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杀之。更就碛北安抚余众,擒其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
实际上,总兵力十多万不代表杭爱山防线就有十多万。薛仁贵打垮杭爱山防线,坑杀至多二三万人,以雷霆之威令敌人魂魄皆丧,而后趁着敌人恐惧失去斗志,直捣中坚擒获敌人首领,“安抚余众”,收降十万,这正是恩威并施的兵法正道。
薛仁贵在天山之战后显然从投降的士兵或者将领那里得到铁勒最高统帅的具体位置,为了不贻误战机,扩大战果,一鼓作气灭掉铁勒,之后立即跨漠北袭击了叶护王庭大营,难度不下卫霍的漠北之战。从这个角度上说,坑杀俘虏也有保密和去除拖累的原因,实属不得已。
此战之后,在贞观初年就已经势力煊赫的铁勒又被压制了上百年,直到安史之乱后才以回鹘的名号得以重新崛起,可见薛仁贵此战的影响力之大。
至于被黑子们拿来说事的大非川之战,薛仁贵的部置也没有大错。
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
高原反应影响下,只能速战速决,薛仁贵选择急战而且大非川并没有全军覆没,虽说死伤略尽,然而官军大败,仁贵遂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即便是大败薛仁贵,论钦陵也没有把握将薛仁贵全歼,只能任由薛仁贵败而不乱,将残兵整个带回。如果是一般名将,怕是会仅以身免。
从青海战役初期薛仁贵一举袭击成功吐蕃的辎重部队来看,薛仁贵是有赢的把握的,在此的战前部署来看,薛仁贵是想直接攻击高原腹地的,由于青海地势过高,突击部队不宜带过多辎重,于是郭侍封的后勤部队的推进速度是决定战局的关键。
试想薛仁贵能顺利的得到辎重,那么,他必然会立即向高原腹地进军,这时候,钦陵就算攻击郭侍封也于事无补。因为一旦腹地被攻击,对于吐蕃来说后果是极为严重的。而时间往往决定了战局,郭侍封的贻误军机,造成了此次战役的唐军严重的被动。
薛仁贵作战一向主动,从他的任何战例都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然而,补给不到,让数万人在大非川望天等粮,那可真是让唐军的主动完全消失,战略上极为不利。
当然即便如此,论钦陵号称无敌名将,在战略态势、地形、主客、兵力、天时全部有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不能全歼薛仁贵所部,则两人的优劣,可见一斑。
有趣的是,郭侍封正好是李勣所推荐起来的人,在高句丽战役中担任李勣的副将,而郭侍封之父郭孝恪与李勣同出瓦岗系,在瓦岗时代于李勣镇守黎阳时担任李勣的副将!
正是因为李勣的“举贤不避亲”,才招致了薛仁贵大将军的大非川惨败!千载之下,谁知道薛将军的冤屈与无奈?可笑还有人认为郭侍封是为薛仁贵背锅……
今年岁在康午,军行逆岁,邓艾所以死于蜀,吾知所以败也。薛仁贵如此长叹,可是邓艾是战败身死嘛?不是,是死在自己人手里!
也许在苏烈老将军因为不是李世民李治父子嫡系或是瓦岗系出身,在被压制二十年之后,虽然灭三国皆擒其主,却依然被从高句丽前线赶到雪原边上,即便击斩了吐蕃大相禄东赞,战绩还要被刘仁轨雪藏,甚至凄凉病逝之后一年李治才知道时,薛仁贵就已经有这样的觉悟了。
大非川之战之后,郭侍封只是罢职为民,薛仁贵却又遇罪被流放到广西象州的瘴疠之地,只是因为他不是开国功臣或者开国功臣的子孙而已!直到11年后,后突厥复兴,薛仁贵才重新被起用。
于是拜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率兵击突厥元珍于云州。突厥问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