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视频官网

如何判斷一個人的六道輪回相關內容

六道輪回中六道是哪六道?每一道又分別代表著什么

六道者:一、天道,二,修羅道,三、人間道,四、畜生道,五、餓鬼道,六、地獄道。
此中上三道,為三善道,因其作業(善惡二業,即因果)較優良故;下三道為三惡道,因其作業較慘重故一切沉淪于分段生死的眾生,其輪回的途徑,不出六道。
所謂輪回者:是描述其情狀,去來往復,有如車輪的回旋,在這六道中周而復始,無有不遍,故名六道輪回。
地獄道在六道之中,以地獄道之痛苦為最甚。
「地獄道」只是一個統稱,其實它可被細分為八大熱地獄、八大寒地獄、近邊地獄及孤獨地獄四大部分。除孤獨地獄外,其他地獄均為眾生之集體共同業力所創造的。造作最重惡業者,會投生于地獄道中,經歷幾十萬億年才有可能離開此道之苦。
地獄道的眾生,并不由母胎所出,亦非因卵而出,而是化生出的。在八大熱地獄中投生的眾生,受著各式各樣的大苦。在有些熱獄中,眾生會互相砍殺,但卻不死去,只能經年累月地忍受不斷被殺害之痛苦,完全無法出離。在其他獄中,眾生會被燒至七孔冒煙,或被肢解,又或被放入熔銅中煮至皮開肉爛。這些都是過往之惡業力成熟時,所幻化出來的慘況,苦不堪言。在八大寒地獄中,有情眾生受著不同程度之寒苦所逼,甚至會被凍封僵立幾百億年之久,卻因業力未盡而不會死去。其他地獄的各苦,衲就不在此詳述了(注:參考法師著作《生死之輪》)。總之,地獄道是六道中痛苦最大的一道。
構成不同佛經中對于地獄的描寫亦有不同,有八大地獄、一百三十六地獄、六萬四千地獄等等說法。
畜牲道相對而言,投生畜牲道的眾生是三惡道中受苦最少的。
畜牲道的眾生,居住在陸地上的少,居于海里的為多。從最小的昆蟲到鯨魚及大象等,都屬于畜牲道的眾生。此外,還有例如龍族及大鵬金翅鳥等我們并不常見到的動物,也都屬于畜牲類別。有些畜牲壽命只有一天,也有些可以壽命長達多劫。
只要我們觀察陸地上的畜牲,便可略為明了此道的痛苦。在野外漂泊的動物,長期捱受寒、熱、饑、渴、被獵殺及相互啖食之苦。被人類畜養的動物,則被勞役、鞭打,更被宰殺而取皮、肉及骨等,一樣苦不堪言。
地獄道及餓鬼道的生命,因為大苦而無暇修持佛法。畜牲道的眾生,則愚昧無智,故此不太可能明白佛法,所以亦無從修善。這其中只有極少數的畜類是例外。故此,一旦跌入畜牲道,便要痛苦地捱至業力消盡而另一過往小善因成熟,方有望再度為人。大家想一想,我們這一生中殺生多少次了,這就會導致無數次于三惡道中輪回,萬劫不復。人道 眾生因不善業而投生于三惡道,而因善業而感召生于三善道之果報。在三善道中,生于天界之福報最大,修羅道次之,人間則再次之,但人間卻是最適宜修持佛法的地方。
投生人道的痛苦,主要可被歸納為四苦,即生苦、老苦、病苦及死苦。
對老、病及死苦,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了解。對于生苦,我們或許不太明白,亦無法記起自己在母胎內乃至出生過程所經歷的痛苦了。在母胎內的近九個月間,嬰兒所受的痛苦很大。雖然我們現在記不起了,但這不代表我們當時沒有感覺。在出胎時,嬰兒所受的苦更大。在出生后,我們連少許保護自己的能力也沒有。若不是父母的守護照顧,我們可能只會存活幾分鐘,便會被野獸吃了或者冷死、餓死了。
老苦并非單單指老年之苦,而是指從入胎開始逐步走向死亡之苦。如果我們能活到老年,這種苦則更為明顯。在年老時,我們的身體機能衰退,走多幾步路也舉步為艱,胃口也不好,臉上的皮膚變得像猴子似的,有很多事情想做也做不來。在五濁惡世年代,年輕人不懂敬老,老人益發感到自己不受歡迎。這老苦就像一個小偷,不知不覺間便把我們的青春偷去了。對不懂佛法的人來說,老苦包含了身心之苦。對通曉佛法的人來說,心上可以不覺苦,視老化為一種自然的事,但肉體上的老苦,則仍然無法回避。
病苦分為外在及內在病患兩種。外病是如胃疼、癌癥及肺病的種種病患。它們最大的威脅也不過是致死而已,影響力只及今生。內苦是貪念、瞋恨及愚癡等煩惱。因為它們能驅使我們的身、語、意作出如殺生等種種不善行為,致令禍延長至無量劫的未來多次轉生受可怕的痛苦果報,所以它們絕對比外病嚴重。如果我們今生患了嚴重的胃病,不過是受幾年苦,頂多也不過是病至死亡而已。但如果我們生起強烈的瞋心,這便會令理智失常,甚或因而出手殺生,這便結下了多生多世短壽及投生于三惡道的因緣,萬劫不復。這一連串的多生苦報,亦只源出于一念之瞋。由此可見,心病是極為可怕的。
有關死苦,并不單指死亡時肢節及肉體所承受之痛苦,而且包括到時伴隨之恐懼及不安。這些我們剛才在討論死亡過程時已詳說了,在此不再重復了。
阿修羅道 阿修羅,略稱‘修羅’,是梵文Asura的音譯,漢譯佛經中還譯為阿須羅、阿索羅、阿蘇羅、阿素落、阿須倫、阿須輪等。其中修羅就是‘端正’,國人稱其為天神,梵文‘阿’是否定冠詞,‘阿修羅’意譯為非天、非同類、不端正、不酒神。
他們的福報很大,與天界眾生相去不遠。生于此道中的眾生,于過往生中的善業力極大,卻因其瞋恨的習氣,而并未能生于天界中,只能以這種似天而非天的生命形式投生。
阿修羅道的眾生瞋心及妒忌心極重,常常與天界之眾生作戰,但往往大敗而返,被打至遍體鱗傷。這一道的眾生雖然福報、壽元及智力俱大,但卻因其瞋恨心而并不快樂幸福。
人道和天道為善道,阿修羅本性善良,也是善道之一,但因其常常帶有嗔恨之心,執著爭斗之意志,終非真正的善類。男阿修羅于各道中,常常興風做浪,好勇斗狠,于諸天中,不時攻打天王,以謀奪位。 女阿修羅貌美,時常迷惑眾生,使難修行。故此阿修羅雖然不用受苦,但死后墮落三惡道機會甚大(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為三善道;畜生,餓鬼;地獄;為三惡道)。天道 天界分為欲界天、色界天及無色界天。在欲界天中,享福及壽元是很大的,沒有像人間的生苦、老苦及病苦。
欲界天的眾生,入胎時是男女一對一對地投生于天界的花蕊中的。在花開時,他們便以天男及天女的形式化生。在天界中,并不需日、月來報時,而以花開花合為一天。這一道中的眾生一生享樂不盡,有一個佛經中的故事與此有關。在釋迦如來在世時,他有一個弟子叫「舍利弗」(梵名Shariputra),佛教中著名的《般若心經》便是為他而說的一部經文教法。這個舍利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比丘,他有一位弟子叫「海生」。海生是一位在家居士,其職業為醫師,而且醫術十分高明,受著眾人的敬重。在海生出入時,由于其高貴地位,通常都騎象而出行。有一次,海生在半路上遇到其師父舍利弗。由于他十分敬重自己的上師,他竟然不顧儀態地、連跌帶滾地由象背直接撲倒地面上向師父頂禮。所以,這個海生醫師,可說是一個敬師的模范。海生在一生中作善甚多,但卻死在其師舍利弗在生時。在死后,海生因其善業力而生于天界中。他的前生老師舍利弗,以神通升至天界,意欲為他說法教學。在見到前生為海生醫師的天男時,舍利弗正欲趨前向他說法開示,但這個天男只向舍利弗揚了一下手示意,便馬上繼續玩樂去了。這并非是因為天男不記得舍利弗。相反地,由于其業力,天男能清楚記憶其前生的事,卻因天界之樂實在誘惑太大了,以致他只能在一剎那間揚手向極為敬重的老師打招呼,便又迷失于極度的享樂之中。這個情況,就有點兒像我們在觀看極為精的電視節目時,親友來往我們亦只會略為應酬一下的情形。我們仔細想一想,一位本來至為敬師的人,在天界中仍然抵不住誘惑,何況是我們呢?由此可見,天界雖為六道中福報最大的一道,但卻并非修持佛法的一個有利地點。正由于此原因,我們求生于凈土中,而不求生于天界享樂。天界雖無生苦、老苦及病苦,但天界眾生在死前,一樣有極可畏的痛苦。他們的壽元雖極長,但始終亦難免一死。又由在天界投生時,他們的善業福報皆用盡了,下一生多投生于三惡道中。在死前的一段時間,天界眾生會出現天人五衰的情況,例如其身上的花會枯謝、身上不再放出光明、本來自然散發香氣之身現在發出陣陣體臭及身上開始流汗。于此時,其天界友人都會遠遠避開他,任由他一個孤獨地等死。由于天界眾生自然有神通力,他們能預見下生將墮惡道。我們試想想,我們不知下一生會投生何處,尚會怕死貪生。天界眾生天生愛干凈,而且一生享樂,在預見將生為污穢的畜牲、地獄或餓鬼道眾生時,他們的恐懼及無依感是多么的大呢!
色界十八天的第一天是虛無天。此天天人欲根雖凈,尚有色塵。在道經里,色塵又細分為粗塵六等、細塵六等和輕塵五等。色界天人一粗塵凈即升色界第二天:六粗塵凈升色界第七天;一細塵凈升色界第八天;六細塵凈升色界第十三天;一輕塵凈升色界第十四天;五輕塵凈乃升色界第十八天。色界第十八天“去欲界三十萬里,乃丹霞之景。天人雖無情欲,尚有形色可見。若漸次修習,塵染頓盡,則升于無色界也”。
無(wu)色(se)界(jie)(jie)第一(yi)天(tian)(tian)(tian)(tian)(tian)乃北方八(ba)天(tian)(tian)(tian)(tian)(tian)之(zhi)(zhi)第一(yi)天(tian)(tian)(tian)(tian)(tian)——皓庭天(tian)(tian)(tian)(tian)(tian)。此(ci)天(tian)(tian)(tian)(tian)(tian)天(tian)(tian)(tian)(tian)(tian)人(ren)(ren)輕染雖凈(jing),尚余染習(xi)。天(tian)(tian)(tian)(tian)(tian)人(ren)(ren)漸次修(xiu)行(xing)(xing),達到無(wu)想可忘(wang)(wang)、氣觀轉妙之(zhi)(zhi)時(shi),即升無(wu)色(se)界(jie)(jie)最上(shang)一(yi)天(tian)(tian)(tian)(tian)(tian)——太素天(tian)(tian)(tian)(tian)(tian)。“此(ci)天(tian)(tian)(tian)(tian)(tian)去色(se)界(jie)(jie)三(san)十六(liu)萬里(li),乃碧霞之(zhi)(zhi)景。天(tian)(tian)(tian)(tian)(tian)人(ren)(ren)身(shen)形微妙,無(wu)復色(se)象。修(xiu)學(xue)之(zhi)(zhi)者,若至此(ci)天(tian)(tian)(tian)(tian)(tian)更能進(jin)修(xiu),即升上(shang)四種(zhong)(zhong)民(min)(min)天(tian)(tian)(tian)(tian)(tian)也(ye)。”四種(zhong)(zhong)民(min)(min)天(tian)(tian)(tian)(tian)(tian)第一(yi)天(tian)(tian)(tian)(tian)(tian)為太虛天(tian)(tian)(tian)(tian)(tian)。此(ci)天(tian)(tian)(tian)(tian)(tian)“天(tian)(tian)(tian)(tian)(tian)人(ren)(ren)初出三(san)界(jie)(jie),結習(xi)頓忘(wang)(wang),清凈(jing)無(wu)染,喜樂無(wu)為,氣入(ru)神觀”(8 )。四種(zhong)(zhong)民(min)(min)天(tian)(tian)(tian)(tian)(tian)最上(shang)一(yi)天(tian)(tian)(tian)(tian)(tian)為太極天(tian)(tian)(tian)(tian)(tian)。此(ci)天(tian)(tian)(tian)(tian)(tian)“天(tian)(tian)(tian)(tian)(tian)人(ren)(ren)出二氣之(zhi)(zhi)外,無(wu)年壽之(zhi)(zhi)限,到此(ci)究竟轉入(ru)三(san)境也(ye)。……此(ci)天(tian)(tian)(tian)(tian)(tian)在(zai)大(da)羅之(zhi)(zhi)下(xia),去無(wu)色(se)界(jie)(jie)一(yi)百(bai)三(san)十五(wu)萬八(ba)千(qian)里(li),乃飛行(xing)(xing)元氣,上(shang)朝三(san)境。如(ru)劫運將終(zhong),此(ci)天(tian)(tian)(tian)(tian)(tian)不壞,天(tian)(tian)(tian)(tian)(tian)中圣人(ren)(ren)降凡開化為民(min)(min)之(zhi)(zhi)種(zhong)(zhong)。《生神章》云:”以充種(zhong)(zhong)民(min)(min)是也(ye)。...

14922

有誰知道人死六道輪回怎么算出來的?r

這不(bu)是(shi)某些(xie)凡夫通(tong)過(guo)數學計(ji)算出來(lai)的(de),因果輪回需要一個(ge)人有一定修證(zheng),才能看(kan)清楚其中(zhong)的(de)關系(xi),你(ni)可以閱讀(du)《百業經(jing)》。...

2967

佛學說六道輪回,那以什么來評判一個人下輩子是否為人,是否下地獄,這個...

用因果(guo)來評判(pan)一個(ge)人的(de)行(xing)(xing)為,正確(que)的(de)言行(xing)(xing),糾正錯(cuo)誤(wu)的(de)行(xing)(xing)為。...

13565

"六道輪回"是指哪六道?各有什么區別?

所謂六道(dao)(dao)(dao)輪回,乃(nai)指天、人、阿修羅(luo)、畜生、餓(e)鬼、地獄等(deng)六道(dao)(dao)(dao)眾生,都是屬迷之境界(jie),不能脫離(li)生死,這(zhe)一世生在這(zhe)一道(dao)(dao)(dao),下(xia)...總而言之,吾等(deng)之起(qi)心動念,不論善惡(e),皆會在六道(dao)(dao)(dao)輪回,即善念生三善道(dao)(dao)(dao),惡(e)念生三惡(e)道(dao)(dao)(dao)...

2273

六道輪回誰做主?

摘自凈空法師講無量壽經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這是世尊跟我們將五惡說完之后,五惡是因,五痛、五燒是果報,這幾句總結五惡。『天地之間』是講宇宙,宇宙之間有無量無邊的眾生,高等生物的星球,所以遍法界虛空界都是我們活動的場所。我們在《華嚴經》里面看到,宇宙、萬物、生命都是自性變現出來。大經里面佛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現、能生、能變的是自性,所現、所變是萬法,宇宙之間一切法能所不二。所以宇宙是永恒的,生命也是永恒的,所有一切變化是由於念頭不一樣。我們現在所講的心態不相同,心態的差別,那真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這是變化之來由。『五道』就是六道,這是非常貼切我們人類的境界,人在五道里面。佛經上有的時候說六道,還有的時候說七道,那到底是幾道?無論怎么講法都是事實真相,說五道是講天道、人道、畜生、餓鬼、地獄這五道;如果說六道,六道就加上阿修羅。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阿修羅除了地獄沒有之外,其他四道都有。所以說五道,天阿修羅歸天道,人阿修羅歸人道,他歸在這五道里面去。若是說六道,阿修羅專門指天阿修羅,天就分成兩道,天道跟修羅道,他也算是三善道,天阿修羅。說七道,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上講的,六道之外加上一個仙道,我們講神仙,加上一個仙道。所以無論是講六、是講七、是五,都是一個意思。
「五道分明」,這是果報。到哪一道,這在佛法講是屬於業力,業力牽引著你入那一道,你有這一道的業,造的這個業。天,他所造的是上品十善,這就生天,中品十善是人道,下品十善是阿修羅道。實際上他那個下是怎么下?說老實話,他修的善也是上品,不是上品他怎么能生天?上品里面夾雜著好高、傲慢、嫉妒,他有這個煩惱習氣夾雜在里面,他真的修上品十善,所以他超過人間的福報,他到天上去。到天上還帶著這個習氣,我們在經論上看到,世尊有時候提到,阿修羅跟忉利天主打仗。所以天上也有戰爭,也不是很太平,這是欲界天里面下面的兩層,欲界天有六層,愈往上去德行就愈殊勝。大概天阿修羅可能只是在忉利天、四王天,地居天,夜摩是空居不在地面上,這些境界都是我們沒有法子去想像的。由此可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學謙虛,在佛法里面講謙卑,我們中國儒家講謙讓,對自己決定有好處。傲慢、嫉妒,要不是修大福報,一般都是墮到餓鬼、地獄,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人在這個世間,確實有五道分明,這個意思是告訴我們,人有沒有死亡?人道死了天道生了,這是講六道輪回。六道輪回被人發現得很早,什么人發現?印度古婆羅門發現的,婆羅門教比佛教早,至少要早五千年。他們里面的長老,我也認識一些,跟他們交談,他們告訴我不止八千年,他們的宗教代代相傳下來至少有一萬多年。佛教從釋迦牟尼佛到現在,按中國歷史記載三千多年,外國人承認的,現在都用外國,用國際上大家承認,二千五百五十三年,跟中國記載大概相差六百年。這些我們無須去考證,用不著在這上分別執著,我們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執著這個,了解事實真相就好。身有生滅,靈性沒有生滅,靈性才是真正的自己,身不是,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像我們穿的衣服,我所有的,這不是我,我的衣服。然后你曉得這個身不是我,這是我的身,身不是我,是我的身。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之后,你就不怕死,為什么?沒死,死了以后就換一個身體,換一個境界。這樁事情在現代,現代西方很流行催眠,中國現在也有,大陸上有,也有,也應該有,有這催眠術。人在深度催眠之中,他能夠回到過去世,過去一世、過去兩世。我看到一個美國醫生的報告,他曾經對一個人催眠,讓他回去好像幾十世,他那個時代好像文明還沒有出現,他確實是個人身,住在洞穴里面,你看還沒有房子,還不知道做房子,住在洞穴里面,大概是四千年,能夠回到那么遠。
也曾經看到報告,這個催眠能叫人看到未來,這比較少,比較難相信,看到過去這個我們可以理解,還能看到未來。說明婆羅門教講的六道輪回,釋迦牟尼佛肯定承認它有這么回事情。釋迦牟尼佛在年輕的時候曾經向他們學習過,我們相信四禪八定,釋迦牟尼佛一定修得很好。雖然六道搞清楚,這一段統統講的是六道,可是真正學佛,學佛要求圓滿的智慧,肯定還得追根究柢,六道從哪來的?為什么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些是大問題,這個問題,在當時印度宗教與學術里頭都不能夠解答。所以世尊在外面參學了十二年,把所學的東西都放下,在恒河旁邊大樹底下,畢缽羅樹,在大樹底下入定,入更深的禪定。這就是像中國大乘佛教里面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才把所有的疑問徹底解決,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這一年釋迦牟尼佛三十歲,開悟之后就從事於教學,教了一輩子,他老人家七十九歲過世的。所以經論上的記載講經三百余會,會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辦班,他也是辦班教學,辦了多少次?辦了三百多次。這個班的規模大小不一樣,人數多的超過一萬人,人數少的十幾二十個人,時間長的辦好幾年,時間短的幾天不一定,總是因人、因時、因地、因事而有不同,他的教學非常活潑。
底下告訴我們,『善惡報應』,這是講五道現象的由來。為什么會有五道?心善、行為善,感生人天兩道,這是善道,這個善有標準,標準就是《十善業道經》。心惡、行為惡,果報在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三惡道里面,佛告訴我們,是什么樣的惡業感得的?貪瞋癡,這是三惡道的第一個因素。貪欲是餓鬼道,鬼道貪心重;地獄道是瞋恚、嫉妒心重;畜生道是愚癡,所以貪瞋癡這叫三毒煩惱,他所感的是三惡道。由此可知,三惡道沒主,不是佛菩薩做主,也不是上帝做主,也不是閻羅王做主,誰是主?自作自受,這個道理要懂。所以佛教弟子、教大眾常常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息滅貪瞋癡,貪瞋癡是因,三惡道是果報,息滅貪瞋癡,你就不會受三惡道的果報,道理在這個地方。我們學佛有沒有貪?學佛,我們世間這些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不貪,貪佛法行不行?貪功德行不行?不行。為什么?你的貪心沒除掉只是換個對象而已;換句話說,你還是在三惡道。不過你的對象好一點,到惡道里面去受的苦都少一點,是這么個道理。
所以佛教我們去除貪心,沒有叫我們換對象,世間法不能貪,佛法也不能貪。《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非法是世間法,佛法以外的統統都要放下,統統都不能貪。佛給我們做了榜樣,佛確實一生為我們示現的斷惡修善,斷惡里面沒有貪心,沒有貪圖果報的心,沒有。我斷惡,我一定會得好果報,沒有這個念頭;修善也沒有貪心,為什么?斷惡修善是自己應該做的。你本性里面只有善沒有惡,習性里面有善惡,如何能把習性放下,回歸到本性,這我們老祖宗知道,《三字經》里面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本善是我們的本性,一切眾生都一樣,諸佛菩薩也不例外,都是一個本善。可是習性,習性我們講習慣那就不一樣,古人所謂「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你會被外面境界染污。你見到善人就染善的習氣,見到惡人你就會染惡的習氣,這就不好了。佛家的教學目的沒有別的,如何能夠放下習染,回歸自性,這是佛教,佛陀的教育。我們學佛一定要了解,我們學的是什么?不是求升官,不是求發財,不是求權勢,不是的,佛法完全幫助我們提升靈性。
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為我們所示現的,他是王子他舍棄了王位。我們說放下名聞利養,他是現成已經得到的,他不是給我們說假的,他真的舍棄,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為什么?他知道,他太清楚,這人聰明到絕頂,這個世間所有的行業,哪一個行業最好?教學,這個行業最好。中國古人所謂得天下英才而樂育之,這是人生最大的樂事,所以他從事於教育工作。我們再回頭看看,這世界上其他這些大宗教的創始人,幾乎都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同樣的認知,也同樣的行為,都是從事於教育工作。不過宗教跟佛教不一樣,那就是佛教里頭沒有講神,佛教里頭也說了很多天神、鬼神,但是都是六道眾生,跟我們是平等的。沒有說神是造物主,神是一切的主宰,沒有,佛家沒有這個說法。誰是造物主?我們的自性是造物主,一切法不離自性。《地藏菩薩本愿經科注》很多人讀過,我過去講了幾次《地藏經》,也是依這個做主要的參考資料,它在五重玄義里面講性識,講得很完整。為什么?性能現、能生,識能變,所有一切變化是識它在起作用,識是什么?識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能叫一切現象產生變化。這個五道就是變化,五道從哪來的?分別執著不一樣產生的。所以它講個性識的確講得好。
由此可(ke)知,輪回完全是(shi)(shi)善惡(e)報應。善跟(gen)(gen)惡(e),佛經(jing)里面(mian)講(jiang)兩種業(ye)(ye)(ye)(ye)(ye),前面(mian)也(ye)跟(gen)(gen)諸位(wei)提過(guo)一(yi)(yi)種是(shi)(shi)引(yin)業(ye)(ye)(ye)(ye)(ye),引(yin)導(dao)(dao)你(ni)到(dao)哪(na)(na)一(yi)(yi)道去(qu)(qu)受(shou)生(sheng)(sheng)(sheng)(sheng)這(zhe)(zhe)(zhe)叫引(yin)業(ye)(ye)(ye)(ye)(ye)。另(ling)外一(yi)(yi)種叫滿(man)(man)(man)業(ye)(ye)(ye)(ye)(ye),圓滿(man)(man)(man)的(de)(de)滿(man)(man)(man),滿(man)(man)(man)業(ye)(ye)(ye)(ye)(ye)是(shi)(shi)你(ni)在這(zhe)(zhe)(zhe)一(yi)(yi)道,這(zhe)(zhe)(zhe)一(yi)(yi)期生(sheng)(sheng)(sheng)(sheng)命過(guo)程當中(zhong)(zhong),你(ni)所(suo)享受(shou)的(de)(de)貧富(fu)(fu)貴賤(jian)(jian)不(bu)(bu)同,大家不(bu)(bu)一(yi)(yi)樣(yang)。同樣(yang)是(shi)(shi)人(ren)(ren),有的(de)(de)人(ren)(ren)得(de)(de)(de)富(fu)(fu)貴,有的(de)(de)人(ren)(ren)得(de)(de)(de)貧賤(jian)(jian),這(zhe)(zhe)(zhe)什(shen)么道理?滿(man)(man)(man)業(ye)(ye)(ye)(ye)(ye)不(bu)(bu)一(yi)(yi)樣(yang)。引(yin)導(dao)(dao)我們的(de)(de)引(yin)業(ye)(ye)(ye)(ye)(ye)是(shi)(shi)五(wu)戒十(shi)善,這(zhe)(zhe)(zhe)是(shi)(shi)引(yin)導(dao)(dao)你(ni)到(dao)哪(na)(na)一(yi)(yi)道;滿(man)(man)(man)業(ye)(ye)(ye)(ye)(ye)是(shi)(shi)你(ni)過(guo)去(qu)(qu)生(sheng)(sheng)(sheng)(sheng)中(zhong)(zhong),對於富(fu)(fu)貴貧賤(jian)(jian),你(ni)所(suo)修(xiu)(xiu)學的(de)(de)不(bu)(bu)相同。佛經(jing)上(shang)講(jiang)得(de)(de)(de)很清(qing)楚,你(ni)的(de)(de)福報,你(ni)這(zhe)(zhe)(zhe)一(yi)(yi)生(sheng)(sheng)(sheng)(sheng)有多少財(cai)(cai)富(fu)(fu),是(shi)(shi)你(ni)過(guo)去(qu)(qu)生(sheng)(sheng)(sheng)(sheng)中(zhong)(zhong)修(xiu)(xiu)的(de)(de),你(ni)修(xiu)(xiu)的(de)(de)大福報,你(ni)這(zhe)(zhe)(zhe)一(yi)(yi)生(sheng)(sheng)(sheng)(sheng)就享大福報。福從哪(na)(na)來(lai)(lai)的(de)(de)?中(zhong)(zhong)國人(ren)(ren)講(jiang)福是(shi)(shi)講(jiang)五(wu)種,你(ni)的(de)(de)財(cai)(cai)是(shi)(shi)過(guo)去(qu)(qu)生(sheng)(sheng)(sheng)(sheng)中(zhong)(zhong)修(xiu)(xiu)財(cai)(cai)布(bu)(bu)施(shi)(shi)(shi)(shi)得(de)(de)(de)來(lai)(lai)的(de)(de),你(ni)的(de)(de)布(bu)(bu)施(shi)(shi)(shi)(shi)修(xiu)(xiu)得(de)(de)(de)愈多,你(ni)這(zhe)(zhe)(zhe)一(yi)(yi)生(sheng)(sheng)(sheng)(sheng)財(cai)(cai)富(fu)(fu)愈多,你(ni)的(de)(de)心(xin)愈清(qing)凈,你(ni)這(zhe)(zhe)(zhe)一(yi)(yi)生(sheng)(sheng)(sheng)(sheng)得(de)(de)(de)來(lai)(lai)的(de)(de)很容易。無論(lun)從事哪(na)(na)個行業(ye)(ye)(ye)(ye)(ye),所(suo)謂財(cai)(cai)源滾滾而來(lai)(lai),那(nei)是(shi)(shi)什(shen)么?過(guo)去(qu)(qu)生(sheng)(sheng)(sheng)(sheng)中(zhong)(zhong)修(xiu)(xiu)布(bu)(bu)施(shi)(shi)(shi)(shi),歡(huan)喜(xi)布(bu)(bu)施(shi)(shi)(shi)(shi),歡(huan)喜(xi)心(xin)。我們也(ye)有看到(dao)人(ren)(ren)發財(cai)(cai),財(cai)(cai)是(shi)(shi)發了(le),可(ke)是(shi)(shi)經(jing)營得(de)(de)(de)很辛(xin)苦(ku),那(nei)是(shi)(shi)什(shen)么原(yuan)因(yin)(yin)?他也(ye)肯布(bu)(bu)施(shi)(shi)(shi)(shi),他不(bu)(bu)布(bu)(bu)施(shi)(shi)(shi)(shi)沒有財(cai)(cai)。布(bu)(bu)施(shi)(shi)(shi)(shi)呢?布(bu)(bu)施(shi)(shi)(shi)(shi)之后又后悔(hui),布(bu)(bu)施(shi)(shi)(shi)(shi)之后心(xin)里很難過(guo),他得(de)(de)(de)來(lai)(lai)的(de)(de)財(cai)(cai)是(shi)(shi)可(ke)以得(de)(de)(de)來(lai)(lai),很辛(xin)苦(ku)得(de)(de)(de)來(lai)(lai)。還有一(yi)(yi)種布(bu)(bu)施(shi)(shi)(shi)(shi)是(shi)(shi)勉強的(de)(de),看到(dao)別人(ren)(ren)布(bu)(bu)施(shi)(shi)(shi)(shi)自(zi)己不(bu)(bu)好(hao)意(yi)思,不(bu)(bu)是(shi)(shi)自(zi)己甘心(xin)情愿的(de)(de)。所(suo)以那(nei)個心(xin)態不(bu)(bu)一(yi)(yi)樣(yang),那(nei)個發財(cai)(cai)也(ye)不(bu)(bu)相同。果決定跟(gen)(gen)因(yin)(yin)相應,聰明智慧(hui)是(shi)(shi)法布(bu)(bu)施(shi)(shi)(shi)(shi),健(jian)康長壽(shou)是(shi)(shi)無畏布(bu)(bu)施(shi)(shi)(shi)(shi)。...

13534

在六道輪回的六道中,誰是最高統治者。

沒有統治(zhi)一說(shuo),自作孽,自作受(shou)。...

2905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