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章 底蕴与积累(3 / 3)

原则,各自选出自己认为最恰当的两家合作单位。

经过反复对比分析,叶佳怡和童伟的意见不蒙而合,他们都选择了健华医药研究院和康源药物研究所,作为潜在合作对象。

这两个单位是外省的医药研发机构,虽然在国内算不上最顶级的科研单位,但其药物研发的实力,也能排在国的五六名。

“不瞒你们,我也是首选这两家机构作为合作对象,看来咱们想法一致。不过,我想知道你们作出这种选择的理由。”在听取叶佳怡和童伟汇报后,关云天想听听两位智囊人物的见解。

“虽然这份资料上列出的十余家药物研究单位,包含了两三家国内最顶级科研机构,但那几家单位都地处京沪等超一线城市,如果单纯跟他们合作项目,应该没有任何问题,不过要是按照选人为主,兼顾项目的原则,那些在地处京沪的科研机构任职的专家级科技人员,恐怕不会对咱们这样的单位感兴趣。所以,我认为这样的机构不应该在咱们考虑的范围之内。”叶佳怡道。

“是的,地处京沪的科研机构往往资源丰富,专家级科技人员即使没能在仕途上得到重用,享受到的待遇也不差,加上超一线城市天然的地理优越感,那些人是不可能到这里任职的。”童博士分析道。

“昌达集团虽然地处小城市,但希望在科研领域有所作为,需要引进专家级人才,那些实力弱小的科研机构,显然不是咱们的合作目标。再说,对方本来就没有多少人才,仅有的那么一两位可用之才,要是被昌达集团挖走了,显得咱们多不仗义。所以,像健华和康源这样在国排五六名的科研机构,我认为是最合适的目标。”叶佳怡笑言道。

“你这想法倒很有意思,咱们引进人才,还要看忍不忍心,仗不仗义?慈悲为怀呀!”关云天戏谑道。

“本来就是嘛,一个几十人的研究机构,就那么一个学术带头人,如果跟对方合作,咱们最后连项目带人一锅端,对方单位往后还怎么生存?”

“我同意你这观点,以选人为主的原则,咱们不考虑跟小型科研机构合作,昌达集团不会做那种真正挖墙脚的事。不就是人才嘛,大型科研机构肯定不缺。不过,对于选定的两个单位,你们有什么印象?”关云天道。

“从资料上看,健华医药研究院和康源药物研究所,不仅有昌达药业公司感兴趣的科研项目,而且项目负责人符合咱们的选人标准,就是不知道人家是否愿意来这里工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