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王(下)(2 / 3)

帝御仙魔 我是蓬蒿人 3341 字 2020-06-23

长补短,大家能够互惠互利,无疑是最妥帖的国策。

中原人的巨大需求,一旦激发出来,足够让草原人不愁吃穿。

说到底,普通的农夫与牧人,本身又有什么过错呢,只要让他们能好好活下去,绝大部分人,不会吃饱了撑得去拧刀子的。

久而久之,放荡不羁的草原人,也会生出国家之念。因为,那是他们安稳幸福的保障。

民族融合,和睦共处,安居乐业,才是人心所向与历史发展的必然。

到了那时,大唐只会更加强大。

这是长远构思。

就短期形势而言,此战之后,黄头、鞑靼两部势必恢复势力,在如今草原上大部族不多的情况下,他们会成为金字塔顶端的存在,留下可用的契丹人,有利于制衡他们。

因为这些原因,李晔向仪坤州下达了降者不杀的军令。并且严令草原部族军,与黄头、鞑靼两部的战士,即刻起坐守营寨,不得擅出。对契丹修士与军队的缴械、收复、纳降事务,都必须也只能由唐军来做。

相比之草原蛮子,文明的唐人,下了战场,到底还是仁慈些,也有纪律性得多。

至于战利品,李晔还是会给那些草原部族军,这是承诺。

不失信,这是李晔必须要有的作为,要不然以后没法顺利掌控草原。

对李晔的安排,草原部族军一开始颇有微词,上到酋长下到战士,经过这些时日的激战,个个都杀红了眼,正是情绪激荡的时候,此刻,他们满脑子都是杀光仪坤州的契丹人,把他们的所有财物,一丝不剩的都据为己有。

不过在李晔的隆威和唐军的威慑面前,这些草原部族军还不至于敢违反军令。

过了几日,在他们被血战激发的凶性冷却下去,而源源不断的战利品,又开始被唐军云进他们的营寨,全都交给他们的时候,这些部族军也就只剩下兴高采烈,和赞美李晔的言而有信的份了。

唐军纳降仪坤州的契丹军时,并没有出什么意外,事情进行得很顺利。

虽说把他们的牛羊、甲胄、兵刃都收缴,让很多战士愤慨且悲伤,但走投无路的他们并没有选择。况且李晔也说得很清楚,只要他们听话,不闹事,不会让他们饿死,会让他们安稳回到自己的部落。

几个契丹显赫人物,在闻听耶律阿保机的死讯后,情绪一度失控。

但是包括耶律敌鲁古在内,并没有人哭着喊着扑向李晔,要跟他拼命。

这些人如此克制,为了生存是一部分原因,想必耶律阿保机临行前的交代,也起了不少作用毕竟,对于悍勇的草原人而言,出几个愿意为耶律阿保机赴死的重臣,并不是什么难以想象的事。

李晔厚葬耶律阿保机的决策,明显稳住了耶律敌鲁古等人的情志。

眼见李晔如此仁德,他们也不再畏首畏尾,开始跟李晔谈条件。

“大王是草原上的王,安葬礼仪理应按照草原规制。还请仁慈的安王殿下能够允许,让我们运回大王的尸体,将他葬在契丹的圣地!”耶律敌鲁古在李晔面前恭恭敬敬地行礼。

人家都说自己仁慈了,李晔也不会自损形象,况且这也没什么大不了,还有利于消减契丹人对自己的敌视,就大方应允“耶律阿保机虽然是孤的对手,但也是世间不可多得的豪杰,落叶归根,理当如此,孤有什么理由不答应呢?”

这番话让耶律敌鲁古极为感动,连忙拜谢李晔,又强调了一遍李晔的博大胸怀。

他态度如此积极,让李晔颇为满意。

显然,让耶律阿保机魂归故里,是耶律敌鲁古真心想做的事,至于这其中有没有为自己未来考虑,想要在李晔面前留下好印象的念头,就不必分开细说。

简而言之,仪坤州之役结束得很顺畅,虽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大家不必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