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虽跳出了傅砚石等人想推翻该币制,但还是以失败告终。是以,大明王朝六十年盛世,予人的印象,只有“钞”。钞行天下,铜钱金银这些尤为珍贵的东西,反而几无“存在感”。
打个比方,“宝钞”是正宫皇后,是朝廷最为认可的至高无上,但“她”一般的得不到主君的爱;而铜钱或金银则是诸“贵妃”,虽无高位,却最博主君宠爱。
正如这钞银,便是朝廷如何尊奉“宝钞这位正宫”,百姓还是只喜欢“铜钱金银诸贵妃”。
那么,太祖为何最终放弃了铜钱转铸纸钞呢?《明太祖实录》中,对此有简单概述一,缺铜;二,铸造成本高,劳民伤财;三,私铸问题,屡禁不止。
但傅砚石当年会同尤孟頫等几位好友,一致认为,太祖此举,其实也有着弥补巨额财政开支不足的因素在里头。
但,也正如傅砚石当年那声慨叹一样禁得了一时,禁不了一世。
若非明皇性烈,这土崩鱼烂的钞制早已瓦解。只因他强权,因他极端的“护钞行为”才使得通行宝钞苟喘至今。
但自下而上的“反钞风暴”早已刮起。
只待成势。
聪明的人,其实早已看出,白银时代已不可遏制的要来临了。
明皇不过是在做最后挣扎。
而这场大风暴,白银之到来,若说是因他廉衡再推,还真是高看了他。这不过大势所趋,这只是民间自下而上自发涌起的经济变革,无法阻止的变革。廉衡从中,不过是起了一丁点催化作用,让这股风暴,从坊间席卷向禁城之时,先自禁城里朝廷内刮起了一股风,不叫廷臣和帝王过于得猝不及防,进而生排斥反应。
为何百姓,会如此排斥宝钞,前文已做过不少赘述。
一,明政府并无足够量的储备金银,作为发行纸币的基础,加上民间巨商通过私贸不停从海外运入白银,为应付如此局面,朝廷不得不加大宝钞的印制数量,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更使宝钞不为民众喜爱,若非朝廷通过增加税目,并要求民间以宝钞方式来缴纳一半税赋等方式强行保钞,宝钞早为百姓遗弃。
这是对币制缺乏认知的原因。
二,宝钞体制根本上暴露了最高统治者敛财目的,在如此情况下,宝钞的流通完全靠政府强制性的政策。是以除纸钞本身昏软不耐用之外,最大问题是朝廷只发不收,造成宝钞贱薄如纸,失败自然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是有明以来,家底不厚引发的。
不过,明皇再是执拗,近年来对于宝钞的失败,他其实心知肚明,嘴上再是不言,行动上还是妥协于现实几分。这也就是五年前“钱禁”政策开始不断松弛的原因。
如此,昌明王朝的货币秩序,从“推广单一纸钞制度、禁止金银流通、禁止铜钱流通、确立官方折价体系”四大方面,变成了“钱钞兼用,禁金银”的格局,即通行宝钞大行天下,铜钱夹补交易。
钞烂不为人爱,金银勒禁,那么铜钱,理所当然就成了民间极为珍贵的存在。
是以禁钱令一松,私铸之风大兴。
然而这并未被朝廷所过于重视。
因为中国历朝历代都缺铜,金银矿脉更缺,物以稀为贵,铜在比金银量大而便宜的情形下,虽然成了交易货币,但缺铜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所以,私铸铜钱者,并非像私铸宝钞者那样有厚利可图,造假者自然也就不多。且因铜钱熔铸者,多为以谋生为目的百姓,是以刑罚远不如私铸宝钞者一般,有“一家私铸五家坐之”等重罚。
然而短短几年,铜钱形制烂恶就又成了一大问题,对百姓朝廷深贻其害。
因而就在今年年初,明皇新颁布了私铸铜钱家人坐之等重刑。
刘阶如今道明一切,自保已无可能,只是在为家人挣扎。他尽可能道明一切,并主动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