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视频官网

五行是由什么推出來的相關內容

人的五行屬性是根據什么得出的?

五行學說是古人從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他們認為世紀萬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成的,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現。比如五色:青、赤、黃、白、黑,五聲:角、徵、宮、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臟:肝、心、脾、肺、腎,五情:喜、樂、欲、怒、哀,五常:仁、禮、信、義、智等等,每種事情的五項內容都分別顯示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順序。五行有生成、相生、相克的順序。生成的順序是木、火、土、金、水。相生的順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順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陰陽和五行學說相結合,成為古人解釋各種自然和人生現象的一種理論。占卜和命相學是預測未來的一種活動。古代生產力低下,對個人命運就更難把握,也就更想知道。命相學就利用了陰陽五行學說來說明一個人的命運。主要的一種方法就是用生辰八字來推算命運。所謂生辰八字,就是用天干、地支表示的出生的年、月、日、時。先秦時期,人們只用天干地支來記日,但是后來,年月日時都可以用天干地支來記了。天支有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者順序配合可以產生六十個單位,叫六十甲子。那生出生的年、月、日、時分別用天干、地支配合來表示,正好有八個字,因此叫生辰八字,相者又叫它是人的四柱。生辰八字里也有五行。在十天干中,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十二地支中,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亥、子屬水,辰、戍、丑、未屬土。這樣一來,根據生辰八字,就可以推算出你命里缺什么。古人認為必須五行俱全,命運才會興旺。
對于現代人來說,判斷自己的生辰八字,已經不是很容易的事了,因為大多數人都以陽歷,就是公歷來記自己的生日。所以在這里介紹一下怎樣從陽歷生日來推算生辰八字。
生月的天干地支也不難推算。陰歷以十一月為子月,十二月為丑月,一月為寅月,以下依次為二月卯月、三月辰月、四月巳月、五月午月、六月未月、七月申月、八月酉月、九月戍月、十月亥月。但相者所說的十二月有所不同,是以二十四節氣為標志的。每年的立春之日至驚蜇之日為一月即寅月,驚蜇至清明為二月卯月,清明至立夏為三月辰月,立夏至芒種為四月巳月,芒種至小暑為五月午月,小暑至立秋為六月未月,立秋至白露為七月申月,白露至寒露為八月酉月,寒露至立冬為九月戍月,立冬至大雪為十月亥月,大雪至小寒為十一月子月,小寒至立春為十二月丑月。這樣,只要知道了生日是陰歷幾月,就知道了生月的地支。生月的天干怎么辦呢?這里有一個表,第一行是各年的天干,豎列是各月的地支,表中列出了各月的天干:
月 甲己 乙庚 丙辛 丁壬 戊癸

寅一 丙寅 戊寅 庚寅 壬寅 甲寅
卯二 丁卯 己卯 辛卯 癸卯 乙卯
辰三 戊辰 庚辰 壬辰 甲辰 丙辰
巳四 己巳 辛巳 癸巳 乙巳 丁巳
午五 庚午 壬午 甲午 丙午 戊午
未六 辛未 癸未 乙未 丁未 己未
申七 壬申 甲申 丙申 戊申 庚申
酉八 癸酉 乙酉 丁酉 己酉 辛酉
戍九 甲戍 丙戍 戊戍 庚戍 壬戍
亥十 乙亥 丁亥 己亥 辛亥 癸亥
子十一 戊子 丙子 庚子 壬子 甲子
丑十二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乙丑
比如說甲子年、甲寅年等所有以甲為天干的年,則一月的天干是丙,為丙寅月,三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月,等等,而天干為已的年如己巳、已卯等等的月的天干也與甲天下的年一樣。
生日的天干地支的推算是非常復雜的。它是由古代相者定下了某一天的干支,然后依次推下來的。要知道生日的干支,只能查萬年歷,而且是陰陽歷對照的萬年歷。如果不知道生日是陰歷多少,都可以查萬年歷。
生時的干支可以由生日的干支推出來。古時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對應十二地支,正好現在的兩個小時是一個時辰。深夜23點至凌晨1點是子時,1點至3點是丑時,3點至5點是寅時,11點至13點是午時,13點至15點是未時,15點至17點是申時,17點至19點是酉時,19點至21點是戍時,21點至23點是亥時。這些是生時的地支。生時的天干是由生日的天干推算出來的。有下面一個口訣:
甲巳還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起戊子,丁壬庚子居,
戊癸推壬子,時元定不虛。
這個口訣是用來算子時的天干的。就是說凡是生日天干是甲或己的,子時是甲子時,乙、庚為天干的日,子時是丙子時,丙、辛為天干的日,子時為戊子時,丁、壬為天干的日,子時為庚子時,戊、癸為天干的日,子時為壬子時。知道了子時的天干,其余各時就可依照六十甲子表類推。如這一天的子時是庚子,那么丑時就是辛丑時,寅時就是壬寅時,等等。
知道了生辰八字,就可以推斷五行的情況了。在生辰八字中,日的天干代表自己;稱為日主。日的地支為配偶或兄弟姐妹。月的天干代表父,地支代表母。年的天干代表祖父,地支代表祖母。時的天干代表父,地支代表女子。五行情況就是要判斷一下另七個天干地支與日主天干的生克關系。這里面有所謂六神之說,比較復雜,總的來說,只要八字中五行均勻,都是好命。如果日主的天干太小或克它的太多,則不好,但如果日主太多,生它的又很多,盛極而衰,也不好。那么判斷八字中行缺什么或是多了什么需用什么克制,需要仔細分析,我們給大家列一種簡單的辦法,大家只要按照日主和所主的季節為依據查看一下即可。
1.日主天干為木(甲、乙)時:
生于春季:必須有火助,有水更好,但忌水太多,也忌土太多。
生于夏季:必須有水相助,忌土太多,也忌木太多。
生于秋季:必須有金相助,但忌金太多,須有土、火才好,但忌水多。
生于冬季:必須有火相助,最好有土、水。
2.日主天干為火(丙、丁)時:
生于春季:此時必為丙火或丁火,大都不錯,但忌木多、土多。
生于夏季:必須有水相助,最喜有金。
生于秋季:喜有木,忌水、土多。
生于冬季:必須有木相助,忌有水與金多,喜有土、水、木。
3.日主天干為土(戊、)戊時:
生于春季:喜有火、木,喜有金而少,忌金多、木多。
生于夏季:喜有水、金,忌有木。
生于秋季:喜有火,有木,忌金、水多。
生于冬季:喜有火,更喜有火又有金,喜有土、木。
4.日主天干為金(庚、辛)時:
生于春季:喜有土、火,最忌沒有土、金。
生于夏季:必須有水相助,忌木多。
生于秋季:喜有木、火,忌土多。
生于冬季:必須有火、土相助,忌無火、土反而有金、水,忌木多而無火。
5.日主天干為水(壬、癸)時:
生于春季:必須有土相助,若有火,金,但忌金多。
生于夏季:必須有金相助,忌木多。
生于秋季:必須有金相助,忌土、金、水多,喜木、火。
生于冬季:必須有火相助,喜水多,但忌金多。
舉(ju)例來說,比(bi)如某人生(sheng)于丁丑(chou)(chou)(chou)(chou)年、癸丑(chou)(chou)(chou)(chou)月、丙午(wu)日(ri)、丁酉時,則(ze)此(ci)人的(de)生(sheng)辰八(ba)字是(shi):丁丑(chou)(chou)(chou)(chou)、癸丑(chou)(chou)(chou)(chou)、丙午(wu)、丁酉。根據前面說過(guo)的(de)天干(gan)地(di)支與(yu)五行的(de)對應關(guan)系,丁屬(shu)(shu)火(huo)(huo)(huo)(huo),丑(chou)(chou)(chou)(chou)屬(shu)(shu)土(tu),癸屬(shu)(shu)水(shui),丑(chou)(chou)(chou)(chou)屬(shu)(shu)土(tu),丙屬(shu)(shu)火(huo)(huo)(huo)(huo),午(wu)屬(shu)(shu)火(huo)(huo)(huo)(huo),丁屬(shu)(shu)火(huo)(huo)(huo)(huo),酉屬(shu)(shu)金(jin),八(ba)字為(wei)四(si)火(huo)(huo)(huo)(huo)二土(tu)一(yi)水(shui)一(yi)金(jin),日(ri)主天干(gan)為(wei)丙火(huo)(huo)(huo)(huo),生(sheng)于丑(chou)(chou)(chou)(chou)月即冬(dong)季十二月,則(ze)根據上(shang)表,最缺(que)的(de)就是(shi)木(mu),但此(ci)八(ba)字是(shi)四(si)火(huo)(huo)(huo)(huo),日(ri)主天干(gan)很旺,缺(que)木(mu)不多。如年、月、日(ri)一(yi)樣,而生(sheng)于戊子時,則(ze)八(ba)字為(wei)三火(huo)(huo)(huo)(huo)三土(tu)二水(shui),缺(que)木(mu)缺(que)金(jin)。...

8150

五行(金木水火土)的順序來源

五行相生的關系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ke)(ke)的關系為(wei)“木克(ke)(ke)土,土克(ke)(ke)水(shui),水(shui)克(ke)(ke)火,火克(ke)(ke)金,金克(ke)(ke)木”。...

9476

五行的來源是什么?

《易經》中只講了陰陽與八卦的(de)理論,那么五行是(shi)怎么來(lai)的(de)呢?為什么后來(lai)也(ye)被中醫加以利用用來(lai)治(zhi)病養(yang)生(sheng)呢?其實(shi)五行產生(sheng)也(ye)是(shi)比(bi)較早的(de),人(ren)們注意到自(zi)然界五種(zhong)(zhong)事物的(de)屬(shu)性,并領悟到他們之間的(de)關系(xi),并由此聯系(xi)到人(ren)自(zi)身身體的(de)狀況,并發現這種(zhong)(zhong)聯系(xi)是(shi)存在的(de),于是(shi)五行理論也(ye)對養(yang)生(sheng)影響深(shen)遠。

五(wu)(wu)行指金、木、水、火(huo)、土五(wu)(wu)種(zhong)物(wu)(wu)質(zhi),我們的(de)(de)(de)老祖宗在考慮世界是(shi)由哪幾種(zhong)基本的(de)(de)(de)物(wu)(wu)質(zhi)組成的(de)(de)(de)時候,經(jing)過歸納他們得出了(le)一個(ge)結論,就是(shi)有五(wu)(wu)種(zhong)最基本的(de)(de)(de)物(wu)(wu)質(zhi)構(gou)成的(de)(de)(de),那就是(shi)金木水火(huo)土。中醫用五(wu)(wu)行來解釋生(sheng)理病理上的(de)(de)(de)種(zhong)種(zhong)現象,預(yu)測(ce)未來的(de)(de)(de)人用五(wu)(wu)行相生(sheng)相克來推算(suan)人的(de)(de)(de)命運。

中(zhong)國西周末(mo)年(nian),已(yi)經(jing)(jing)有了(le)一種樸(pu)素唯(wei)物主義觀點的(de)(de)“五(wu)(wu)材說(shuo)”。《尚書·洪范》“五(wu)(wu)行:一曰(yue)(yue)水(shui),二曰(yue)(yue)火,三曰(yue)(yue)木,四曰(yue)(yue)金,五(wu)(wu)曰(yue)(yue)土(tu)……”的(de)(de)記載,開始把(ba)五(wu)(wu)行屬(shu)性(xing)抽象出來,推演(yan)到其(qi)他(ta)事物,如跟五(wu)(wu)味結(jie)合(he)起來,構(gou)成(cheng)一個固定的(de)(de)組合(he)形式(shi)(shi)。在戰國晚期提出了(le)五(wu)(wu)行相(xiang)勝(克)相(xiang)生的(de)(de)思(si)想,且(qie)已(yi)把(ba)勝(克)、生的(de)(de)次序(xu)固定下來,形成(cheng)了(le)事物之間矛盾(dun)、統一的(de)(de)模式(shi)(shi),體現了(le)事物內(nei)部的(de)(de)結(jie)構(gou)關系(xi)以(yi)及整體把(ba)握的(de)(de)思(si)想。就在這個時期,《內(nei)經(jing)(jing)》把(ba)五(wu)(wu)行學說(shuo)應用于醫(yi)學,這對研究和整理(li)古代(dai)人民積累的(de)(de)大量臨床經(jing)(jing)驗,形成(cheng)中(zhong)醫(yi)特有的(de)(de)理(li)論體系(xi),起了(le)重要的(de)(de)推動作用。

五行(xing)(xing)(xing)學(xue)(xue)說(shuo)最早(zao)出現在(zai)道家學(xue)(xue)說(shuo)中。它強調整體概念,旨在(zai)描(miao)述事(shi)物(wu)的運動形式以(yi)及轉化關系。如果說(shuo)陰陽是(shi)古代(dai)的對(dui)立統(tong)一學(xue)(xue)說(shuo),則五行(xing)(xing)(xing)可以(yi)說(shuo)是(shi)原始的普通系統(tong)論(lun)。五行(xing)(xing)(xing)學(xue)(xue)說(shuo)是(shi)我國古代(dai)的物(wu)質(zhi)組成學(xue)(xue)說(shuo),與西方的地、水、火、風(feng)四元素(su)學(xue)(xue)說(shuo)類似,但在(zai)偏(pian)重純科(ke)學(xue)(xue)的近代(dai),這種集哲學(xue)(xue)、科(ke)學(xue)(xue)(物(wu)理學(xue)(xue)、化學(xue)(xue)、生(sheng)物(wu)學(xue)(xue))、社會學(xue)(xue)等(deng)諸多科(ke)學(xue)(xue)于一身(shen)的理論(lun),沒有(you)得(de)到應(ying)有(you)的重視和研究,更談不上(shang)汲(ji)取(qu)精華和發(fa)揚光大了。

五(wu)行中的(de)(de)每一(yi)行都(dou)代(dai)表(biao)不同的(de)(de)性能(neng)。“木(mu)曰(yue)曲直(zhi)”,意思是(shi)(shi)木(mu)具有(you)生長、升發的(de)(de)特(te)性;“火(huo)曰(yue)炎上(shang)”,是(shi)(shi)火(huo)具有(you)發熱、向(xiang)上(shang)的(de)(de)特(te)性;“土(tu)爰(yuan)稼(jia)墻”,是(shi)(shi)指土(tu)具有(you)種(zhong)(zhong)植莊稼(jia),生化萬物(wu)(wu)的(de)(de)特(te)性;“金(jin)曰(yue)從革”,是(shi)(shi)金(jin)具有(you)肅殺、變革的(de)(de)特(te)性;“水(shui)曰(yue)潤下(xia)”,是(shi)(shi)水(shui)具有(you)滋潤、向(xiang)下(xia)的(de)(de)特(te)性。古人基于這種(zhong)(zhong)認識,把(ba)宇宙間各種(zhong)(zhong)事(shi)物(wu)(wu)分別歸屬于五(wu)行,因此在概念上(shang),已(yi)經不是(shi)(shi)木(mu)、火(huo)、土(tu)、金(jin)、水(shui)本身,而是(shi)(shi)一(yi)大(da)類(lei)在特(te)性上(shang)可相比擬(ni)的(de)(de)各種(zhong)(zhong)事(shi)物(wu)(wu)、現象所(suo)共有(you)的(de)(de)抽象性能(neng)。

...

11133

五行是如何推論出來的,求詳解

《尚書·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
《尚書·甘誓》這本書是夏朝的遺文,是最早提到“五行”這個詞的書,那時的五行具體是指什么,文中沒有說明,但“五行”和“三正”用在一起,就可以推想出它和上古歷法及上古先民的尊天觀念相關了。
后來,《尚書·洪范》記載:“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威,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手甘。”
這篇文章是周來商后二年所作,記錄中表示,這是商朝舊臣箕子向周武王所陳述的“天地之大法”。已經說明了五行具體所指。
至于如何推論出“五行”,有很多種說法,比如“五數說”、“五方說”、“五祀說”、“五星說”和“五工說”等等。
比較靠譜的(de)說法,我認為五行應(ying)該源(yuan)(yuan)于(yu)河圖。河圖是(shi)天文(wen)圖,河圖源(yuan)(yuan)于(yu)太極(ji)(ji)圖,太極(ji)(ji)圖是(shi)說明陰(yin)陽之氣(qi)(qi)(qi)的(de),陰(yin)陽之氣(qi)(qi)(qi)的(de)五分法具體化就是(shi)五氣(qi)(qi)(qi),五氣(qi)(qi)(qi)易(yi)象(xiang)化就是(shi)五行,五行實起(qi)源(yuan)(yuan)于(yu)五氣(qi)(qi)(qi),而五氣(qi)(qi)(qi)是(shi)天地共(gong)同作用(yong)的(de)結果。時令節氣(qi)(qi)(qi)本來(lai)是(shi)日(ri)月地三(san)體運行所成,然而,卻可以用(yong)天上的(de)木火土金水五星在地上的(de)東南中西(xi)北(bei)的(de)出沒情(qing)況作標志。...

13122

五行是怎樣來的?

五行是怎樣來的一、近代學人顧頡剛先生說“五行是中國人的思想律,是中國人對于宇宙系統的信仰”,他為五行說的起源提出二個論點:“五行說起于戰國的初期”;“鄒衍是始創五行說的人”。(《古史辨》第五冊,P410)《史記·歷書》中有黃帝建立五行的記載,顧先生對此提出懷疑說:“假使五行說早從黃帝時傳下來,則到商周時已有久遠的歷史,早該起了巨大的影響,為什么我們在商代的甲骨文字里找不到它的痕跡呢?為什么我們在東西周的文籍(《尚書》,《周易》,《詩經》等)里,除了《甘誓》和《洪范》之外,也找不到它的痕跡呢?為什么我們在諸子書(如《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里也找不到它的痕跡呢?” 又提出《呂氏春秋》中《蕩兵篇》、《應同篇》有關五行的記載“雖錄入《呂氏春秋》仍可信其為鄒衍的學說”。二、五行源自五種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此論認為先民為了對宇宙萬物概括認識,歸納出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五行物質說的產生依據是《尚書·洪范》的相關記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五行是自然界五種最基本的物質。另外漢代《尚書大傳》解釋說:“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左傳·襄公27年》載“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傳·昭公25年》載“生其六氣,用其五行”,《國語·魯語》載“地之五行,所以生殖。”均從五種實際物質來認識五行。而這五種物質之間又存在相生相克的關系。如相生關系:木生火,這是盡人皆知的常識;火燃燒以后會留下灰燼,就是所謂的土;金屬礦藏大多埋在地下,所以說土生金;對于金生水,通常解釋為:金屬在高溫下可以融化為液體;而所有的植物生長時都需要水,所以說水生木。相克關系:植物種子最初埋在地下,當它發芽生長時就會破土而出,或一般的農耕工具均為木質,可以松土,意味著木戰勝了土;用金屬可以制成鋒利的工具,用來砍伐樹木,是金克木;金屬礦石雖十分堅硬,可一旦在火上高溫加熱,便會熔為液態,這便是火克金;水能滅火,這是水克火;堆土可以擋住水流,就是土克水。五行物質說在歷史上一直占據重要地位。在近代,由于西方文化的傳入,特別是唯物論的普及化,這種學說的影響愈加深入而廣泛。但這種觀點目前在學術界受到空前的質疑,以五種物質解釋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存在一定的牽強之處。三、源自殷商時期的五方觀念。“行”在甲骨文中代表著方位,所以,有人認為,五行的原始涵義是指五方。時間和空間是人類認識萬物的基本形式。按東、南、西、北、中五方劃分空間和方位的觀念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河南安陽挖掘的殷墟墓的平面圖及上古明堂宗廟平面多半呈字形,這種字形的構造,建造起來不僅費力,而且費時、費料。因此,有人認為取這一形狀構成某些建筑,是有象征意義的,這種意義,應是早期對方位空間的膜拜。最早,五方原本只是四方,即東、南、西、北,后來逐漸地四方變成五方,因為四方觀中已經蘊涵了五方觀,要確定四方,必須首先確定中央,《詩經·商頌·玄鳥》中就有“古帝武湯,正域彼四方”,即從中央看四方。因此,說四方,就已經意味著五方。與此相關的,五時最早也只有四時,即春、夏、秋、冬,只是為了與五方“門當戶對”,故在四時之外畫蛇添足地生造了一個“長夏”,用來和“中央”之位匹配。因此,有人認為五行的“五”起源于古代先民對五方的崇拜。四、源自手指的計數。郭沫若先生則認為,五行之“五”與人身的手足之數相同,因此,他提出五行源自古人對人體的觀察。在他的《甲骨文字研究釋五十》中指出:“數生于手,古文一二三四作,此手指之象形也。手指何以橫書?曰,請以手做數,于無心之間,必先出右掌,倒其拇指為一,次指為二,中指為三,無名指為四,一拳為五,六則伸其拇指,輪次至小指,即以一掌為十。”這個說法符合漢民族“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觀物取象”認知把握客觀世界的方法。五、源自五時氣候特點和物候特點的抽象。五行的產生源自古人對中原地帶五時氣候特點和物候特點的抽象。這一觀點目前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與認可。《素問·五運行大論》曰:“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即認為氣候的變動,伴隨著規律的發生。五行學說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黃河中下游流域,這一范圍內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而夏季尤長于其他三季。通過長期觀察,古人發現春季氣候溫暖,且萬物皆由春溫之時而生發;夏季氣候炎熱,且夏熱之時萬物長大繁茂;長夏氣候潮濕,且萬物多在雨濕之時變化結實;秋季氣候干燥,萬物收斂凋零;冬季氣候寒冷,萬物閉藏。根據這一特點,古人便以木、火、土、金、水這五種概念來取象比類,以木的升發的特性來代言春天溫暖的氣候特點和萬物多于此時而生機勃發的物候特點;以火的炎熱向上的特性來代言夏季炎熱的氣候特點和萬物多于此時而長大茂盛的物候特點;以土的孕育變化萬物的特性來代言長夏之季濕的氣候特點和萬物多于此時由禾而變為秀實的物候特點;以金的沉降清肅的特性來代言秋氣涼燥的氣候特點和萬物多于此時而收斂凋零的物候特點;以水流于何處必然會滲藏于地下的特性來代言冬氣寒冷的氣候特點和萬物多于此時閉藏的物候特點。由此可見,這里的木、火、土、金、水并不是什么物質的名稱,而只是春、夏、長夏、秋、冬的氣候特點和生化特點的一個抽象用語。正如《尚書·洪范》所說。這一觀點是“五行物質說”的延伸。六、源自天之五星。在生活單純、對自然界缺乏足夠認識、靠天生存的人類早期,變幻而神秘的星空非常容易引發人們的關注,觀天認識氣候、季節、天地運行節度是人的必須。伴隨著星象的變化,大地出現的季節、氣候、農作物的生長,亦進而使人們對天象、星象產生膜拜心理,因此,“占星術”一直占據著古代先民生活的重要位置。“五行”一詞的最初含義是指五星的運行,是人們對天空中呈現的不斷變化的五大行星的描述。“五星”即九大行星中肉眼可觀測到的水、金、火、木、土星。由于五大行星在天體中是有規律運行的,所以古人又把五星稱作五行。當時的勞動人民根據天象來定季節、律歷,總結探討四季時令氣候變化的規律,為生活和生產實踐服務。而歷法、陰陽天干地支就是觀日月星辰、察季節運行的結果。七、認為五行思想不是中國的本土文化,中國的本土思想是三才天地人以及陰陽辯證。五行學的原身有一定的外來成分,在古希臘,人們認為世界是由4種基本物質構成的,也就是:氣、水、火、土。后來人們稱這種學說為“元素說”。商朝的時候,中國的對外貿易十分的發達,主要貿易的對象就是與西域乃至中亞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來看,銅器的使用最早在兩河流域,青銅器的使用,中亞地區也要比我們國家早幾百甚至上千年,青銅技術就是從西方沿著絲綢之路輸入的。看一個商代玉器的照片,明顯的西域風格,和埃及金字塔壁畫或者是漢謨拉比法典神柱上的圖案如出一轍,而和我們本土的風格卻相去甚遠。古希臘的“元素說”很可能就是在商朝傳到中國來的,并逐漸演變成五行學。商朝的科學家,將元素說中的氣,專門提取出來,形成了另外一個獨特的學科,在《古墓探寶》我們講過“望氣”,以后會具體談到“行氣”、“養氣”。剩下的三種元素,土、水、火,再加入金、木,就衍生出了五行。五行的相生相克,其原理,它的原形就是金屬冶煉的整個過程。從這個金屬冶煉的過程我們就可以清晰地認識到,五行是怎么來的,歷經商周兩代近1000年的發展演變,五行學到戰國定型。五行學說發源于天象日月五星運動及其規律,這一說法才是真的。陰陽太極、六十甲子、三元九運、八卦、易經(《周易》真正面目是一部歷法)、風水學、手相掌紋學等許許多多的古老學問莫不來自這一源頭。這些東西被后來人們稱為“玄秘”之學,完全是后來人們未能真實了解這些古老學問的原因導致的。出于農耕民族掌握四季變化與生存立身的需要,中國古人觀測天象是很勤奮的,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記載,《尚書》、《詩經》、《春秋》、《左傳》、《國語》、《爾雅》等書有許多關于星宿的敘述和豐富的天象記錄,史記有《天官書》,《漢書》有《天文志》。中國是世界上產生天文學最早的國家之一。這主要表現在中國上古時代的歷法上。遠在5000多年前,中國就有了《陰陽歷》,每年計366天。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66年)時期,已有專門的官員負責天文歷法,當時采用的是《陰陽合歷》,將閏月放在歲末,稱為“十三月”。西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時期,天文學家用圭、表測量日影,確定冬至、夏至和一年的二十四個節氣,來指導農牧業生產。
古代是(shi)把天(tian)象(xiang)(xiang)(xiang)的(de)(de)變(bian)(bian)化(hua)與人(ren)事、方(fang)位的(de)(de)吉兇聯系到(dao)一起的(de)(de)。如日食是(shi)上(shang)帝對當政者的(de)(de)警告,彗星(xing)的(de)(de)出現象(xiang)(xiang)(xiang)征(zheng)關兵災。歲(sui)星(xing)正常運行到(dao)某某星(xing)宿,則地(di)上(shang)與之相配(pei)(pei)的(de)(de)人(ren)、地(di)方(fang)、州國就會(hui)五谷豐登(deng),而熒惑運行到(dao)某一星(xing)配(pei)(pei),這個地(di)區就會(hui)有災禍等。古人(ren)還認為,天(tian)象(xiang)(xiang)(xiang)的(de)(de)變(bian)(bian)化(hua)是(shi)水旱、饑饉、疾疫、盜賊等自然(ran)、社會(hui)現象(xiang)(xiang)(xiang)的(de)(de)預兆。...

15442

中國古代的五行是怎么來的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本源論(本體論)的形而上學。多用于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學說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五行指:木、火、土、金、水。認為宇宙自然是由五種要素相生相克衍生變化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宇宙與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特性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古老的普通系統論。五行屬于物質的,也屬于精神的。
五行學說有“元素論五行”和“德性論五行”之分。元素論五行包括水火金木土,德性論五行包括仁、義、禮、智、信。
中文名:五行
外文名:five phases
最早提出:《尚書》的《甘誓》與《洪范》
元素:金、木、水、火、土
應用:哲學、中醫學、冶煉燒制和占卜
應用學(xue)科:中醫藥學(xue);中醫基礎理論...

18093

展開全文(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