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了人群之中。
非罪的确一如他所说的,挡下了契丹军,于如海护送皇帝的路上,再没有契丹兵追来。
如海将皇帝送到了附近的大城中,便立刻掉头回到原地,想去寻非罪,可此时那里却已经什么都没有了。
没有留下半具尸体,也没有马匹,连折断的箭矢与兵器都没有,就象是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般……
只是非罪消失了。
后来如海听到了很多传说,虽然内容各有不同,但是大致都是说非罪凭借着高深的武力,仅只一人便战胜了契丹大军。
起初如海并不相信这个传闻,毕竟他十分清楚,非罪本来就没有什么绝世武功,那一切都不过只是外人揣测的,真正的非罪从以前到现在,就只是一个读书人。唸着圣贤的经典,行着礼义廉耻忠孝信义之事。
也就是这样的一个读书人,才会在那种情况下一人之身冲进敌军之中,将自己的死生置之于度外。
后来,如海又在附近找了很久,不过却怎么都找不到非罪的下落,反倒是在过程中帮助了不少人,名声也渐渐的大了起来。
于后的某一天,他忽然想起了非罪给他的那本书,当他将最后几页看完时,便明白那个传说的由来是怎么回事了。
原来自己与普宗修练的那本武功秘籍,最后没有翻出来的那几页,记载了一个速成的招式。根据非罪的翻译上说,这招式讲究的是对于尘世间与整部秘籍的了解,配合秘籍上所记载的吐纳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增加修练者的武功。并使出一招威力极为巨大的招式。
然而这招式却有着一个十分显著的问题,那就是此招是以消耗自身心血的方式来激发体内的潜能,也就是说一但用了这一招,要不是武功尽失,便是筋脉尽断而死。算是个以命换命的招式,非到紧要关头,是不会有人去施展的。
这也很好的说明了为什么整本秘籍之中,只有这几页没有被翻译出来。他想这大约是翻译者并不希望有人去练这么伤身的招式吧。
如海仔细地将这段文字阅读到最后,却发现在最后一页的边上还写了几行蝇头小字,象是为了不让人看见,又象是一般解释某些生僻的经典时,夹注在书旁的解释。
那几行字是这么写着:
尘世百念生,念生何所终?若得解脱法,修罗亦慈悲。
人间岁月短,转瞬皆虚归,若为护道死,此身亦非罪。
他不确定这段文字究竟出于谁之手,直到他将整本书阖上,才发现原本没有提名的书封上,被人以苍劲轻灵的字迹,写上了:《非罪》两字。
如海抱着那本书,嘴里不断默念着:“非罪……非罪……”脑海中浮现起那个大火烧毁了藏经阁的傍晚,戒刀劈开那尊佛像时的景色。
那刻在佛像上的字:杀佛何所求,殊途愿同归的真正意思,他也明白了。原来真正的“道”,唯心而已。
心在何处,何处皆可涅槃。
※
于后的几年,皇帝虽然成功逃出旧的国都,可却因为朝中大乱,派系斗争,而被废了帝位,改立了原本分封在南方的宗亲为王,改国号为南赵。
至此,虽说赵国还苟延残喘着一口气在,可代表着北方皇室的政权却切实的结束了。
如海仍多次回到边关附近,企图找寻非罪的下落,可这么多年来,却是一点消息都没有打探到。
赵国将国都南迁后,还是不时遭到契丹的骚扰,而两国的边界之处,自然大小战争不断,百姓流离失所。
所幸在边关徘徊的如海除了一面寻找非罪的消息外,时不时也会解救一些无端遭到战火波及的百姓。
不过每年春秋两季时,如海都会回到少林寺。
如今要回少林寺已经不如从前那般容易了,这里被并入契丹领地,要越过南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