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视频官网

喪事開光什么時間開相關內容

人死后第三天舉行的儀式叫什么?

三日祭即死者葬后的第三天,舉家上墳添土并擺供哭奠。俗稱“服三”,又稱“圓墳”。此后每七天祭一次(從死者去世之日起),舉家上墳哭奠,一般是從一七到七七,以五七最為隆重,兒女親友多要擺供品、香和送紙扎。
成殮,也稱“入殮”,是將死者抬入棺木的儀式。一般在人死后第三天舉行(若第三日不吉,便不計死亡當日,而視第四日為第三日)。
不知(zhi)道是不是你要(yao)的答(da)案 我一修改答(da)案就跌到底樓了, 如(ru)果正(zheng)確樓主可要(yao)給分啊。...

17402

我想知道葬禮的全部程序和全部風俗習慣

針對不同民族 不同地區 風俗習慣的差別很大 正所謂“十里不同俗”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并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殮,就是給尸體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殮前要給死者招魂、沐浴。殮分小殮和大殮兩步。小殮是給尸體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絲綢,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殮是把尸體裝進棺材。棺材稱“壽材”,男棺刻有“壽”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則刻以“福祿壽”三字的合寫體。小殮時還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則含一銀元,均稱之為“飯含”。大殮時往往隨殮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隨葬物品繁多且貴重。
殯,就是入殮后停柩于殯宮,殯期長短不一,少則3日,多則30天,主要由奔喪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個月而葬,至多達7個月。漢族傳統習俗,父母死亡,兒女必奔喪,否則為不孝。而親朋好友將來哀悼祭奠死者,稱之為“吊喪”或“吊唁”。奔喪者均要喪服。古代漢族喪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織麻五種,稱為“五服”,用粗、細不同的麻布制成,按親疏關系不同而穿不同的喪服,稱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喪服。現代城市一般興胸佩白花,臂戴黑紗。
葬,就是掩埋死者遺體,即棺木入土。舊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風水、擇墳地,謂“擇吉地”。送葬又叫出殯。送葬時,古代漢族一般是“孝子”在前執紼,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現代演變為哀樂。親朋好友寫挽詞或挽聯送葬,到近、現代又演變成送花圈,花圈上寫挽聯。
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主要是近親、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遺存),后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扎人像伴葬。
葬禮以后,有做七、斷七、百日、周年等追悼儀式,并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為對“鬼靈”、“祖靈”的儀禮。
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于他鄉的遺體歸葬原籍。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里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系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挽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為自己寫過《挽歌詩》三首。后世的挽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挽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紅樓夢》里寫寧國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價值數千兩銀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經,出殯時的隊伍“浩浩蕩蕩,壓地銀山一般”。而窮苦百姓連起碼的溫飽尚且達不到,自然也就談不上“重殮厚葬”了。有時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體,草草埋掉。
尊長死后,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葬禮程序的實例
設某人享年81歲,男性,軍人出身,子孫滿堂。
更衣,著軍裝,穿壽鞋。身蓋黃綢,面蒙白綢巾。
衣服上的紐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帶將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結”
初步整容:五官復位,口內置金元寶或一枚硬幣。左手握一只金元寶(均為仿制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尸體用紅線綁好,主要是手、腳。家若有貓、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尸體。(以免死者靈魂被附于動物身上)運至殯儀館。
家設簡易靈堂
遺像:已事先準備好放大照片一張,購專用像框一個。置黑綢帶。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樣谷類),香爐一個,備香若干,時鮮水果、糕點舊式也供奉米飯一滿碗,上插筷子一雙,供大饅頭,等。
明燈:采購喪葬物品:黑紗、白花、白布、紅布、燒紙、瓦盆(底部有孔)、
紙活:公雞、白幡、紙馬(女用紙牛)、別墅、金銀庫逝世當日晚,由家屬在瓦盆內燒紙,親友來訪亦燒。第二天,到辦理注銷戶口手續。第三天,出殯。
家屬著裝
直系晚輩血親系白孝帶,平輩戴黑紗。其他親屬戴黑紗。孫輩在白孝帶上和黑紗上縫一小塊紅布。其他來賓戴白花。
準備的物品:幾日燒的紙灰用紙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幣、一寸照片兩張。
要帶的物品:靈堂內的供奉、的死亡證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殯前,將遺像放在頭車前面,長子率眾晚輩血親跪于車前,將瓦盆舉過頭頂,說:“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將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兩次。將紙公雞置于頭車,意為“金雞引路”。長子(或長孫)上頭車,持幡。
車隊的每輛車上都貼有標志。為死者年齡。該死者為81歲,加一天歲,一地歲。則車號為83。逝者為男性則貼在車的左后側,若為女性則貼在車的右后側。
也有的地方有撒紙錢的習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為“買路錢”,也有的地方遇過橋時,將紙錢放在橋上,用石頭壓好。 靈車起頭后一般不停車,在遇紅燈前,司機算好時間,緩緩前行,在遠處等待,當信號變為綠燈時加速通過。
車至殯儀館前,將紙公雞拋出車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雞)
進入殯儀館后:
領取尸體,辦理火化手續。
在辦火化手續之前,選好骨灰盒和一小型靈位牌。靈位牌可請工作人員代寫。注意男、女的寫法:先考、先妣。尸體取出后舉行“開光”儀式。尸體從冷藏柜內取出時,長子抱頭,其他人抱身,將尸體放到停尸車上。如需要移動時,仍是長子在尸體頭部。開光前將尸體身上的紅線剪開,將燒紙灰放入紙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內,再將尸體放入紙棺。意為子女給的上路錢。
殯儀員指導孝子(長子或長孫)開光。孝子持一棉簽,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為開光。意為使其身體各功能復活。開光順序是從頭到腳,依次為頭、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腳。殯儀員說一句,孝子復述一句,然后在該部位上擦一下。例:開鼻光,聞花香;……開右手光,寫文章;開左手光,抓錢糧;開腳光,腳踏蓮花登開堂。開光辭男女略有不同。
開光時,家屬不能哭,更不能將眼淚落在尸體身上。開光后,將尸體交給工作人員化妝。
舉行悼念儀式或告別儀式。儀式前要向司儀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擬好),主要來賓的名單,將一張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給工作人員。儀式結束后,尸體火化。同時,在長子的帶領下,舉行祭奠儀式和燒東西。
將遺像和靈位版供奉好,擺上五谷和水果、糕點,共五樣(有的地方是四樣),放鮮花、白酒、香煙等。長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輩份依次上香。按先長后幼、先近后遠的順序。
燒東西。先燒紙幾張,然后將死者的衣物等燒掉,再將供品都燒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后“燒七時”再燒。
燒東西時,將帶來的白酒灑在衣物上,以助燃。燒完東西,葬禮結束,將白花,孝帶除去。直系親屬改帶黑紗。
除留下少數幾人外,其他人去吃喪宴。喪宴廳外備幾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從殯儀館回來的人在進入宴會廳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塊糖。
喪宴開始前,家屬列隊,殯儀員主持。主持宣布:家屬對各位親朋來參加葬禮表示感謝,給大家鞠躬,然后由家屬代表講話。主要內容是感謝,略備薄酒,請大家享用。
喪宴進行中,主要晚輩血親要到各桌敬酒。
領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幣七枚,擺成北斗星狀。然后選大塊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后一快應是頭蓋骨。
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張。
骨灰寄存(cun),結(jie)束。...

20267

喪葬流程

大致流程如下:
1、辦理居民死亡證明
2、找好場地、神父,選擇喪葬方式
3、親朋遺體告別
4、親朋代表發言
5、焚燒遺體、陪葬品
6、送至墳地或者海邊(bian)下葬...

1242

古代葬禮習俗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死亡對于人們來說是沒有辦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們在這里誕生、成長,直到最后的死亡。幾千年來人們形成的喪葬禮儀,是既要讓死去的人滿意,也要讓活著的人安寧。在整個喪葬的過程中,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個堅韌的結——念祖懷親。這個結,表現在生者和死者之間的實體聯系中,也表現在兩者之間的精神聯系之中。 而這就揭示了中國人生死觀的深層內涵。
停尸儀式
中國的傳統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脫穿戴好內外新衣;否則,就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地遺憾和內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后時刻,這叫做"挺喪"。
在彌留時刻,死者須穿上壽衣。在北方漢族的習俗里,貼身穿白色的襯衣襯褲,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褲,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長袍。整套服裝不能夠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系緊,這樣做是表示"帶子",就是后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戴上一頂挽邊的黑色帽,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用來驅除煞氣,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子孫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話,腳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話要穿藍色的布鞋。壽衣一定要是是傳統的式樣,哪怕改朝換代、時過境遷,平時再也不穿民族的傳統服飾了,等到臨死的那一天,也還得要恢復原來的裝束。因為按照傳統的觀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見遠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認不出自己的子孫,不讓他認祖歸宗。
在病人臨終之前,家屬必須要給他沐浴更衣。這實際上是給死者進行的第一次化妝整容。但是這樣的的沐浴更衣,已經遠遠超出了服裝本身的物質形式。比如:佤族在為去世的老人穿壽衣的時候,除了穿上死者平時所穿的衣服之外,還要在外面套上一件反過來穿的新衣服。他們這樣做是因為在民族傳統的觀念里,不能把死者平日所穿的舊衣服脫掉,這樣方便死者的靈魂回來認識自己的身體;而他們把后來加上去的新衣服反過來穿,是為了讓死者知道自己已經死了。衣服的正面和反面,和穿衣的單數和雙數一樣,是人們在生與死、陰與陽交接的人生"換屆"中,舉行的最后一次換裝儀式。這種被稱為"反飾"的習俗,是為了改變死者壽衣的穿著式樣,使他的靈魂沒有辦法停留在陽間。同時也有通過反正顛倒來暗喻陰陽兩界的意思,因為在人們的觀念里,陰陽兩界的人對事物的看法也是完全顛倒過來的。壽衣已經成為人們的靈魂觀念中靈魂的一個代碼了。
親屬給死者沐浴,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對死去的人的深深的孝敬之情,一方面也有和"壽衣"一樣的象征意義。清洗尸體所用的水一般都是買來的,俗稱為"買水"。它本身是一個可以單獨存在的儀式,就是把"陽水"變成"陰水"的一個轉換儀式。買水用的錢主要是陰錢:燒香、化紙、即紙錢。這種錢只有在陰間才有價值,只能由靈魂享用,而在人間的話只是廢紙一疊。"買水"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惡,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讓死者的靈魂知道,這不是在給活人沐浴,而是要讓死者干干凈凈地到達陰間,被祖先所收容。
在對死者進行沐浴更衣之后,親屬要馬上把尸體移到靈床上。同時還要采取一些儀式,把死者的靈魂也引到靈床上去。山東臨沂一帶的習俗,是用一塊白布從梁上搭過來,再用一只白公雞在病床上拖幾下,順著白布從梁上遞到外間屋,在死者身邊走上一圈,然后把公雞殺死,這叫做"引魂"。
在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果死者生前做過屠夫,那么他臨死之前,家里人要用一塊大紅布,把他的手包起來,偽裝成被斬斷的樣子,據說這樣做就可以避免在陰間被他宰殺的牲畜咬他的手。同時,家里人還要在死者的嘴里放上一枚銅錢,這叫做"含口錢"。在江浙一帶的農村,還流行給死人燒紙錠、錫箔之類的信物,就是"燒落地紙"。
按照(zhao)舊(jiu)時的規(gui)矩,在沐浴更衣的儀式結束之后,還(huan)要舉行飯(fan)含儀式。飯(fan)含是(shi)(shi)指在死(si)者的口中放入米貝、玉貝和米飯(fan)之類的東西(xi)。這是(shi)(shi)為了不讓死(si)者張著空嘴、餓(e)著肚子(zi)到陰間去受(shou)罪,而成為餓(e)死(si)鬼。...

4769

農村人為去世的老人開祭是怎么回事?

只(zhi)要性格合得(de)來都可以~~...

8629

老人不在了過7有什么講究

做七,也被稱為“燒七”、“七七”、“齋七”等。是舊時漢族的喪葬習俗,現流行于全國各地。從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個祭日,分別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斷七”(亦稱“盡七”、“滿七”等)。根據地方習俗不同,祭法也不同,有些地方比較重視頭七、三七、五七與七七。現代城市生活中,也有縮短這四十九日的做法。或把“五七”作為“斷七”,或“頭七”與“七七”各七日,中間五個七每個兩天為“七”,共24日的。我們就來分別講講一般人家“七七”怎么過:
【二七、四七、六七】
一般習俗以一、三、五、七這幾個單七祭為重,二、四、六等雙七,親友不來。孝子只燒紙錢、不哭靈,稱為“空七”
在臨安和寧波等地方,也有讓女婿做“六七”的講法。
【頭七】一般大家都認為,死者的魂魄會于“頭七”返回家中,家人應該于魂魄回來前,為死者準備一頓飯,之后最好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睡不著也要躲到被窩里。如果死者魂魄回來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影響他投胎為人。也有人說,人死后魂魄會在頭七到處飄蕩,當天家人應在家中燒一個梯子狀的東西,作為“天梯”,讓魂魄順著天梯到達天上。
一般人家也比較青睞在頭七做法事超度亡靈。這樣親人能早登極樂。
【三七】三七也備受重視,可以由外甥、侄輩來做。
【五七】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鄉臺”。傳說,死者只有在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就會在陰間里登上“望鄉臺”眺望陽間的家人親友。杭州人習慣在臺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傘。而蘇州一帶的地方,在這一天的五更時分,子女們就打開大門向西連續大喊三聲“XX回來吧!”然后在靈前痛哭,同時端上事先準備好的酒菜,叫做“五更夜飯”,這個儀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后,就給人們觀賞事先扎好的設施齊全的住宅,現代社會類似祭品花樣也很繁多,各種家電一應俱全,這個就看個人喜好了。觀賞之后,就用火燒盡,據說這樣可以讓死者在陰間有房住,叫做“化庫”。
【斷七】斷七之后就出了孝期了,一般都很看重,親朋好友都會參加“斷七”禮儀活動。“斷七”這天一般會請道士和尚來做法事,保太平。人們認為這是為活人祈禱,念經拜過之后子女們就要脫下喪服,換上日常衣服。
 五 七
基本內容:按照傳統,人死了之后的紀念儀式是很有講究的。剛死的時候是做七——就是從剛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斷七。之后就是百日,周年,三年,十年……漸漸的拉長距離,再大的哀傷也該漸漸的淡了。
這些之中,五七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說死了的人會在這一天回家,最后看看他的家人,然后去投胎,或是去陰司居住。為什么選死了后的第三十五天呢,我們鄉下有這樣的說法:一開始魂靈渾渾噩噩的,沒有離開身體,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死了,等過了一個月,他想起來卻發現身體里的骨頭都松開了,再也起不來的時候,終于真正意識到自己是真的死了,于是那個魂靈長嘆一聲,爬出墳墓,來和家人做最后的告別。
五七的儀式很講究,要在靈堂擺一桌菜,倒上酒倒上茶,在生前住的房間里擺好洗臉水和洗腳水,在生前睡的床上放好生前常穿的衣服——總之就是為他最后一夜的休息做好準備。到晚上10來點,召喚的儀式就開始了(怕他忘了回家么?),大兒子拿著燈籠(怕他看不清夜路么?)爬到靈堂的屋頂上,掀起三張瓦片(??),向著夜空大叫幾聲“爹爹你回來啊~~”之類的話,余下的人則在梯下跪成一排,該哭的哭,該叫的叫。
關于死了的人那天到底會不會回來的說法,人們一向都是將信將疑的。有說不相信的,但更多的還是諸如發現酒淺了,饅頭掉在地上了,或是被子被掀起了一個角等等等等的說法。還有一個老太太很神秘的告訴我,說要證明其實很簡單,在睡房灑點草木灰就可以了——會有淺淺的腳印——只不過對死者太不尊敬了.
沂蒙山喪葬民俗——五七墳
“五七墳”,也叫三十五天墳,是整個喪葬活動儀式中為亡去的新人所做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隆重的一次悼念活動,傳統規定的時間在逝世后第35天舉行,但是,近年來考慮到簡化程序,一般在逝世后的幾天內選擇一個吉日舉行。參加“追悼會”的人員包括亡者“五服”以內的所有親戚,只要是輩數比他小的晚輩和年齡比他小的兄弟姊妹都要為他掛孝舉行儀式。而亡者生前的所有親戚朋友熟人一般都會用各種方式表示哀悼,有的發來吊唁電報、信息,有的贈送花圈,有的書寫挽聯,多數親近的朋友會送來燒紙、香、蠟燭和鉑紙等貢品,
“五七墳”儀式中最隆重的還是為逝者送扎糊禮品——用各類紙制作的家具諸如箱柜、搖錢樹、金銀山、元寶箱等,近年來時興小汽車、冰箱、小洋樓、高級音箱等,凡是當今世間最流行的婚禮必備,也如數為亡靈們備齊,制作手藝也越來越精致、逼真。最神秘的是送品中的動物:紙人(金童玉女或警察)、一對公雞和奔馬,這三樣是必須的。紙人保平安,雞乃吉祥,奔馬是走的快,這三樣動物在祭奠、火燒前必須要“開光”,就是用一只公雞雞冠上的鮮血當場取出抹在這些動物的嘴唇等處,意思是具有靈性了,可以升天走了。
那龐大的送行隊伍里有各種家具、生活用品,還有花圈,當舉行完儀式后,點燃除花圈外的一切貢品,大火洶洶,哭聲震天,其場面好不感人……
上完“五七墳”,才算是真正把亡靈一切安排好了,家人們才可以恢復為“正常人”,之前,作為喪葬人家的家人是“罪人”,身上帶著晦氣,除了自己的本家三服以內的親屬外,一般不要去別人家串門的。五七墳上完,一切就恢復到正常狀態。不過,必須要到所有表示過哀悼和送禮的人家親自登門去致謝,親自送上謝帖。謝帖的格式很有講究,寫著答謝者(亡者的后代)的名字,下面的謝拜方式根據與亡者的嫡系或庶出關系遠近,用詞也不一樣。
親子用“泣血稽喪”表示,意思是哭泣到流血的地步,披麻戴孝上門跪謝。
侄子們用“泣淚叩首”表示,意思是用淚洗面,登門叩頭謝拜。
親孫子用“掩淚稽首”表示,意思是站著掩淚拜謝。
叔孫子用“ 作揖 ”表示,意思是站著作揖拜謝。
原則(ze)上,所有的謝(xie)帖都要(yao)送到,否(fou)則(ze)就(jiu)是(shi)對別人的不敬。...

12819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