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慕钱沪剧团在大华剧院演出沪剧《李鸿章与弼海清》(8 / 10)

,享年65岁。

闽浙总督:

闽浙总督,顾名思义就是管辖福建、浙江两地。

其在顺治二年就设立,当时还叫福建总督,但是兼管浙江,所以实际职权并没有太多不同。

直到顺治十五年,单独设立浙江总督,福建才和浙江分治。其后福建与浙江便陷入了一个分分合合的怪圈,一会儿是闽浙分治,一会儿又是闽浙合一。

直到乾隆三年,福建总督及浙江总督合并为闽浙总督,遂成定制。

总的说来,闽浙总督的存在感并不高,历任总督里面比较出名的,也就李卫、左宗棠,还有一个姚启圣,在清朝九大总督中属于地位较低的那一批。总体来讲四个字,乏善可陈。

末代闽浙总督名叫松寿,出身于满洲八旗贵族佟佳氏,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担任闽浙总督。

1911年11月8日,福建新军起义,松寿兵败自尽,以身殉国。

对于清朝来说,也算是忠烈了,清廷追谥忠节,也算是名副其实了。

湖广总督:

听到湖广总督,一般会认为其管辖的区域中会有广西或者广东。但事实上,湖广总督统辖的只有湖南和湖北两省。

其之所以被称为湖广总督,湖南、湖北两省在明朝时同属湖广省。

湖广总督是清朝九大总督里面资历最老的,其在顺治元年便已经设立。

虽然在康熙年间有过短暂被废,但总体存在时间还是位居九大总督之首。

而在这期间,湖广总督任上也出过不少名人,比如林则徐、李鸿章、张之洞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戊戌变法中英勇就义的谭嗣同,其父谭继洵也曾担任过湖广总督一职。

湖广总督最后一任总督是段祺瑞,于1911年11月17日被委任为湖广总督,不过当时武昌起义已经爆发,段祺瑞根本就没去上任。

不仅他没去,在他前面的四任湖广总督都没有到任,这四人分别是袁世凯、魏光焘、王士珍和段芝贵。

最后一位实际在任的湖广总督名为博尔济吉特·瑞澄,于1910年升任湖广总督。

瑞澄出身名门,祖父是大学士琦善,父亲是黑龙江将军恭镗。

按理来说,这样的人应该是清廷的坚定拥护者。面对武昌起义,不说要像松寿那样以身殉国,但至少也要挣扎一下。

可是这个瑞澄毫无骨气,武昌起义时,他率先弃城而逃。

半路上听闻朝廷要降罪于他,他又出海逃到了日本避难,直到清朝彻底灭亡后才回来。

假如当初瑞澄不逃,或许武昌起义就无法成功。

按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

从这个角度而言,瑞澄还算是武昌起义的功臣了。所以瑞澄从日本回来之后,也没人为难他。1915年,瑞澄去世,享年52岁。

两广总督:

两广总督的前身是广东总督,于顺治元年设立,兼辖广西。

与闽浙总督一样,两广总督也有过一段分分合合的故事,广西总督裁撤复立,折腾了不少年。

甚至于在雍正年间,为了方便西南军务,广西还被划归到云贵总督管理。两广总督真正成为定缺,是在雍正十二年。

因为闭关锁国,两广总督在清朝前中期的存在感并不高,甚至还不如云贵。

直到清朝后期,国门被打开,两广因为其地理位置特殊,地位逐渐攀升。

到了洋务运动期间,两广总督已经是仅次于直隶总督的实权派。因为一般两广总督除了统管两广军政事务以外,还兼领南洋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和南洋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