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七章:拆一还一(3 / 4)

承建单位当然是“自强建筑公司”,用自己的队伍放心,质量、价格都不可能乱来。

因为黄道舟、黄瀚、黄进心里都有一杆秤,不屑于赚黑心钱!

见王慧和陆惠都在记录,黄瀚讲得很慢,还不时解答她俩的疑问。

不知不觉中,外面已经没了音乐声和歌声。

“黄瀚,都过了十二点了,你想饿死我们呀!”陆瑶推开门伸进脑袋一脸不高兴道。

黄瀚此时正在讲商品房预售这种缺德冒烟的运营方法,陆惠听得津津有味,不满意被陆瑶打断了,道:

“吃饭不着急,这一会儿饿不死!你别打岔!”

陆瑶吐了吐舌头白了黄瀚一眼,把门关上了。

外面传来萧蔷埋怨的声音:“我说对了吧!他们肯定是有大事情商量。”

“不会吃完饭再商量啊!”陆瑶的声音很大,满肚子不服气。

黄瀚笑了,道:“咱们走吧,我也饿了,去我家一起吃饭!边吃边谈。”

没有事先通知,这时候去“事竟成饭店”太有可能没有桌子,更加不可能有包厢,因此黄瀚还是在家里招待。

出了大礼堂,正好遇到了张春梅、王慧玲、成文阁等等,他们已经在徽派宅院吃完饭回来了。

黄瀚、邱老师不在,张春梅和高老师负责排练,都是合作好几年的搭档,有默契,根本用不着黄瀚叮嘱什么。

下午安排的是几首红歌大合唱,乐队已经合练过几次,现在仅仅是为了增加熟练度。

三天后,县里发出红头文件,为了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成立“家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由于缺乏资金,向全县的单位、个人募股。

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基本原则,不搞摊派。

交通局积极响应,出资一百万成为第一家入股的单位。

黄道舟表态积极支持县里的工作,拿出八十万稿费入股,成为了参股的第一位自由人。

干嘛才投八十万?黄道舟的稿费都已经到手了五百万。

三水县是个小地方,搞房地产开发其实没啥大意思,有钱何不如拿去沪城囤房子?

黄进的工程接得越多,接收到抵工程款的房子越多。

黄瀚家拿出现钱买下这些房产用于租赁,黄进的“自强建筑公司”才周转得开。

因此“风牌专卖店”和“事竟成饭店”的盈利除了用于扩张,其余的有一大半转化成了沪城、杭城的房产。

张禹根如今是包租公,手底下有二十几个人,其中有俞独膀儿和几个残疾人。

他们负责管理这些房产、收租。

改革开放初期,搞建筑的事故率比较高,死亡、伤残免不了。

“自强建筑公司”的工地也会出现事故,赔钱、善后的工作必须有。

丢了一只手的残疾人肯定不能干建筑工,干收租的活儿当然能够胜任。

给死于事故的建筑工家属安排一个旱涝保收的工作必须有,来张禹根这里管理房产,这工作是个人就能干,而且能够干得长久。

投资房地产必须立足于大城市,建房子没有囤房子赚,黄瀚当然比谁都清楚。

他之所以让三水县早早地把房地产开发搞出来,真的不是为了牟取暴利。

而是为了三水县更快更好地发展,也是为了让出资的干部和群众增收。

因为房地产开发元年开始的两三年,房价相当搞笑,首都、沪城、杭城、省城普通商品房价格仅仅是四百到五百多一个平方。

这价格跟如三水县这样的县城相比较,连一倍都不足,二十年后呢?少说点也得五六倍呀!

黄瀚清清楚楚记得,二零零七年,三水县市中心的房价两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