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阊门魅影(1 / 2)

不明不清 第十个名字 1123 字 4个月前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这首诗为明代中期诗书画大家唐寅所做,名为《阊门即事》。阊与娼同音不同义,阊门特指当时的苏州西北门,不是唐伯虎去逛青楼。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明代中期苏州府的景象,开头一句,世间乐土是吴中,唐伯虎认为明中期的苏州府是人世间的乐土。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的诗句就是理由。

翠袖三千楼上下,这回说的确实是青楼了。如何评价一座城市的富有与否,娱乐场所姑娘的数量和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参数。这一点不光古今通用,中外也一样通用,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举个例子,天上人间鼎盛、唐山夜店火爆、东莞莺歌燕舞的时期,也是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当各地夜总会、歌舞厅、海鲜城生意惨淡时,经济增速也在走下坡路。

挣钱都不容易了,也就没多少人愿意夜夜笙歌一掷千金了。没有了大金主们的追捧,娱乐市场马上萎缩,从业人员也随之减少。

翠袖三千楼上下,就是唐伯虎在描写苏州府夜生活的繁华,青楼里的姑娘们忙着招待客人,楼上楼下到处都是她们的身影。

黄金百万水西东,这是在形容当时苏州府的花销。百万两,还黄金,虽然是夸张了点,却也说明花钱如流水,间接道出了苏州府的繁华和经济规模之大。

那苏州府为什么会繁华呢?唐寅说了,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一句话,商铺多、买卖多、天南地北的商人多。

从春秋时期吴王建都于此,隋朝改称苏州,到两宋,苏州都是个区域性城市。但在大明中叶之后,苏州府则摇身一变,从区域性城市提高到了全国性的大型中心城市。与北京、汉口、佛山分列北东南西,并称为天下四聚。

不光繁华还新潮,在明朝后期的服装款式中,苏样和苏意就代表了潮流。有点像后世70年代的上海,80年代的广州。

那苏州府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才能成为明朝末期四个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呢?首先就是人口,不管想发展什么都离不开人。

从宋到元再到明,北方一直都处于战乱不断的状态中,人口逐渐南迁。到了明代中后期,人口密度最大的就属南直隶,超过了1000万。

而在南直隶所辖的各州府县中苏州府的人口最多,达到了40多万户,200多万人,以一府之地聚集了南直隶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松江府与应天府次之,人口100万出头,北京所在的顺天府人口只有70多万。

除了人口之外,经济想发展还离不开地理位置。苏州府下辖吴县、长洲县、常熟县、吴江县、昆山县、嘉定县、崇明县和太仓州,整体位于太湖东北、长江以南,属于太湖平原。

三国之前这里河网密布、沼泽遍地、水患频发,并不是很好的农业区。当从北方迁来了大量人口之后,为了生活,只能下大力气治理,慢慢的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叫做溇港。

大概意思就是用能透水的竹网修筑堤坝,形成一条条与湖岸纵向排列的水沟用来疏通水患。沟与沟之间的土地叫做於田,然后在水沟里养鱼、沟边的泥地里种水稻、於田的土地种蔬菜水果。

到了明初,根据朝廷统计,苏州府入册的田地有985万亩,只占全国8.5亿亩的百分之一,实征税粮281万余石,占了全国税粮的近十分之一,是平均税粮缴纳的8倍,硬生生把沼泽地搞成了鱼米之乡。

除了土地肥沃,交通同样重要。京杭大运河擦身而过和通往长江的众多河流,让苏州府成了南北交通的重镇,同时又能兼顾长江,更上一层楼。

光有人口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