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慕钱沪剧团在大华剧院演出沪剧《李鸿章与弼海清》(4 / 10)

国藩的鼓励下考取到了秀才的功名,更是在考试中以自己的文章折服了多名考官。

随着李鸿章成功考取功名,在其父亲的帮助下,被任命到了翰林院成为了一名负责文学史书工作的文官。

在那个年代,能够前往京城做官本就意味着飞黄腾达,而李鸿章父子二人都在京城为官更是令人羡慕。

随着李鸿章越来越熟悉在翰林院的工作,本以为今后的生活便是如此的他其实并不喜欢这种生活。

或许也正是时势造英雄,也就在这段时期,迎来了太平天国之乱,安庆失守,急需军队镇压。

李鸿章作为土生土长的安徽人,安庆失守,李鸿章赶忙向上递交奏章,希望朝廷能够派兵镇压。

最终在李鸿章和吕贤基的共同启奏下,皇帝决定派遣吕贤基带领地方军队进行团练,培养出军队之后带兵镇压。

彼时的吕贤基并不想去带兵,但皇命不可违,最终决定拉着李鸿章一同前往,上书皇帝称自己需要李鸿章的帮忙。

最终二人一同踏上了带兵团练的道路,也正因如此,李鸿章开始了自己文官向武官的转变。

但彼时的清政府并没有几个能够独当一面的武将,吕贤基和李鸿章也并不例外,特别是彼时的李鸿章还是一位秀才出身的文官。

在到达安庆之后,李鸿章被分配到镇守安庆的运漕、东关,而对于彼时的太平军而言,运漕是必经之地,也正因如此,李鸿章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

但好在李鸿章并非短命之人,在太平军占领运漕的时候,李鸿章收到了自己父亲在营帐中猝死的消息。

在回京看望父亲的同时,太平军将进攻镇守在运漕的军队,而李鸿章则因为自己回京奔丧,逃过一命。

太平军在侵占安徽之后,便将李鸿章的家一把火烧了,他的母亲也被李鸿章的哥哥接到了京城,而李鸿章在将自己的父亲送走之后,再次前往了曾国藩门下。

多年以来,李鸿章在曾国藩看来就绝非常人,最终在曾国藩的推荐下,李鸿章任职于湘军的将领。

但多年以来在安徽的懒散军纪使得他已经没有了曾经的自律,取而代之的是懒散和惰性。

彼时的曾国藩作为湘军的领军人物,一直严查湘军的军规军纪,并规定将领要和将士们一起吃饭训练。

彼时的李鸿章并没有这种毅力,每天都借病推托晨练,但曾国藩并没有纵容他,而在一番手段之后,使得李鸿章不敢再懒散。

1861年,湘军在曾国藩的带领下最终占领了安庆,将镇守在安徽的太平军扫除殆尽。

但彼时的上海被太平军孤立,需要一位拥有统帅能力的人物去上海招兵买马组建军队。

千帆历尽,终成名将:

就在此时,准备多年的李鸿章感觉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主动向曾国藩请缨,表示自己愿意临危受命,带兵镇守上海。

毫无疑问,彼时的上海危在旦夕,大多数的将领都不敢去,李鸿章的主动请缨再次让曾国藩感到欣慰,最终向上级举荐李鸿章去上海统领军队。

准备许久的李鸿章也没有辜负这次机会,开始组建自己的淮军,并凭借着上级的资助和自己在当地的关系,很快便拉起了一支队伍,开始了自己的统帅之路。

最终在一番准备之后,淮军最终宣布组建成功,在得到上海乡绅的资助之后,淮军通过7艘英国商船开始前往上海。

作为彼时我国最大的外贸省份,上海这个城市可谓是鱼龙混杂,各个国家的势力都在上海有着自己的商船和军队,想要镇守住上海可谓是难上加难。

但李鸿章也远非曾经可比,在曾国藩的教导下,李鸿章的带兵能力同样突飞猛进。

他明白想要做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