名盆也。”唐宗密《疏》云:“盂蘭是西域之語,此云倒懸;盆乃東夏之音,乃為救器。若隨方俗,應曰救倒懸器。”明智旭《新疏》、清靈耀《折中疏》、元奇《略疏)都用此說。第二說以為盂蘭盆三字都是梵語音譯。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三十四云:“盂蘭盆,此言訛也。正言鳥藍婆拏,此譯云:倒懸。案西國法,至于眾僧自恣之日,云先亡有罪,家復絕嗣,亦無人饗祭,則于鬼趣之中受倒懸之苦。佛令于三寶田中供具奉施佛僧,佑資彼先亡,以救先亡倒懸饑餓之苦。舊云:盂蘭盆是貯食之器者,此言誤也”(今按經文前段亦無以食物安盆中之語)。宋遇榮《盂蘭盆經疏孝衡鈔》云:“經題者,梵語佛陀烏舍烏藍婆拏門佐羅素呾纜,華言:覺者說救倒懸器經。”“盂蘭盆會者,即今大宋翻經者言,此皆梵語訛略也。具正應云’烏藍婆擎',孝順義,供義,恩義,倒懸義。盆亦訛略,舊云:盆佐那。新云:門佐羅,亦云:門佐曩,華言救器。以義回文,名救倒懸器。”此是遇榮與當時譯經院譯師商榷所得的解釋。
至于依據《盂蘭盆經》而舉行儀式,創始于梁武帝蕭衍。《佛祖統紀》卷三十七云:大同四年(538)帝幸同泰寺,設盂蘭盆齋。義楚《釋氏六帖》四十五云:“《宏明》云:梁武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養,以車日送,繼目連等。”自此以后,成為風俗,歷代帝王以及群眾無不舉行,以報祖德。唐道世《法苑珠林》卷六十二《祭祠篇》云:“國家大寺,如長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獻供種種雜物及輿盆音樂人等,并有送盆官人,來者非一。”又云:“外有施主獻盆獻供種種雜事。”可見唐時風俗對于盂蘭盆供是很重視的。此后就更盛大的舉行。《佛祖統紀》卷五十一云:“(唐)代宗(李豫)詔建盂蘭盆會,設七廟神座,迎行衢道”(又見卷四十一大歷三年(768)條)。“德宗(李適)幸安國寺,設盂蘭盆供”(又見卷四十一貞元十五年(799)條)。《釋氏通鑒》卷九亦有類似的記載,并云歲以為常。宋贊寧《大宋僧史略》卷中《內道場》條中也記此事云,“造盂蘭盆,飾以金翠”。只是以前送盆往寺設供,至此改在官內舉行,而供器更莊嚴了。民間對于盂蘭盆會也日見熱烈.如日本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四,會昌四年(844)條記云:“(長安)城中諸寺七月十五日供養,作花臘、花瓶、假花果樹等各競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鋪設供養。傾城巡寺隨喜,甚是盛會。今年諸寺鋪設供養勝于常年。”不僅在家士庶競修供養,出家僧侶也各出己財,造盆供佛及僧。如宗密《盂蘭盆經疏序》:云“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養三尊,宗密依之崇修,已歷多載。”
到了宋代,這種風俗相沿不改。但是盂蘭盆供的富麗莊嚴和供佛及僧的意義減少而代之以薦亡的行事。在北宋時如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中元節》條所說:“印賣《尊勝》、《目連經》。又以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在上,焚之。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搬目連經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倍增。”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亦云:“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饌享先。織竹作盆盎狀,貯紙錢,承以一竹。……謂之盂蘭盆。”宋高承《事物紀原》曾呵責其失云:“按《盂蘭經》曰:‘目連母亡;生餓鬼中。'佛言:’須十方僧眾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養十方大德。‘后代廣為華飾,乃至割木割竹,極工巧也。今人第以竹為圓架,加其首以斫葉中貯雜饌。陳目連救母畫像,致之祭祀之所。失之遠甚矣。”但《事物紀原》尚無焚盆及掛冥紙之說,似尚是宋代早期風俗。及至南宋,如宋吳自牧《夢梁錄》卷四云:“七月十五日……僧寺于此日建盂蘭盆會,率施主錢米,與之薦亡。”
自后盂(yu)(yu)(yu)蘭(lan)(lan)(lan)盆會便(bian)成寺(si)院中(zhong)(zhong)每年重(zhong)要(yao)行事(shi)之(zhi)一(yi)(yi)。元德輝重(zhong)編《百丈(zhang)清規》卷(juan)七(qi)《節臘章(zhang)·月分須知》中(zhong)(zhong)云(yun)(yun):“七(qi)月初旬(xun)(xun),堂(tang)司預出孟蘭(lan)(lan)(lan)盆會諸寮看誦經單,預牽眾(zhong)財(cai)辦(ban)斛(hu)(hu)食(shi)供養。十(shi)(shi)三日(ri)(ri)(ri)散楞嚴(yan)會。十(shi)(shi)二日(ri)(ri)(ri)解制(zhi)。當晚設盂(yu)(yu)(yu)蘭(lan)(lan)(lan)盆會,諷經施食(shi)。”元明(ming)(ming)本《幻住(zhu)庵清規》云(yun)(yun):“七(qi)月十(shi)(shi)五日(ri)(ri)(ri)解制(zhi)人事(shi)。此夜分啟建盂(yu)(yu)(yu)蘭(lan)(lan)(lan)盆勝(sheng)會以(yi)濟幽(you)爽,以(yi)報劬勞。此會亦須預出經單,請(qing)大眾(zhong)隨(sui)意(yi)披閱。此會有(you)開甘(gan)露(lu)門一(yi)(yi)壇,請(qing)依(yi)而行之(zhi)。”這就說明(ming)(ming)盂(yu)(yu)(yu)蘭(lan)(lan)(lan)盆會的主(zhu)要(yao)內容在于諷經施食(shi)了(le)。這種(zhong)儀式一(yi)(yi)直流行到明(ming)(ming)代。明(ming)(ming)袾宏《正(zheng)(zheng)訛(e)集(ji)》中(zhong)(zhong)曾加以(yi)辯正(zheng)(zheng)云(yun)(yun):“世人以(yi)七(qi)月十(shi)(shi)五日(ri)(ri)(ri)施鬼神(shen)(shen)食(shi)為(wei)孟蘭(lan)(lan)(lan)盆大齋之(zhi)會,此訛(e)也(ye)。蘭(lan)(lan)(lan)盆緣起(qi)目(mu)連,謂七(qi)月十(shi)(shi)五日(ri)(ri)(ri),眾(zhong)僧(seng)(seng)解夏自恣,九旬(xun)(xun)參學多(duo)得道(dao)者,此日(ri)(ri)(ri)修供,其福(fu)百倍,非施鬼神(shen)(shen)食(shi)也(ye)。施食(shi)自緣起(qi)阿難,不限七(qi)月十(shi)(shi)五。所用(yong)之(zhi)器是摩竭國斛(hu)(hu),亦非蘭(lan)(lan)(lan)盆。蓋一(yi)(yi)則上(shang)奉賢圣,一(yi)(yi)則下濟餓鬼,惡(e)可得混?”清儀潤曾欲兩全其道(dao),謂日(ri)(ri)(ri)獻蘭(lan)(lan)(lan)盆,恭敬(jing)三寶;夜施斛(hu)(hu)食(shi),普(pu)渡(du)鬼神(shen)(shen)。儀潤《百丈(zhang)清規證(zheng)義記》卷(juan)八中(zhong)(zhong)詳載《蘭(lan)(lan)(lan)盆儀軌摘要(yao)》,云(yun)(yun)全卷(juan)見《蘭(lan)(lan)(lan)盆會纂》中(zhong)(zhong)。其中(zhong)(zhong)有(you)凈壇繞經、上(shang)蘭(lan)(lan)(lan)盆供、眾(zhong)僧(seng)(seng)儀食(shi)諸儀節,又(you)附蘭(lan)(lan)(lan)盆會約二十(shi)(shi)一(yi)(yi)條。但是各寺(si)院遵行者不多(duo),在群眾(zhong)中(zhong)(zhong)仍多(duo)以(yi)薦亡(wang)度鬼為(wei)盂(yu)(yu)(yu)蘭(lan)(lan)(lan)盆會的主(zhu)要(yao)行事(shi)。...

12208

去鎮江金山寺出家當和尚要錢嗎

不(bu)要錢(qian),但是收(shou)(shou)不(bu)收(shou)(shou)你就(jiu)不(bu)好說了!...

20308

冰種黑曜石本命佛真假鑒定和判斷

每(mei)尊佛(fo)(fo)像都(dou)可觀想為佛(fo)(fo)本尊,從這一點說都(dou)是真(zhen)的。如果問材質真(zhen)假,咨詢(xun)相(xiang)關(guan)(guan)專業人士。如問本命佛(fo)(fo)本身,佛(fo)(fo)經無此(ci)說法,是商家炒作的概念。關(guan)(guan)于開光。個人認為大批量(liang)販(fan)賣的,都(dou)不靠譜。...

6518

順平 鳳凰山佛光寺 是真是假 急需、、、

應該(gai)是真的(de) 在外環(huan)上有一個(ge)路(lu)標的(de) 應該(gai)不會亂(luan)標吧...

15280

唐代的建筑有哪些特點

第一、規模宏大,規劃嚴整 唐代建筑的大木柞結構圖
唐都城長安原是隋代規劃興建的,面積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區(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為當時世界最宏大繁榮的城市。長安城的規劃是中國古代都城中最為嚴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寬廣,也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唐代建筑的大木柞結構圖第二、建筑群處理愈趨成熟 隋唐時,不僅加強了城市總體規劃。宮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強了突出主體建筑的空間組合,強調了縱軸方向的陪襯手法。這種手法正是明清宮殿、陵墓布局的淵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為墳,因此比秦漢時的人造巨冢更有氣勢;陵墓的神道極長,石雕剛健雄偉,數量也較前加多,墓內壁畫尤為生動。 第三、木建筑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體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漢代那樣依賴夯土高臺外包小空間木建筑的辦法來解決。各構件,特別是斗拱的構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規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進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對建筑設計也有促進作用。 第四、設計與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設計與施工的技術人員“都料”,專業技術熟練,專門從事公私房設計與現場指揮,并以此為生。一般房屋都在墻上畫圖后按圖施工。房屋建成后還要在梁上記下他的名字(見柳宗元的《梓人傳》)。“都料”的名稱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唐代建筑的大木柞結構圖第五、磚石建筑有進一步發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磚石者增多。中國保留下來的唐塔均為磚石塔。唐時磚石塔有樓閣式、密檐式與單層塔三種。 第六、建筑藝術加工的真實和成熟 唐代建筑風格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又開朗。現存木建筑物質反映了唐代建筑藝術加工和結構的統一,斗拱的結構、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構件本身受力狀態與形象之間內在的聯系,達到了力與美的統一。而色調簡潔明快,屋頂舒展平遠,門窗樸實無華,給人莊重,大方的印象,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編輯本段木構造型
這是鑒真和尚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從唐代遺留下來的木構建筑在中國已幾乎絕跡,只剩下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大殿,佛光寺大殿兩處。 唐代建筑的大木柞結構圖
唐代木構建筑的風格除了人們眾所周知的“以中軸線左右對稱”之外,還有什么呢?唐代木構建筑一眼看上去給人的印象是:結構簡單,樸實無華,雄偉氣派。它的造型特點主要包括: 一、斗拱碩大。斗拱大是唐代木構建筑最基本的特征,因為斗拱大,屋檐看上去較為深遠。 二、簡單而粗獷的鴟吻。鴟吻就是房屋屋脊兩端的一種裝飾物,唐代木構建筑的鴟吻一般作鴟鳥嘴或鴟鳥尾狀。 三、屋檐高挑。唐代木構建筑的屋檐高挑向上翹起,而且屋檐通常分為上下兩層。 四、屋瓦呈青黑色。 五、柱子較粗。唐代木構建筑的柱子比較粗,而且下粗上細,體現了唐朝人以胖為美的審美取向。 六、色調單一。唐代木構建筑所包含的顏色不會超過兩種,一般均為紅白兩色或黑白兩色。 最標準的唐代風格木構建筑當推日本平城京奈良法隆寺東大殿。
編輯本段建筑技藝
日本奈良唐昭提寺金堂
唐朝單棟建筑在長方形平面中,以滿堂柱網雙槽平面和內外槽平面最多,或有龜頭屋,挾屋等的平面變化。唐朝殿堂各間面闊有兩種,一為明間大而左右各間小;一為各間相等。唐代的建筑組群主次分明,高低錯落,大型廊院組合復雜,正殿左右或翼以回廊,形成院落,轉角處和庭院兩側又有樓閣和次要殿堂,并有橫向擴展的建筑組群方式,在中央主要庭院左右,再建縱向庭院各一至二組,而在個組之間之夾道來解決交通和防火問題。 唐代的的瓦有灰瓦、黑瓦和琉璃瓦三種。灰瓦較為疏松,用于一般建筑。黑瓦質地緊密,經過打磨,表面光滑,多使用于宮殿和寺廟上。長安大明宮出土的琉璃瓦以綠色居多,藍色次之,并有綠琉璃磚。唐朝重要建筑的屋頂,常用疊瓦脊和鴟尾,其鴟尾的形制比之宋、元、明、清各代遠為簡潔秀拔。唐瓦當則多用蓮瓣圖案。還有用木做瓦,外涂油漆,和“鏤銅為瓦”的。此外,唐代建筑的屋頂坡度較緩,屋頂曲線恰倒好處,歇山頂的房屋收山很深,并配有精美的懸魚;較重要的建筑都用線條鮮明的筒瓦,在屋脊上還常用不同顏色的瓦件“剪邊”,更加突出了屋頂的輪廓。以上這些,再加上雄健的斗拱,深遠的出檐,素雅的外墻粉飾和帶“側腳”、“生起”的立柱,便形成了大唐建筑高貴富麗的形象。 唐代的斗拱已臻成熟極盛,有一斗、一斗三升、雙抄單拱、人字形補間鋪作、雙抄雙下昂和四抄偷心等等……。其風格奔放,但又不失典雅,再加上唐式建筑斗拱與柱比例甚大,更使它的結構之美顯現的淋漓盡致。 唐代的門窗多用版門和直欞窗,門扇分上中下,上部高裝直欞便于采光,且門窗框四周加線腳。唐代欄桿多用勾片欄板或用臥欞欄桿,其下并護以雁翅版,可石制望柱和螭首已見于大明宮含元殿遺址中,可知當時重要建筑的臺基上使用石制欄桿。唐代臺基,臨水建筑使用木結構的柱、枋斗拱外,一般建筑用磚石二料構成,再在臺基外側設散水一周。臺基的地栿、腳柱、間柱階沿石等都飾以雕刻或彩繪,踏步面和垂帶石亦是,但也有用花磚的。唐代柱礎多用蓮花柱礎,比較矮平。城樓基座有斗拱,用梯形梁架做城門道或用叉手做城門道。 在垂足而坐的習慣普遍后,長桌、長凳、腰圍凳、扶手椅及靠背椅應運而生。唐代家具的式樣趨樸素,實用大方,線條柔和,裝飾嵌鈾及制作技術均有進步,室內布置亦多樣化,富于生活情趣。
編輯本段壁畫風貌
敦煌唐代壁畫里的宮殿,可以首先注意那些表現“宮闕”的畫面。在第397窟有兩座初唐時繪制的宮闕:中央是宮城正門,上建兩層門樓;左右夾建二臺,就是闕臺,平面向前略伸使整體平面呈一淺“”字;闕臺上各建有一座單層闕樓,其縱軸和中央城樓平行。盛唐第172窟有兩座宮城門,平面都是形,上有城樓、挾屋和曲折連屋,城下列戟架。這兩圖都是宮闕。晚唐第9窟中有一城樓,在城樓前左右各一闕臺,臺上也有縱軸和城樓平行的闕樓,三座建筑之間以弧形城墻相連。 敦煌第172窟建筑細部(盛唐)
唐代建筑壁畫可以看出,唐代宮闕是從周漢就有的闕發展來的,并與東漢至北朝盛行的塢壁闕有更密切的傳承關系。“闕”之一名,首見于《詩經》。《鄭風·子衿》曰:“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說明周時已經有了闕。自東周以至東漢,闕主要都是作為一種禮制性建筑而存在的。形制是兩座孤立的臺,臺上有屋,對峙于宮門、城門、墓道和廟門之前,起標表入口以壯觀瞻的作用。大約自東漢中期開始直至南北朝,塢壁大量興起,在塢門處往往也建闕,它不再孤立于大門外邊而是緊挾在塢門兩側,突出了它的物質性功能即軍事防御作用。塢壁闕在敦煌早期窟中也可大量見到,大都是塑出的,稱為闕形龕,雙闕中間連有屋頂,但中間屋頂仍低于左右闕,保持有漢闕雙峙的構思;少數是畫出的,其中有的中央屋頂比雙闕為高,顯出了以中央屋頂為構圖中心的新意匠,為闕的繼續發展提供了可能性。隋唐以后,隨著國家的統一,社會趨于安定,同時也隨著中央集權制的加強,這種在漢代本來是有嚴格等級規定的闕又恢復了它的權威性而且更加嚴格了,遂專屬之于帝室,而且除個別帝陵有墓闕外,闕都建于宮門處,形成了宮闕獨步的局面。 敦煌壁畫中的臨水欄桿、臺基 從壁畫的宮闕形象可以知道,唐代的宮闕總體平面是“”字形,左右二闕不再象塢壁闕那樣與大門在一條直線上而是更向前推移出去。這種現象說明闕的防衛性意義又降低到次要的地位,而重新突現了它的禮制性意義。從這一點看,似乎唐闕是漢闕的某種恢復。但歷史雖然有可能是相似的卻永遠也不會重復,由漢至唐,闕的發展也經歷著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唐闕在闕臺與門樓之間有墻連系著,又特別強調中央城樓,這些都說明唐代宮闕是魏晉塢壁闕的直接發展。高大巍峨的中央城樓位置后退,強烈顯示了它在整座建筑中的構圖立體作用;左右闕樓位置前伸,與它形成犄角之勢,只處于陪襯的地位,三者共同組成了一座極富統一感的建筑整體。在壁畫宮闕中,我們還注意到它們的中央城樓大都又各分出左中右三部,左右二部和中部的關系又形成了一個較小范圍的統一整體,突出于外的城臺進一步加強了它的統一感。人們在遠處時更多的是對全景范圍的大整體的感受,走近以后,中央城樓的統一構圖隨之突現,在整個行進過程中,建筑都以其不同規模的完整藝術形象吸引著人們的注意。 唐代建筑壁畫
字形平面拉開了整組建筑的深度,使它比塢壁闕所能控制的空間大大擴張了,再加上它的絕對尺度的擴大,氣勢當然也要大得多。平面的進退又加強了對立面高低錯落的感受,豐富了建筑群的造型。字所圍的封閉空間,本身就具有壓抑感,其內界面又是大片墻面,就更使人們感到森嚴,對人發揮了強烈的震懾作用。漢代人崔豹曾說:“闕……人臣將朝,至此則思其所闕,故謂之闕”(《古今注》),這話雖不免有望文生義之嫌,卻也透露了禮制性闕的精神功能作用。人臣至此,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的“缺點”,而頓起悚懼之心,闕,充分體現了它作為君臨天下的象征的意義。建筑就是通過這樣的空間造型手段來發揮它的藝術作用的,在這種場合,恐怕象繪畫、雕塑等其它藝術的感染作用就不能和它相比了。
編輯本段首都建筑
唐代建筑唐代首都長安城,是當時中國的政冶、經濟、文化中心,也是那個時候全世界規 模最大的都市之一。城始建於二(西元五八二年)六月,第二年三月完成。最初名“大興城”,到唐代才改稱長安城,并作了修建和擴充。城內有帝王后妃的官城,有機關所在的皇城。有商業區東西二市,還有一百零八坊。全市規劃整齊,作棋盤狀,總面積83平方公里,約是現在西安城(明清時建)的七倍半多。 長安城及各宮殿建筑形制,歷代有不少學者考證研究,并作圖志之。但早在唐長安城即已被破壞殆盡,學者的考證多根據文獻,其中不免頗多錯誤。50年代末期開始,考古工作者對長安城作了多次采勘和發掘,復原了部份城垣、城門、宮殿,對長安城有了更卻確切的了解。 敦煌壁畫中的臨水欄桿、臺基
長安城的四城墻與西門(現存的城墻為明代所建),長安城外郭城(京城)東西長9721公尺,南北長8651.7公尺,墻厚在9至12公尺左右。現在僅殘存墻基,埋在地下。每面城各有城門三座,南面當中是長安城的正門明德門,明德門向北是止對皇城的朱雀門和正對太極宮的承大門,有五個門道,較其他城門多兩道。門道寬5公尺,最旁邊的兩道有車轍痕,有的車轍從中間三個門道前面繞至兩端的門道通行。推測當時左右兩端的門道專給車輛行走,其次二門則出入行人。而當中一門,從石門檻雕刻特別精致看,大約只有皇帝郊祀或出行時才通行。  城中最北部是宮城,東西長1.80.3公尺,南北長1492.1公尺。包括了太極宮、東宮和掖宮三座宮殿。太極宮也叫“西內”,就是隋的大興宮,位居宮城中央,東西各有一墻與東宮、掖庭宮相隔。整個城被現在的西安市區所占據。唐長安復原圖石碑中大晴宮部分的模本 緊接著宮城之南是皇城,也叫“子城”,東西長與宮城相同,南北長1843.6公尺。皇城是機關所在,三省、九寺、四監均在此。可惜現在遺址上面滿是建筑,無從勘測。 唐代斗拱(大雁塔門楣石刻殿堂圖· 局部)皇城東南、西南是東市和西山,隋代稱為“都會市”、“利人市”、這是長安城的商業中心,也是當時最繁榮的地區,據載兩市各有二百二十行之多,可見當時貿易之盛。兩市均呈長方形,市內有南北向和東西向的平行街道各兩條,交叉成井字形,把整個市劃成九個長方形,每方都臨街,方之內還有小巷道,巷道下有磚砌的排水溝,設計相當完備。 東市的東北,貼近外廓城東城垣處有興慶宮,建於玄宗開元二年(西元七一四年),系作為離宮之用。以後多次擴充,到了開元十六年乾脆移此聽政,根據一九五八年探測的結果,發現城門樓、宮殿、回廊建筑遺跡十七處,多殘破不可辨識,僅西南一隅有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可確認。據文獻記載,宮內還有龍堂、南薰殿、興慶殿、沈香庭等建筑。名詩人杜甫在“丹青引”一詩中有“開元之中常引見,承恩數上南薰殿”的句子。興慶宮也稱“南內”,是規模最大的 唐代斗拱
三大內之一,玄宗時代又移此聽政,不難想見當時的規模。  關於長安城的街道,各文獻的記載一致,都是南北向街道十一條,寬一百步;東西向十四條,寬四十七步、六十步、一百步不等。探勘結果與文獻大致相符,街道筆直,作正東西和正南北向,交錯如棋盤。街面而中間高,兩側低,旁邊有寬2.5公尺左右的排水溝,兩旁綠樹成蔭。一般街道寬在30公尺以上,通各城門者較寬,便於通行車輛。尤其皇城正門朱雀門前面的朱雀街,是貫通京城南北的上軸,北連宮城,南出明德門至郊祀之所,特別寬闊,長達150公尺以上。這種設計很合乎城市交通的需要,比之現代都市毫不遜色。  街道劃分出來的即一百零八坊及東西二市,各坊有坊墻,坊內有街道、下水溝,每坊有名字,成一個獨立小單位,宅院、廟宇就蓋在坊內。
編輯本段代表建筑
廣仁王廟
在山 廣仁王廟
西芮城縣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遺址內,中龍泉村北的高阜之上,坐落著一座四合院形的廟堂建筑,它與永樂宮、古魏城、五龍泉、萬仙泉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文物群。整個建筑結構簡練,古樸雄渾。2001年06月25日,廣仁王廟作為唐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廟后條山蔥翠,古堞崢嶸;廟前泉涌成溪,林木蒼郁,這便是供奉龍泉之神“廣仁王”的廟宇——廣仁王廟。又因五龍泉水從廟基前涌出的緣故,當地群眾也俗稱其為“五龍廟”。五龍廟由正殿、戲臺、廂房組成,四周有圍墻,東南角辟有小門。正殿座北向南,為唐大和五年(831)建造,五開間四架椽進深三間,平面呈長方形,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拱為五鋪雙抄偷心造,各種斗欹部的幽度極深,拱瓣棱角顯明,內部擱架鋪作斗拱碩大,叉手長壯,侏儒柱細短,構成極平緩的廈坡,只有五臺山南禪寺可相比擬。殿內無柱,梁架全部露明。整個建筑結構簡練,古樸雄渾,顯示了唐代建筑風格。
天臺庵
天臺庵位于山西省平順縣城東北25公里處王曲村口的壇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公元907年)。庵院的規模并不大,它是中國僅存的四座完整的唐代木結構古建筑之一,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臺庵東傍山谷、西臨漳水,坐北向南,占地面積970平方米,建筑面積90余平方米。院子的東部矗立著唐碑一通,由于數百年的風雨剝蝕,字跡已經風化,已無法再看清上面的文字。 天臺庵
天臺庵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臺基上,廣深各3間,面闊7.15米,進深7.12米,平面看去,近似一正方形。大殿單檐歇山頂,舉折平緩,出檐深廣,其翼角下四根粗大的擎檐柱均為后世所加。屋頂施灰筒瓦及碩大的琉璃鴟吻。此殿的琉璃脊飾當為金代所改,但仍保留古風。佛殿檐下四周設臺明,正面明間臺明下安裝踏跺,殿身四周為圓形木柱,柱間施闌額,不用普拍枋。殿身各柱柱頭卷殺平緩優美,柱上施斗口跳斗拱,均用足材拱,跳頭上施替木承托撩檐槫。壁內施兩道單材柱頭方,方間用小斗承托。柱頭方表面柱頭部位刻出泥道重拱,各面柱頭鋪作之慢拱拱身甚長,形制古樸。正立面明間正中施補間鋪作一朵,亦為斗口跳,但用單材。山面及北立面明間無斗口跳,僅于上層柱頭方上隱刻一斗三升斗拱。轉角鋪作45°斜向出跳用足材拱,正方向上的出跳均用單材。 殿身結構為典型的四架椽屋,通檐用二柱。現存的幾根直抵于四椽栿下之柱均為后世所補加。明間前后檐平槫下施襻間。平梁上施駝峰+蜀柱承托橫拱,拱上施替木承托脊槫。山面斗拱柱頭鋪作里轉出一跳華拱承托箚牽。角部用45°遞角梁。殿內梁架及斗拱上保留有簡單的清式彩繪,山花壁內尚有部分清代壁畫殘跡。天臺庵大殿規模不大,但結構簡練,相交嚴實,沒有繁雜裝飾之感,這體現了唐代建筑的特點。天臺庵大殿雖然具有很多后期修繕的痕跡,但其依然是中國現存唐代木結構古建筑的珍貴實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南禪寺
位于山西省五臺縣西南的李家莊,離縣城二十余公里。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積3078平方米。寺內主要建設有山門(觀音殿)。東西配殿(菩薩殿和龍王殿)和大殿。組成一個四全院式的建設。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殿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筑,也是亞洲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稱唐代雕塑藝術的珍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 南禪寺大殿
南禪寺禪寺座北面南,規模不大,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寺院南北長60米、東兩寬51米多,寺內現分東、西兩院,有殿宇6座,除主體建筑大佛殿三間是唐代原物外,山門內的四合院中,東、西配殿,即建于明代的龍王廟和建于清代的觀音殿、菩薩殿。東跨院全為僧房,也是明、清時期的建筑。 唐建大佛殿,為南禪寺主殿,外觀秀麗,形體俊美、古樸。三間正殿高大雄偉,據實際測量,面寬十一點六二米,進深九點九米。方整的基臺幾乎占了整個院落的一半,大殿三間見方,單檐灰瓦歇山頂,全殿由由臺基、屋架、屋頂三部分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內沒有天花板,也沒有柱子,梁架制作極為簡練,墻身不負載重量,只起隔擋的作用。屋頂重量主要是通過梁架由檐墻上的柱子支撐。檐墻起間隔內外和防御風雨侵襲的作用。四周各柱,柱頭微向內傾,與橫梁構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與層層迭架、層層伸出的斗拱構成“翹起”。即使梁、柱、枋的結合更加緊湊,增加了建筑物的穩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個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揚、輪廓秀麗、氣勢雄渾的風格,給人以莊重而健美的感覺。屋脊兩端裝飾著鴟吻。全殿結構簡練,形體穩健,莊重大方,體現了中國中唐大型木構建筑的顯著特色。正殿重建于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構建筑,堪稱國寶。殿內的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顯的墨跡:“因舊名(時)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顯等謹志”,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證。推算起來,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了。墨書題記的兩行字跡很淡,四周似乎被刮去了一層,所以,有字跡處微覺高起。看來,原有題記不止于此,或許在爾后修理時曾被刨去。
佛光寺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臺山佛光寺
,位于山西省五臺縣的佛光新村,距縣城三十公里。因此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寺內正殿即東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從建筑時間上說,它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筑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卻被中國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因為它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筑。
編輯本段宮殿建筑
綜述
唐代建筑
大明宮在長安城禁苑中,位于城東北部的龍首原。此宮建于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宮,龍朔二年(公元662年),高宗命令擴建,第二年即遷入大明宮聽政。乾寧三年(公元896年)此宮毀于兵火。大明宮周長7.6多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宮城共11個城門,其東、西、北三面都有夾城;南部有三道宮墻護衛,墻外的丹鳳門大街寬達176米,是唐代最為宏偉的宮殿建筑群。經考古發掘在大明宮內有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等大型遺址。
含元殿
大明宮含元殿
含元殿是大明宮的正殿,殿基高于坡下15米,面闊11間,進深4間,殿外四周有寬約5米的“玉階”三級,殿前有長達70余米的龍尾道至殿階。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鸞、棲鳳二閣,殿閣之間有回廊相連,成“凹”形,是周漢以來“闕”制的發展,且影響了歷代宮闕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門。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組合大殿高閣,相互呼應,輪廓起伏,體量巨大,氣勢偉麗,開朗而輝煌,極富精神震懾力。古時有人形容它的氣魄“如日之生”、“如在霄漢”,不愧為大唐建筑杰出的代表。含元殿662年開始營建,翌年建成,以后的200多年間一直被使用,是舉行國家儀式、大典之處,所謂“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寫含元殿大朝會的盛況。遺憾的是,如此壯麗的宮殿,于886年毀于戰火。
麟德殿
麟德殿復原圖
麟德殿在大明宮太液池西的一座高地上,是皇帝宴飲群臣的地方,也是大明宮內另一組偉大的建筑。它的遺址已被發掘,底層面積合計約達5000平方米,由四座殿堂(其中兩座是樓)前后緊密串連而成,是中國最大的殿堂。在主體建筑左右各有一座方形和矩形高臺,臺上有體量較小的建筑,各以弧形飛橋與大殿上層相通。據推測,在全組建筑四周可能有廊廡圍成庭院。麟德殿以數座殿堂高低錯落地結合到一起,以東西的較小建筑襯托出主體建筑,使整體形象更為壯麗、豐富。 五代時的室內布置(《韓熙載夜宴圖》·局部)三清殿 三清殿原建筑規模宏大,布局對稱嚴謹,主次分明,總占地24畝, 是福建省現存最大的古代道教建筑,現僅有主殿三清殿、山門與東岳殿,西岳殿兩座附屬殿。三清殿總體采用廳堂型構架混用殿閣型做法的建筑,殿內豎有20根木石連接大柱,柱頭采用偷心造法,上用十字令拱,體現唐代的典型特征,殿內梁架縱橫,柱網羅列,體現出變化統一的和諧美,斗拱出跳,下昂調節,又顯示等差有度的節奏感,整個建筑沉浸在大音希聲的藝術氛圍中,精美的圖案與雕刻展現著古藝術之美,具有極高文物價值。 由于三清殿位于市區中央,伴隨著城市的建設,古建筑保護問題也日益迫切,目前當地已經為三清殿劃定了6168平方米的保護區域。本著合理利用原則,修葺一新的三清殿大殿經常舉辦藝術、書畫展覽,東岳殿開辟為文博藝術城,門口也逐步發展成為莆田的古玩交易市場。如今三清殿正成為莆田的一個重要的文化活動中心。
編輯本段陵墓建筑
唐代帝陵(ling)多(duo)利用自然地形(xing),因(yin)山(shan)為(wei)墳(fen),因(yin)此比秦漢時(shi)的(de)(de)(de)(de)人造巨冢更有(you)(you)(you)(you)氣勢(shi);陵(ling)墓(mu)(mu)的(de)(de)(de)(de)神道(dao)(dao)極(ji)(ji)(ji)長(chang)(chang),石(shi)(shi)(shi)雕剛健雄偉,數量也較前加(jia)多(duo),墓(mu)(mu)內壁畫尤為(wei)生動(dong)。 唐乾(qian)陵(ling)是(shi)唐高宗李治與女皇(huang)武則天的(de)(de)(de)(de)合葬(zang)墓(mu)(mu),是(shi)唐陵(ling)中(zhong)具有(you)(you)(you)(you)代表性(xing)的(de)(de)(de)(de)一座。它(ta)因(yin)山(shan)為(wei)墳(fen),海(hai)拔(ba)1049米,呈圓錐形(xing),南(nan)北主(zhu)軸線長(chang)(chang)達4.9公里,陵(ling)園周長(chang)(chang)40公里,由內外兩城組成(cheng)。外城遺(yi)跡已難(nan)尋覓,內城遺(yi)址猶存(cun),面積2.4平方公里,有(you)(you)(you)(you)青(qing)龍、白(bai)虎、朱雀、玄(xuan)武四門(men),門(men)外均有(you)(you)(you)(you)石(shi)(shi)(shi)刻,當(dang)年陵(ling)園內還有(you)(you)(you)(you)獻(xian)殿(dian)、下宮、畫像詞堂(tang)等(deng)建筑。據記載(zai),唐后(hou)期曾重建殿(dian)宇378間,初(chu)建時(shi)的(de)(de)(de)(de)規模顯然更加(jia)龐大。現乾(qian)陵(ling)遺(yi)存(cun)的(de)(de)(de)(de)主(zhu)要(yao)是(shi)朱雀門(men)外的(de)(de)(de)(de)神道(dao)(dao)和其兩側的(de)(de)(de)(de)石(shi)(shi)(shi)刻。長(chang)(chang)長(chang)(chang)的(de)(de)(de)(de)神道(dao)(dao)兩側有(you)(you)(you)(you)2組殘存(cun)的(de)(de)(de)(de)土(tu)闕和石(shi)(shi)(shi)刻114件(jian),石(shi)(shi)(shi)刻有(you)(you)(you)(you)華表、翼馬、朱雀、 石(shi)(shi)(shi)馬、石(shi)(shi)(shi)人、石(shi)(shi)(shi)獅等(deng),多(duo)用整塊巨石(shi)(shi)(shi)雕成(cheng),雕工精細,線條(tiao)流(liu)暢,氣勢(shi)偉岸(an),富于(yu)質感,反映了(le)盛(sheng)唐的(de)(de)(de)(de)國威和工藝水平。 乾(qian)陵(ling)的(de)(de)(de)(de)建筑質量極(ji)(ji)(ji)高,墓(mu)(mu)道(dao)(dao)用石(shi)(shi)(shi)條(tiao)密封,并在縫(feng)隙中(zhong)灌鐵水,極(ji)(ji)(ji)難(nan)開(kai)啟(qi),因(yin)此成(cheng)為(wei)唯(wei)一沒有(you)(you)(you)(you)被盜的(de)(de)(de)(de)唐代皇(huang)帝陵(ling)墓(mu)(mu)。乾(qian)陵(ling)周圍這有(you)(you)(you)(you)十七座陪葬(zang)墓(mu)(mu),已發掘的(de)(de)(de)(de)有(you)(you)(you)(you)永泰公主(zhu)墓(mu)(mu),章懷(huai)太(tai)子墓(mu)(mu)和懿德太(tai)子墓(mu)(mu)。...

2152

展(zhan)開(kai)全(quan)文(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