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厚颜无耻罢了(3 / 4)

大唐称心 苦瓜炒蛋花 5857 字 6个月前

:“唐将为谁?”曰:“薛仁贵。”突厥曰:“吾闻薛将军流象州死矣,安得复生?”仁贵脱兜鍪见之,突厥相视失色,下马罗拜,稍稍遁去。仁贵因进击,大破之,斩首万级,获生口三万,牛马如是。

即便是六十八岁的老将,依然威风如许!

这已经是薛将军最后的辉煌。在象州的流放,已经摧垮了他的身体,而对朝廷的失望,也销蚀了他的锐气,只剩下那无比光芒的灵魂。

云州之战后的次年,即永淳二年,在秋风瑟瑟当中,薛仁贵去世,年六十九岁。

在罗逸看来,老薛的一生,远比演义小说写得伟大而辉煌。

这里罗逸得说要一件事,他上辈子喜欢看京剧,虽说很多场景不符合史实,但好歹京剧也是国粹,具有相当大的文化价值。

而京剧中有摩天岭一节,说的是李世民时代薛仁贵跨海征东,大破高句丽军于摩天岭。

实际上李世民征讨高句丽受阻于安市城,并未能接触到摩天岭山地。京剧中的摩天岭之战,原型是薛仁贵讨伐铁勒的三箭定天山之战。

但这并不是说李世民打高句丽就表现不怎么样了。李世民在驻跸山之战中,率数万唐军精兵与10万高句丽、靺鞨联军(号称15万)会战。在此战中,李世民命李勣率1.5万名步骑兵在西岭布阵,利用地势让高句丽援军看不到李世民及长孙无忌等部,误以为唐军绝大部分都在围攻安市城,结果进击之下,反被唐军以少围多,并遭居高临下压迫,陷入死地,最后几乎全部被歼灭或俘虏,主帅高延寿、高惠真率领3.6万人投降,足以证明这是一次毫无水分的大型歼灭战。此战之后,靺鞨人脱离了与高句丽的联系,再不敢支援高句丽人。

而出身民间,以兵募从军的薛仁贵正是在此战中崭露头角。

会有雷电,龙门人薛仁贵著奇服,大呼陷陈,所向无敌;高丽兵披靡,大军乘之,高丽兵大溃,斩首二万馀级……及军还,太宗谓曰:“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寻迁右领军郎将,依旧北门长上。

在驻跸山之战中,薛仁贵冲锋陷阵,表现极为出色,从此得到重用。驻跸山离摩天岭并不远,因此薛仁贵在摩天岭附近确实曾经扬威过。

不过既然说到了高句丽,罗逸又想起了后世一个乱认祖宗的南棒国。

罗逸在这里简单捋一下高丽半岛政权这边的历史,想来大家就会知道唐征高句丽和朝鲜半岛这边到底有多大关系了,以及南棒在认祖宗这事上有多矛盾了。

唐朝初年,先是地处高丽半岛南部偏东的新罗被南部偏西的百济给揍了,同时也受地处高丽半岛北部和辽东的高句丽的欺负。

新罗是不少南棒人自认的历史源头,这个时期半岛上的三个政权也只有新罗的统治阶层是三韩人,百济和高句丽的统治阶层都是扶余人,被统治阶层里倒是有不少三韩人。

高句丽是东北少数民族政权,和中原王朝的关系,类似于宋与金,明与后金。

新罗自己不仅打不过高句丽,而且连百济也打不过,想生存下去只能抱大腿,于是遣使来唐告状。

其实,在中原王朝重建统一政权之前,新罗曾受倭人势力控制,更一度向日本称臣纳贡。

贞观十七年九月,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

于是唐太宗李世民派使臣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但是遭到拒绝。

本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就是汉朝四郡范围,为“旧华夏之有“,

同时隋朝征高句丽之后,导致高句丽长期对中原王朝怀有警惕之心和敌意之情,

再加上高句丽曾与突厥眉来眼去,甚至一度结为联盟。

基于以上三点,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