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垂衣端拱浑闲事(4 / 7)

大明皇弟 老山活着 9169 字 2020-07-30

长的队伍,这都是等待进程的老百姓。朱厚炜没有让人去亮明身份,让大家都老老实实的排队。

排队之时,旁边一个挑桃子的老农听到他们对话,在一边问道“几位公子可是北地来的?”

朱厚炜转头打量他,老农一身的腰机布的短衣,打理得十分整洁,客气的回道“正是,学生久闻江南繁华,游历而来。”

那老农呵呵笑道“读万卷书,何如行万里路,公子既然到了应天府,定然要去看看金陵四十景,才不枉此行。”

朱厚炜有些惊讶,一个老农竟然能说出如此的话来,笑着问道“如此,定要去看一看,老丈出口成章,是否亦是读过书的?”

老农摇头道“小老儿识得些字,却未读过书,倒是公子仪表斯文,前呼后拥,才是非富即贵。”

他说到这里,已轮到他们进城门,他乐呵呵的从挑子里面拿出桃子,给朱厚炜等人每人发了一个,马三炮赶紧道谢,又摸出铜板,那老丈摇摇手,担起挑子就进城了,过了门洞还不忘回头喊道

“诸位,金陵四十景,不可不看,否则是入得宝山空手回。公子可去书坊买金陵图咏,那比小老儿说得明白。”

马三炮摇摇头把铜钱放回去,朱厚照指指那老丈的背影,问徐经“有点意思啊。徐账房,这老农怕不是真的农夫吧。”

徐经道“呵呵,大掌柜,恐怕还真是农夫,江南家家都有棉桑,商业繁盛,大多要与人交易,是以识字者甚多,这老者在应天附近,官见得多了,事见得多了,也不怕什么,自有一股从容。”

朱厚照点点头,说“原来如此。看来江南百姓比北方的老百姓还是有见识一些,虽然文弱些,倒也并非一无是处。”

太监谷大用有些不服气,冲太子说道“殿……大掌柜,这算什么?皇城脚下此类人更多,前几年兵部尚书刘大夏出行,路遇一老妇,轿夫让她让路,反被她驳斥一顿,说我朝体制所定,女子在道,可不让官轿,刘大夏哑口无言,末了那老妇还称京官多如狗,尚书也不过芝麻绿豆罢了。把个刘尚书气坏了,还无可奈何。”

朱厚照听罢哈哈大笑,调侃道“如此百姓,才有意思。”

说话间,车队进了姚坊门,继续往南前进。他们现在便已经入了外郭,这里已经颇为繁华,车马如流,轿子马车外饰精美,有些轿子窗格甚至是象牙做成,出游的女子沿街大声说笑,与京城和山东等地风格大异。

百姓衣着亦更加华贵。所见女子衣服争奇斗艳,短短一程,光红色就看到了四种,按陈廷栋的解说,分为水红、金红、荔枝红、东方色,其他天蓝、玉色、浅蓝、鹅黄都十分鲜艳,显示出这个时代的染色已经有很高水平。

不但色泽明艳,女子衣服款式也更多,不光有长衣,还有上衣下裳的男式服装,这些女装多为左衽,完全不同于北方。

大道往南走过一段,在蒋庙又转向西边,徐经告诉朱厚炜,西边是南京三司所在,即大理寺、都察院和刑部,这三个部门都是在应天府城外的玄武湖旁边。

车队在一块开阔地停了下来打尖休息一会儿,车夫也赶紧伺候马匹。朱厚炜招手叫过负责调度的叶良辅,问道“老叶,住的地方都安排好了吗?”

叶良辅答“二掌柜,都安排好了。老何已经去了徐家。”

“如此甚好。”朱厚炜点点头,便不再多问。

……

徐霖(1462年1538年),字子仁,号九峰、髯仙,又称徐山人。先世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生于华亭(今上海松江),后移居金陵。明代戏曲作家。

徐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族既是华亭最大的地主,又是江南有名的商人,这些年家族一直经营登莱的产品,年纪尚轻时,他已是有名的书画大家,与南都不少大臣交往,名气传至京师,连太子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