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起草的剧本提纲,研究重大疑难问题。
第二,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等参加创作组的会议,给创作组成员讲授专门知识或工作经验,指导或帮助编剧们克服困难,突出的事例是,当时专搞城市地下工作的刘宁一、刘慎之二人一连参加五次会议,圆满地解决了如何描写梁山地下军的内应工作问题。
第三,刘芝明有计划地安排编剧们在校内外进行了十来次社会调查,包括向有关的军事系统或领导干部访问。这些措施让创作组成员下定决心,重新编写了新剧本。
1945年1月底或2月初完成了剧本创作,1945年2月22日、23日由平剧研究院开始演出。
沪剧《三打祝家庄》虽然根据古典小说《水浒传》改编,但和原作又有许多不同处:沪剧删掉了原小说中的时迁偷鸡、李逵洗劫扈家庄、吴用智赚李应上梁山等无用且有损梁山好汉形象的情节,同时吸收了昆曲剧目《扈家庄》和《石秀探庄》等剧中一些精湛的表演艺术。
该剧从策略斗争的角度,描写梁山农民起义军总结战争失利的教训,摸索出依靠群众、调查研究、分化敌人、里应外合等经验,终于大获全胜。
通过塑造农民革命领袖宋江及众梁山好汉的英雄群像,《三打祝家庄》表现了人民的斗争意志和智慧,突出了战略思想,成为划时代的剧目。
1944年,即将转入全面反攻阶段,解放区军民面临着夺取敌占城市的重要战略任务,而这出戏的创作演出于1945年的春节。
这个桥段正适应了当时的形势,体现了“推陈出新”的文艺思想,同时该剧又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戏剧性,遵循了传统沪剧的编演规律:唱做念打齐备,剧中老生、武生、花脸、文武丑、武旦、武净均有出色的舞台呈现。
申曲涅盘演变到沪剧的艰难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