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视频官网

吉兇悔吝中間狀態,吉兇悔吝咎的本質

【吉兇悔吝語出何處?】

語出《易經系辭上傳》
第二章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悔吝者,憂郁之象也”。悔,后悔;吝,心上有事放不下,有包袱,進而舉棋不定等等,從而呈現憂虞之象。這些象都可以在六爻的關系中表現出來,得位、居中,就吉;不得位,就可能有憂虞之象;又不得位,又不居中,且其中陰陽組合又有諸多麻煩,那就可能呈兇象。
要視情況而定,不同的情景兩個字的輕重不同,比如求財就是悔輕吝重,求官則相反。

【吉兇悔吝 意思】

吉就是(shi)利人利己,相得益彰。順(shun)天命——順(shun)應自然規律,應人心——符合人民(min)意愿,因而處處順(shun)利,可(ke)以成功(gong)業、致吉祥。

吉就是(shi)損(sun)人(ren)(ren)損(sun)己,相互剝奪。逆(ni)天命——違反自然規律,拂人(ren)(ren)心——不符合人(ren)(ren)民(min)意愿,因而處處碰壁,可以毀基業、致(zhi)兇險。

悔(hui)就是后悔(hui)的意思,后悔(hui)就意味著自我反省與調整,因而也就可(ke)以回歸(gui)中道正途,于是就可(ke)以獲得(de)吉(ji)祥了。乾卦之“上九:亢(kang)龍有悔(hui)。”至于“用(yong)九:見(jian)群龍無首(shou),吉(ji)。”這便(bian)是由悔(hui)而獲吉(ji)的例(li)子呢。

吝(lin)就是(shi)吝(lin)嗇、小氣(qi)(qi)的(de)意思。周易(yi)中所謂的(de)吝(lin),不單(dan)(dan)單(dan)(dan)是(shi)指一種(zhong)財務上的(de)過度緊縮,更是(shi)指一種(zhong)心胸氣(qi)(qi)度上的(de)狹隘、驕傲與(yu)封閉,尤其(qi)是(shi)聽不進(jin)他人正(zheng)確的(de)意見。因而(er)一個吝(lin)字,常(chang)常(chang)讓人漸(jian)漸(jian)偏(pian)離正(zheng)軌,以至于步入險途了。

出自《易(yi)經系辭(ci)上傳(chuan)》第二章。

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天(tian)尊(zun)地卑,乾坤定矣(yi)。卑高以陳,貴賤位矣(yi)。動靜(jing)有常(chang),剛柔斷矣(yi)。方以類聚(ju),物以群分,吉兇生矣(yi)。在天(tian)成象(xiang),在地成形,變化見矣(yi)。

白話:天(tian)尊(zun)貴在上(shang),地(di)卑微在下,《易經(jing)》乾坤(kun)的(de)位置依(yi)此(ci)確定。事物都是按從低處(chu)到高(gao)處(chu)的(de)位次成長和(he)陳列(lie),《易經(jing)》六爻貴賤的(de)位置依(yi)此(ci)排定。運動(dong)和(he)靜止都是有(you)規律的(de),《易經(jing)》中陽(yang)剛為動(dong)、陰柔為靜依(yi)此(ci)判(pan)定。

天(tian)(tian)下之(zhi)人,依(yi)據其傾(qing)向(xiang),順(shun)其類則(ze)(ze)聚集而(er)吉,逆其群則(ze)(ze)分離(li)而(er)兇(xiong),《易(yi)經》中卦爻的(de)吉兇(xiong)依(yi)此發(fa)生(sheng)。天(tian)(tian)上(shang)有日(ri)月星辰之(zhi)象,地(di)上(shang)有山(shan)川(chuan)動植(zhi)之(zhi)形,天(tian)(tian)地(di)萬物通過交感作用發(fa)生(sheng)變化,《易(yi)經》中卦爻的(de)相互關(guan)系就是依(yi)照這種變化規律而(er)發(fa)明的(de)。

【“凡易之情,近而(er)不相(xiang)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 求解釋】

6,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系辭傳》)
相得則吉,不相得則兇的“情”當然是情感之情。韓康伯云:“近,況比爻也。《易》之情剛柔相摩,變動相逼者也。近而不相得,必有乖違之患也。或有相違而無患者,得其應也。相須而偕兇,乖于時也,隨事以考之,義可見矣。”[17] 韓氏的詮釋相當深刻,把陰陽、剛柔、仁義與“時”的摩蕩中,“情”的相違、相須而導致的吉兇悔吝說得很有生活的厚重感。近而不相得,故兇。為什么不說“遠而不相得”呢?因為只有“近”,情感才會產生真正感應的作用,喜怒哀樂,才會引起應有的反應。陰與陽、剛與柔,都只有在一個能夠引起彼此排斥或吸引的范圍之內,才會相推、相蕩,這與情感的感應形式是完全一樣的。
將“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之“情”解釋為情感的另一個重要佐證,就是在這個表述的后面,《系辭傳》緊接著就寫道:“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金景芳先生針對這幾句話說:“這段話與《周易》沒有絲毫關系。總的來看,這一章語無倫次,雜亂無章,肯定不是孔子做的。”[18] 金老的這幾句話說得過頭了一點,筆者認為值得商榷。第一,這段文字也見于馬王堆漢墓帛書之《系辭傳》,說明這幾句話已經由來已久,屬于先秦文字的可能性很大。第二,我們說《易傳》傳承了孔子的思想,但是并不是說就一定是孔子親筆所作,二者的區別是相當大的;孔子的后學良莠不齊是難免的,即便是寫得差一點,難道就不是孔子的后學?尤其是,難道就不是傳承孔子的學問?第三,這幾句話實際上是圍繞著“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而發的,其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兇、害、悔、吝”,另一方面也是總結相得與不相得之情有哪一些表現的方式,與“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乾·文言》)、“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系辭傳》)的思想理路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說,“辭”是人的性情的直接表現,在它的慚、枝、寡、多、游、屈的背后,隱藏著各種各樣的情緒與動機,所以,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
愛惡相攻
“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
人類為什么會信仰宗教?為什么要卜卦去求不可知的一面?為什么八卦每一卦都談變動?這都是就人類自身利害與需為有關者而講的,也就是“變動以利言”。而吉兇呢?則是根據人類心理的需為而定。同是一卦,在你看起來是大吉,在我看起來說不定是大兇;在別人看起來是大兇的,在我用起來說不定卻是大吉的。所以說吉兇是因個人的需要而定,人們對變動的看法是著眼于利害關系的,“吉兇以情遷”,是看個人心理情緒的需要來講的。
《易經》最后還是回到人文文化上來。什么情況才叫吉與兇呢?“愛惡相攻而吉兇生”。你不喜歡,給我好了,對你是大兇,因為你不喜歡嘛!你厭惡它,而我喜歡它,我們兩個愛惡相反,愛惡因矛盾而相攻,古兇由愛惡心理而來。孔子研究《易經》到這里,所得的結論是: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吉兇,沒有絕對的善惡,沒有絕對的是非,也沒有絕對的好壞……一切都是跟著人義文化,跟著人們的需要來的。所以“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肚子餓的時候面包擺在面前就很喜歡,不餓的時候擺在面前便很討厭;需要的時候,一伸手就拿得到就很高興,需為而得不到會很痛苦,所以“遠近相取而悔吝生”。其道理就是如此。
“情偽相感而利害生”,“情”就是真實的,“偽”是虛情假意的。一個人不要只聽一句話“我愛你”便高興起來,有時候這句話是真的,有時候是假的。“情偽”互相有感應,其實都不能騙人,也騙不廠人的。“情偽”互相感應而發生利害關系,這是孔子研究《易經》的最后的報告,非常重為。
“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
我們研究《易經》以后,了解了人情世故,《易經》所謂的人生,“近而不相得則兇”。譬如夫婦兩人剛結婚好得不得了,那當然是大吉大利了,最怕是“近而不相得”,那便是兇了。所以我也經常告訴大家,打垮自己的人,不是敵人而是你自己或最親近的人。如果“近而不相得”,就是說越親近越不能合作,這是最壞的最危險的。因而變成大害,即使不至于大害,但至少也是悔吝,那就很糟糕了。這些都為注意。

【求(qiu)【吉(ji)兇吝悔,可不敗矣】的注釋和出處】

周易是群經之首,是中國正統學術文化的源頭;同時周易也是卜筮之書,是中國正宗神秘的占卜巫術文化或謂之預測文化的集大成者。由于周易兼具學術與神秘的雙重屬性,可謂功用非凡,因而自古以來學易、研易、解易、用易者甚眾。不過易經的思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蔚然可觀,加之言辭古奧,命意神秘,因而想要理解易經真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過,話又說回來,周易也未必如想象的那么難學。簡單地講,周易的思想可以用吉兇悔吝四個字來概括。
什么是吉?吉就是利人利己,相得益彰。順天命——順應自然規律,應人心——符合人民意愿,因而處處順利,可以成功業、致吉祥。
什么是兇?吉就是損人損己,相互剝奪。逆天命——違反自然規律,拂人心——不符合人民意愿,因而處處碰壁,可以毀基業、致兇險。
什么是悔?悔就是后悔的意思。俗話常說“天下沒有賣后悔藥的地方。”這樣的說法對不對呢?站在周易的角度,這樣的觀點是不對的,因為周易是主張后悔的。后悔就意味著自我反省與調整,因而也就可以回歸中道正途,于是就可以獲得吉祥了。乾卦之“上九:亢龍有悔。”至于“用九:見群龍無首,吉。”這便是由悔而獲吉的例子呢。
什么是吝?吝就是吝嗇、小氣的意思。周易中所謂的吝,不單單是指一種財務上的過度緊縮,更是指一種心胸氣度上的狹隘、驕傲與封閉,尤其是聽不進他人正確的意見。因而一個吝字,常常讓人漸漸偏離正軌,以至于步入險途了。《論語?6?1泰伯》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按照周易之內在的邏輯結構,悔吝和吉兇是一對因果關系,由悔而能生吉,由吝而能致兇。其實如果我們進一步濃縮了來講,周易的主旨就是一個悔字。 語出《易經系辭上傳》 第二章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 悔吝者,憂虞之象也。 “悔吝者,憂郁之象也”。悔,后悔;吝,心上有事放不下,有包袱,進而舉棋不定等等,從而呈現憂虞之象。這些象都可以在六爻的關系中表現出來,得位、居中,就吉;不得位,就可能有憂虞之象;又不得位,又不居中,且其中陰陽組合又有諸多麻煩,那就可能呈兇象。 要視情況而定,不同的情景兩個字的輕重不同,比如求財就是悔輕吝重,求官則相反。

【《十(shi)翼》全文及(ji)翻(fan)譯】

原文:

<< 易經·系辭上(shang)傳>> 第(di)一章

天(tian)(tian)尊地(di)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dong)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ji)兇生矣。在天(tian)(tian)成象(xiang),在地(di)成形,變化見矣。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qian)(qian)知(zhi)大始,坤作成物。 乾(qian)(qian)以易知(zhi),坤以簡能。

易(yi)(yi)則易(yi)(yi)知,簡則易(yi)(yi)從(cong)。易(yi)(yi)知則有(you)親(qin),易(yi)(yi)從(cong)則有(you)功(gong)(gong)。有(you)親(qin)則可(ke)久,有(you)功(gong)(gong)則可(ke)大。可(ke)久則賢(xian)人之德,可(ke)大則賢(xian)人之業。

易(yi)簡,而天下(xia)矣(yi)(yi)之(zhi)理矣(yi)(yi);天下(xia)之(zhi)理得,而成(cheng)位乎其中矣(yi)(yi)。

《易(yi)經(jing)·系辭上傳》第二章

圣人設卦(gua)觀象,系辭焉而(er)明吉兇,剛柔(rou)相推而(er)生變化。

是(shi)故,吉兇(xiong)者(zhe)(zhe),失得之(zhi)(zhi)(zhi)(zhi)象也。悔吝者(zhe)(zhe),憂虞之(zhi)(zhi)(zhi)(zhi)象也。變化者(zhe)(zhe),進退(tui)之(zhi)(zhi)(zhi)(zhi)象也。剛柔者(zhe)(zhe),晝夜之(zhi)(zhi)(zhi)(zhi)象也。六爻之(zhi)(zhi)(zhi)(zhi)動,三極之(zhi)(zhi)(zhi)(zhi)道也。

是(shi)故,君子(zi)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wan)者,爻之辭也。是(shi)故,君子(zi)居則觀其(qi)(qi)象,而玩(wan)其(qi)(qi)辭;動則觀其(qi)(qi)變(bian),而玩(wan)其(qi)(qi)占(zhan)。是(shi)故自天佑之,吉(ji)無不(bu)利(li)。

《易經·系辭上傳》第三(san)章

彖(tuan)者(zhe)(zhe)(zhe),言(yan)乎象也。爻者(zhe)(zhe)(zhe),言(yan)乎變者(zhe)(zhe)(zhe)也。吉兇者(zhe)(zhe)(zhe),言(yan)乎其失得也。悔吝者(zhe)(zhe)(zhe),言(yan)乎其小疵(ci) 也。無咎者(zhe)(zhe)(zhe),善補過也。

是故(gu),列貴賤(jian)者(zhe)(zhe)(zhe)(zhe)(zhe),存(cun)(cun)乎位(wei)。齊小大者(zhe)(zhe)(zhe)(zhe)(zhe),存(cun)(cun)乎卦。辯吉兇者(zhe)(zhe)(zhe)(zhe)(zhe),存(cun)(cun)乎辭。憂悔(hui)吝(lin)者(zhe)(zhe)(zhe)(zhe)(zhe),存(cun)(cun)乎介。震無咎者(zhe)(zhe)(zhe)(zhe)(zhe),存(cun)(cun)乎悔(hui)。是故(gu),卦有(you)小大,辭有(you)險易(yi)。辭也者(zhe)(zhe)(zhe)(zhe)(zhe),也各指其所(suo)之。

《易經·系辭(ci)上傳》第(di)四(si)章

易(yi)與天(tian)地準,故能彌綸(lun)天(tian)地之(zhi)道。

仰(yang)以觀(guan)於天文(wen),俯以察(cha)於地理(li),是故(gu)(gu)知(zhi)(zhi)(zhi)幽明之(zhi)(zhi)故(gu)(gu)。原始反終(zhong),故(gu)(gu)知(zhi)(zhi)(zhi)死生之(zhi)(zhi)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gu)(gu)知(zhi)(zhi)(zhi)鬼神之(zhi)(zhi)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wu),而(er)道(dao)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er)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范圍(wei)天地之化而不過,曲(qu)成萬物而不遺(yi),通(tong)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shen)無方而易無體。

《易經·系辭(ci)上傳》第(di)五(wu)章

一陰一陽之(zhi)(zhi)謂道,繼之(zhi)(zhi)者善也,成之(zhi)(zhi)者性也。

仁者見之(zhi)(zhi)謂之(zhi)(zhi)仁,知(zhi)者見之(zhi)(zhi)謂之(zhi)(zhi)知(zhi),百姓日用(yong)不知(zhi);故君子之(zhi)(zhi)道鮮矣(yi)!

顯諸仁(ren),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zai)!

富(fu)有之(zhi)謂(wei)大業,日新(xin)之(zhi)謂(wei)盛德。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tong)變之謂事,陰(yin)陽不測之謂神。

《易(yi)經·系辭(ci)上傳》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 矣!
夫乾,其(qi)(qi)靜(jing)也專(zhuan),其(qi)(qi)動也直,是(shi)以(yi)大生(sheng)焉。夫坤(kun),其(qi)(qi)靜(jing)也翕,其(qi)(qi)動也辟(pi),是(shi)以(yi)廣(guang)生(sheng)焉。

《易經(jing)·系辭上傳》第(di)七(qi)章

子(zi)曰:「易(yi)其至矣(yi)乎!」夫易(yi),圣人所以(yi)崇(chong)德而(er)廣業也。知崇(chong)禮卑(bei),崇(chong)效天(tian),卑(bei)法地(di),天(tian)地(di)設位(wei),而(er)易(yi)行乎其中(zhong)矣(yi)。成性存(cun)存(cun),道(dao)義之門。

《易(yi)經·系辭上傳》第八章

圣(sheng)人有以(yi)見(jian)天(tian)(tian)下(xia)之賾,而(er)擬諸其(qi)(qi)形容(rong),象(xiang)其(qi)(qi)物宜;是故謂(wei)之象(xiang)。圣(sheng)人有以(yi)見(jian)天(tian)(tian)下(xia)之動, 而(er)觀其(qi)(qi)會通(tong),以(yi)行其(qi)(qi)禮。系辭焉,以(yi)斷其(qi)(qi)吉兇;是故謂(wei)之爻(yao)。

言(yan)天下之(zhi)至賾,而(er)不可惡也。言(yan)天下之(zhi)至動,而(er)不可亂也。擬(ni)之(zhi)而(er)后言(yan),議(yi)之(zhi)而(er)后動,擬(ni)議(yi)以成其變化。

「鳴鶴在陰,其(qi)(qi)子和之(zhi)(zhi),我有好爵,吾(wu)與爾靡之(zhi)(zhi)。」子曰:「君(jun)子居(ju)其(qi)(qi)室,出其(qi)(qi)言,善則千里之(zhi)(zhi)外應之(zhi)(zhi),況其(qi)(qi)邇者乎(hu)(hu)?居(ju)其(qi)(qi)室,出其(qi)(qi)言,不(bu)善千里之(zhi)(zhi)外違之(zhi)(zhi),況其(qi)(qi)邇乎(hu)(hu)?言出乎(hu)(hu)身,加(jia)乎(hu)(hu)民(min);行(xing)發乎(hu)(hu)遠;言行(xing)君(jun)子之(zhi)(zhi)樞(shu)機(ji),樞(shu)機(ji)之(zhi)(zhi)發,榮(rong)辱之(zhi)(zhi)主也。言行(xing),君(jun)子之(zhi)(zhi)所(suo)以動天(tian)地也,可(ke)不(bu)慎乎(hu)(hu)?」

「同人,先號啕而后笑。」子曰(yue):「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xin),其利斷金;同心(xin)之言(yan),其臭如蘭。」

「初六,藉用白(bai)茅(mao),無咎。」子曰:「茍錯(cuo)諸地而可矣;席(xi)用白(bai)茅(mao),何(he)咎之(zhi)有?慎(shen)之(zhi)至也(ye)。夫茅(mao)之(zhi)為物(wu)薄,而用可重也(ye)。慎(shen)斯(si)術也(ye)以往,其無所失矣。」

「勞謙(qian)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fa),有功而不德(de),厚(hou)之至也,語以(yi)其功下人者也。德(de)言(yan)盛,禮言(yan)恭(gong),謙(qian)也者,致恭(gong)以(yi)存其位(wei)者也。

「亢(kang)龍(long)有悔(hui)(hui)。」子曰:「貴而(er)無位,高而(er)無民,賢(xian)人(ren)在下位而(er)無輔,是以動而(er)有悔(hui)(hui)也。」

「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yi)為階。君不密,則失臣(chen);臣(chen)不密,則失身;幾(ji)事不密,則害成(cheng);是以(yi)君子慎密而(er)不也也。」

子(zi)曰:「作易者(zhe)其知(zhi)盜(dao)乎(hu)?易曰:『負(fu)(fu)且乘,致寇至。』負(fu)(fu)也者(zhe),小(xiao)人之(zhi)事也;小(xiao)人而乘君子(zi)之(zhi)器(qi),盜(dao)思奪(duo)矣(yi)!上慢下(xia)暴,盜(dao)思伐之(zhi)矣(yi)!慢藏(zang)誨盜(dao),冶容誨淫(yin),易曰:『負(fu)(fu)且乘,致寇至。』盜(dao)之(zhi)招(zhao)也。」

《易經·系辭上傳(chuan)》第九章

天(tian)(tian)一地(di)(di)二,天(tian)(tian)三地(di)(di)四,天(tian)(tian)五(wu)地(di)(di)六,天(tian)(tian)七(qi)地(di)(di)八,天(tian)(tian)九(jiu)地(di)(di)十(shi)。天(tian)(tian)數(shu)(shu)五(wu),地(di)(di)數(shu)(shu)五(wu),五(wu)位相得而 各有合。天(tian)(tian)數(shu)(shu)二十(shi)有五(wu),地(di)(di)數(shu)(shu)三十(shi),凡天(tian)(tian)地(di)(di)之數(shu)(shu),五(wu)十(shi)有五(wu),此所以(yi)成(cheng)變化而行(xing)鬼神也。

大(da)衍之數五十(shi),其用四十(shi)有九(jiu)。分(fen)而(er)為(wei)二以(yi)象兩,掛一以(yi)象三,揲之以(yi)四以(yi)象四時,歸奇於摶以(yi)象閏,故再(zai)摶而(er)后掛。

乾之策,二(er)百(bai)一(yi)十(shi)有(you)六(liu)。坤之策,百(bai)四(si)十(shi)有(you)四(si)。凡三百(bai)有(you)六(liu)十(shi),當(dang)期之日。二(er)篇之策,萬有(you)一(yi)千五(wu)百(bai)二(er)十(shi),當(dang)萬物之數也。

是故,四營而(er)成(cheng)易,十(shi)有(you)八(ba)變而(er)成(cheng)卦,八(ba)卦而(er)小成(cheng)。引而(er)伸之(zhi),觸(chu)類而(er)長(chang)之(zhi),天下之(zhi)能事畢矣。

顯(xian)道(dao)神(shen)德行,是故可與(yu)酬(chou)酢,可與(yu)佑(you)神(shen)矣。子曰:「知變(bian)化(hua)之道(dao)者,其知神(shen)之所(suo)為乎!」

《易(yi)經·系(xi)辭(ci)上傳》第十章

是有(you)圣人之道(dao)四(si)焉,以(yi)言者尚其(qi)(qi)辭,以(yi)動(dong)者尚其(qi)(qi)變,以(yi)制器者尚其(qi)(qi)象,以(yi)卜(bu)筮者尚其(qi)(qi)占。

是以君主子將(jiang)(jiang)以有為也(ye)(ye),將(jiang)(jiang)以有行也(ye)(ye),問焉(yan)而以言,其受命也(ye)(ye)如向,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fei)天下之至(zhi)精,其孰能(neng)與於此。

參伍以變(bian),錯綜其數(shu),通其變(bian),遂馬天(tian)(tian)地之文;極其數(shu),遂定天(tian)(tian)下之象。非天(tian)(tian)下之致變(bian),其孰能與於(wu)此。

易無(wu)思也,無(wu)為也,寂(ji)然不動,感而遂通(tong)天下(xia)之故。非天下(xia)之致神,其孰能與於此。

夫易,圣人(ren)之所(suo)以極深而研幾也(ye)。惟(wei)深也(ye),故(gu)能通(tong)天下(xia)之志;惟(wei)幾也(ye),故(gu)能成(cheng)天下(xia)之務;惟(wei)神(shen)也(ye),故(gu)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ren)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ye)。

《易(yi)經·系辭上傳》第十一(yi)章(zhang)

子曰:「夫(fu)易何為者也?夫(fu)易開物成務,冒天(tian)下之(zhi)道,如(ru)斯而已者也。是故(gu),圣人以通(tong) 天(tian)下之(zhi)志,以定天(tian)下之(zhi)業,以斷天(tian)下之(zhi)疑。」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是以,明於(wu)(wu)天之道,而察於(wu)(wu)民之故,是與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de)夫!

是(shi)故,闔戶(hu)謂(wei)(wei)(wei)之(zhi)(zhi)坤;辟戶(hu)謂(wei)(wei)(wei)之(zhi)(zhi)乾;一闔一辟謂(wei)(wei)(wei)之(zhi)(zhi)變;往來不(bu)窮謂(wei)(wei)(wei)之(zhi)(zhi)通;見(jian)乃謂(wei)(wei)(wei)之(zhi)(zhi)象;形(xing)乃謂(wei)(wei)(wei)之(zhi)(zhi)器(qi);制而用之(zhi)(zhi),謂(wei)(wei)(wei)之(zhi)(zhi)法;利(li)用出入,民(min)咸(xian)用之(zhi)(zhi),謂(wei)(wei)(wei)之(zhi)(zhi)神。

是(shi)故,易有太極,是(shi)生(sheng)(sheng)兩儀,兩儀生(sheng)(sheng)四(si)象,四(si)象生(sheng)(sheng)八(ba)卦,八(ba)卦定吉(ji)兇(xiong)(xiong),吉(ji)兇(xiong)(xiong)生(sheng)(sheng)大業。

是故,法(fa)象莫(mo)大乎(hu)(hu)天(tian)地;變通莫(mo)大乎(hu)(hu)四時;懸象著明莫(mo)在乎(hu)(hu)日月;崇高莫(mo)大乎(hu)(hu)富貴;備物(wu)致用,立成器(qi)以為天(tian)下利,莫(mo)大乎(hu)(hu)圣(sheng)人;探賾(ze)索隱,鉤深致遠,以定(ding)天(tian)下之吉兇,成天(tian)下之亹(wei)亹(wei)者,莫(mo)大乎(hu)(hu)蓍(shi)龜。

是故,天(tian)生(sheng)神(shen)物,圣人(ren)(ren)執(zhi)之。天(tian)地變化,圣人(ren)(ren)效之。天(tian)垂象(xiang),見吉(ji)兇(xiong),圣人(ren)(ren)象(xiang)之。河出圖,洛出書(shu),圣人(ren)(ren)則(ze)之。易有四象(xiang),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ji)兇(xiong),所以斷也。

《易經(jing)·系辭上傳》第十二章

易曰(yue)(yue):「自天(tian)佑之,吉無不利。」子曰(yue)(yue):「佑者(zhe)助也。天(tian)之所(suo)助者(zhe),順也;人之所(suo)助 者(zhe),信也。履信思乎順,又(you)以尚賢也。是以自天(tian)佑之,吉無不利也。」

子曰:「書不盡(jin)言(yan)(yan),言(yan)(yan)不盡(jin)意(yi)(yi);然則圣(sheng)人之意(yi)(yi),其(qi)不可見乎(hu)?」子曰:「圣(sheng)人立象以(yi)盡(jin)意(yi)(yi),設卦以(yi)盡(jin)情偽,系辭焉以(yi)盡(jin)其(qi)言(yan)(yan),變而(er)通之以(yi)盡(jin)利,鼓之舞之以(yi)盡(jin)神。」

乾(qian)(qian)坤其(qi)易(yi)(yi)之邪?乾(qian)(qian)坤成列,而(er)易(yi)(yi)立乎其(qi)中矣。乾(qian)(qian)坤毀,則無以見(jian)易(yi)(yi);易(yi)(yi)不可見(jian),則乾(qian)(qian)坤或幾乎息矣。

是故,形(xing)而上者謂(wei)(wei)(wei)之(zhi)(zhi)道;形(xing)而下(xia)者謂(wei)(wei)(wei)之(zhi)(zhi)器(qi);化而裁之(zhi)(zhi)謂(wei)(wei)(wei)之(zhi)(zhi)變;推而行(xing)之(zhi)(zhi)謂(wei)(wei)(wei)之(zhi)(zhi)通;舉而錯之(zhi)(zhi)天下(xia)之(zhi)(zhi)民,謂(wei)(wei)(wei)之(zhi)(zhi)事業。

是(shi)(shi)(shi)故,夫象(xiang),圣(sheng)人有以見天下(xia)(xia)之(zhi)(zhi)賾,而(er)(er)擬諸(zhu)形容(rong),象(xiang)其(qi)物宜(yi),是(shi)(shi)(shi)故謂之(zhi)(zhi)象(xiang)。圣(sheng)人有以見天下(xia)(xia)之(zhi)(zhi)動(dong),而(er)(er)觀其(qi)會通,以行(xing)其(qi)典(dian)禮,系辭(ci)焉,以斷其(qi)吉兇,是(shi)(shi)(shi)故謂之(zhi)(zhi)爻。極天下(xia)(xia)之(zhi)(zhi)賾者(zhe),存(cun)(cun)乎(hu)卦;鼓天下(xia)(xia)之(zhi)(zhi)動(dong)者(zhe),存(cun)(cun)乎(hu)辭(ci);化(hua)而(er)(er)裁之(zhi)(zhi),存(cun)(cun)乎(hu)變;推而(er)(er)行(xing)之(zhi)(zhi),存(cun)(cun)乎(hu)通;神而(er)(er)明之(zhi)(zhi),存(cun)(cun)乎(hu)其(qi)人;默而(er)(er)成之(zhi)(zhi),不(bu)言而(er)(er)信,存(cun)(cun)乎(hu)德行(xing)。

《易(yi)經(jing)·系(xi)辭下傳(chuan)》第一章

八卦(gua)成列,象在(zai)(zai)其(qi)中矣。因而重之(zhi),爻在(zai)(zai)其(qi)中矣。剛柔相推,變在(zai)(zai)其(qi)中矣。系(xi)辭焉而命之(zhi),動在(zai)(zai)其(qi)中矣。

吉(ji)兇悔吝(lin)者(zhe)(zhe)(zhe),生乎動者(zhe)(zhe)(zhe)也。剛柔者(zhe)(zhe)(zhe),立本者(zhe)(zhe)(zhe)也。變通(tong)者(zhe)(zhe)(zhe),趣時者(zhe)(zhe)(zhe)也。吉(ji)兇者(zhe)(zhe)(zhe),貞勝者(zhe)(zhe)(zhe)也。

天(tian)地(di)之(zhi)(zhi)道,貞觀(guan)者(zhe)也(ye)。日月之(zhi)(zhi)道,貞明者(zhe)也(ye)。天(tian)下之(zhi)(zhi)動,貞夫一者(zhe)也(ye)。

夫乾,確然示人(ren)易矣。夫坤(kun),聵然示人(ren)簡矣。爻也者,效此者也。

象也(ye)者,像此者也(ye)。 爻象動乎(hu)(hu)內,吉兇見乎(hu)(hu)外,功業見乎(hu)(hu)變,圣人之情見乎(hu)(hu)辭。

天地之大德(de)曰(yue)(yue)生(sheng),圣人(ren)之大寶曰(yue)(yue)位(wei)。何以(yi)守位(wei)曰(yue)(yue)仁。何以(yi)聚人(ren)曰(yue)(yue)財。理財正(zheng)辭,禁民為非曰(yue)(yue)義。

《易(yi)經·系辭下傳》第二章(zhang)

古者包羲氏之(zhi)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wu)天,俯則觀法於(wu)地,觀鳥獸之(zhi)文,與地之(zhi)宜(yi),近(jin)取(qu) 諸身,遠取(qu)諸物,於(wu)是(shi)始作八卦(gua),以(yi)通神明之(zhi)德,以(yi)類萬物之(zhi)情(qing)。

作結(jie)繩而(er)為網罟(gu),以佃以漁(yu),蓋取諸離。

包羲氏(shi)沒(mei),神農氏(shi)作,斫木為(wei)耜,揉木為(wei)耒(lei)(lei),耒(lei)(lei)耨之利,以教天下,蓋(gai)取諸(zhu)益。

日中為(wei)市,致天下之(zhi)貨,交易而退(tui),各得其所,蓋取諸噬(shi)嗑。

神(shen)(shen)農氏(shi)沒,黃(huang)帝、堯、舜(shun)氏(shi)作,通其變,使(shi)民不(bu)倦,神(shen)(shen)而(er)化之,使(shi)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bu)利,黃(huang)帝、堯、舜(shun),垂衣裳而(er)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刳木(mu)為舟,剡(yan)木(mu)為楫(ji),舟楫(ji)之(zhi)利,以濟不通(tong),致遠(yuan)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服牛乘馬,引(yin)重致遠(yuan),以(yi)利天下,蓋取諸隨。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ke),蓋取諸(zhu)豫。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min)以濟,蓋取諸(zhu)小(xiao)過。

弦木為弧(hu),剡木為矢,弧(hu)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上古穴居(ju)而野處(chu),后世圣人易之以宮(gong)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yu),蓋取諸大(da)壯。

古之(zhi)葬者,厚衣之(zhi)以薪,葬之(zhi)中野,不封不樹,喪(sang)期無數,后世(shi)圣(sheng)人(ren)易之(zhi)以棺槨(guo),蓋取諸大過。

上古(gu)結繩而治(zhi),后世圣(sheng)人易(yi)之以(yi)書契,百官以(yi)治(zhi),萬民以(yi)察,蓋取(qu)諸。

《易經·系辭下傳》第三章

是故(gu),易者(zhe)(zhe)象也(ye)。象也(ye)者(zhe)(zhe),像也(ye)。彖(tuan)者(zhe)(zhe)材也(ye)。爻(yao)也(ye)者(zhe)(zhe),效天下之動也(ye)。是故(gu),吉兇生, 而(er)悔吝著也(ye)。

《易經(jing)·系(xi)辭下傳》第四章(zhang)

陽卦(gua)(gua)(gua)多陰,陰卦(gua)(gua)(gua)多陽,其(qi)(qi)故(gu)何也?陽卦(gua)(gua)(gua)奇,陰卦(gua)(gua)(gua)耦。其(qi)(qi)德行何也?陽一君(jun)而二(er)民,君(jun)子(zi) 之道(dao)(dao)也。陰二(er)君(jun)而一民,小人之道(dao)(dao)也。

《易(yi)經·系辭下傳》第(di)五章

《易》曰:「憧憧往來,朋(peng)從爾思。」

子曰:「天(tian)下何(he)思何(he)慮(lv)?天(tian)下同歸而(er)(er)殊途,一致而(er)(er)百 慮(lv),天(tian)下何(he)思何(he)慮(lv)?」

「日往(wang)則(ze)(ze)(ze)(ze)月(yue)來(lai),月(yue)往(wang)則(ze)(ze)(ze)(ze)日來(lai),日月(yue)相推(tui)而明生焉。寒往(wang)則(ze)(ze)(ze)(ze)暑(shu)來(lai),暑(shu)往(wang)則(ze)(ze)(ze)(ze)寒來(lai),寒暑(shu)相推(tui)而歲成焉。往(wang)者(zhe)(zhe)屈也(ye),來(lai)者(zhe)(zhe)信(xin)也(ye),屈信(xin)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huo)之屈,以(yi)求信也(ye)(ye)(ye)。龍蛇之蟄,以(yi)存身也(ye)(ye)(ye)。精義入神,以(yi)致用(yong)也(ye)(ye)(ye)。利用(yong)安身,以(yi)崇德(de)也(ye)(ye)(ye)。過此以(yi)往,未之或知(zhi)也(ye)(ye)(ye)。窮(qiong)神知(zhi)化,德(de)之盛也(ye)(ye)(ye)。」

易曰(yue):「困于石,據(ju)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

子曰:「非(fei)所困(kun)而困(kun)焉,名 必(bi)辱。非(fei)所據(ju)而據(ju)焉,身必(bi)危(wei)。既辱且危(wei),死期將至(zhi),妻其可得見邪?」

易曰:「公用射(she)隼,于高墉之(zhi)上,獲(huo)之(zhi)無(wu)不利。」

子曰:「隼(sun)者(zhe)禽也(ye),弓矢(shi)者(zhe)器也(ye),射 之者(zhe)人也(ye)。君(jun)子藏器於(wu)身,待時而動(dong),何(he)不利(li)之有?動(dong)而不括,是以出而不獲。語成器而動(dong)者(zhe)也(ye)。」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而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履校滅耳,兇。』」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系于包 桑。』」
「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 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動,易其心而后語,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易經·系辭下傳》第六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 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子曰:「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易經·系辭下傳》第七章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恒,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后易;益,長裕而不設;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
《易經·系辭下傳》第八章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注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 可為曲要,唯變所適。
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帥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曲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
《易經·系辭下傳》第九章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二與四位,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易經·系辭下傳》第十章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 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兇生焉。
《易經·系辭下傳》第十一章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 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易經·系辭下傳》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
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
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未來。
天地設位,圣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兇可見矣!
變動以利言,吉兇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
將叛者,其辭漸,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易經·說卦傳》第一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神明而生蓍。
參天兩地而倚數,
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易經·說卦傳》第二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 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經·說卦傳》第三章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 故,易逆數也。
《易經·說卦傳》第四章
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 藏之。
《易經·說卦傳》第五章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 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易經·說卦傳》第六章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 莫(火_ )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后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易經·說卦傳》第七章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 也。
《易經·說卦傳》第八章
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
《易經·說卦傳》第九章
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易經·說卦傳》第十章
乾天也,故稱父,坤地也,故稱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 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易經·說卦傳》第十一章
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瘠馬、為 駁馬、為木果。
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於地也為黑。
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敷、為大涂、為長子、為決躁、為蒼(上竹+下良)竹、為萑葦。其於 馬也,為善鳴、為()足,為的顙。其於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蕃鮮。
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為工、為白、為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其於人也,為寡發、為廣顙、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其究為躁卦。
坎為水、為溝瀆、為隱伏、為矯輮、為弓輪。其於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其於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其於輿也,為丁躦。為通、為月、為盜。其於木也,為堅多心。
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胄、為戈兵。其於人也,為大腹,為乾卦。為鱉、為蟹、為蠃、為蚌、為龜。其於木也,為科上槁。
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闕、為果苽、為閽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其於木也,為堅多節。
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為毀折、為附決。其於地也,剛鹵。為妾、為羊。
《易經·序卦傳》
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 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也,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 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茍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后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有無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儀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恒。V者退也。物不可終恒,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也。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 決也。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垢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也。進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說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濟,故受之既濟。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焉。
《易經·雜卦傳》
乾剛(gang),坤柔,比(bi)樂,師(shi)憂。 臨、觀之(zhi)義,或(huo)與或(huo)求。 屯見而(er)(er)不(bu)(bu)失其(qi)居。蒙(meng)雜而(er)(er)著。 震起也(ye)(ye)(ye)(ye)(ye)(ye)(ye)(ye)(ye)(ye),艮止也(ye)(ye)(ye)(ye)(ye)(ye)(ye)(ye)(ye)(ye);損益(yi)盛衰之(zhi)始(shi)也(ye)(ye)(ye)(ye)(ye)(ye)(ye)(ye)(ye)(ye)。大(da)(da)(da)畜時也(ye)(ye)(ye)(ye)(ye)(ye)(ye)(ye)(ye)(ye)。無(wu)妄災也(ye)(ye)(ye)(ye)(ye)(ye)(ye)(ye)(ye)(ye)。 萃聚,而(er)(er)升不(bu)(bu)來也(ye)(ye)(ye)(ye)(ye)(ye)(ye)(ye)(ye)(ye)。謙輕(qing),而(er)(er)豫(yu)怠也(ye)(ye)(ye)(ye)(ye)(ye)(ye)(ye)(ye)(ye)。噬嗑食也(ye)(ye)(ye)(ye)(ye)(ye)(ye)(ye)(ye)(ye),賁(bi)無(wu)色也(ye)(ye)(ye)(ye)(ye)(ye)(ye)(ye)(ye)(ye)。 兌見,而(er)(er)巽伏也(ye)(ye)(ye)(ye)(ye)(ye)(ye)(ye)(ye)(ye)。 隨無(wu)故(gu)也(ye)(ye)(ye)(ye)(ye)(ye)(ye)(ye)(ye)(ye),蠱則飭也(ye)(ye)(ye)(ye)(ye)(ye)(ye)(ye)(ye)(ye)。 剝爛(lan)也(ye)(ye)(ye)(ye)(ye)(ye)(ye)(ye)(ye)(ye),復反(fan)也(ye)(ye)(ye)(ye)(ye)(ye)(ye)(ye)(ye)(ye)。 晉晝也(ye)(ye)(ye)(ye)(ye)(ye)(ye)(ye)(ye)(ye),明夷誅也(ye)(ye)(ye)(ye)(ye)(ye)(ye)(ye)(ye)(ye)。 井(jing)通,而(er)(er)困相遇(yu)也(ye)(ye)(ye)(ye)(ye)(ye)(ye)(ye)(ye)(ye)。咸速也(ye)(ye)(ye)(ye)(ye)(ye)(ye)(ye)(ye)(ye),恒久也(ye)(ye)(ye)(ye)(ye)(ye)(ye)(ye)(ye)(ye)。 渙離也(ye)(ye)(ye)(ye)(ye)(ye)(ye)(ye)(ye)(ye),節止也(ye)(ye)(ye)(ye)(ye)(ye)(ye)(ye)(ye)(ye);解(jie)緩也(ye)(ye)(ye)(ye)(ye)(ye)(ye)(ye)(ye)(ye),蹇難也(ye)(ye)(ye)(ye)(ye)(ye)(ye)(ye)(ye)(ye);睽外也(ye)(ye)(ye)(ye)(ye)(ye)(ye)(ye)(ye)(ye),家人(ren)內也(ye)(ye)(ye)(ye)(ye)(ye)(ye)(ye)(ye)(ye);否泰反(fan)其(qi)類也(ye)(ye)(ye)(ye)(ye)(ye)(ye)(ye)(ye)(ye)。大(da)(da)(da)壯則止,遁則退也(ye)(ye)(ye)(ye)(ye)(ye)(ye)(ye)(ye)(ye)。 大(da)(da)(da)有(you)眾也(ye)(ye)(ye)(ye)(ye)(ye)(ye)(ye)(ye)(ye),同人(ren)親也(ye)(ye)(ye)(ye)(ye)(ye)(ye)(ye)(ye)(ye);革去故(gu)也(ye)(ye)(ye)(ye)(ye)(ye)(ye)(ye)(ye)(ye),鼎取新也(ye)(ye)(ye)(ye)(ye)(ye)(ye)(ye)(ye)(ye);小(xiao)(xiao)過(guo)過(guo)也(ye)(ye)(ye)(ye)(ye)(ye)(ye)(ye)(ye)(ye),中孚(fu)信也(ye)(ye)(ye)(ye)(ye)(ye)(ye)(ye)(ye)(ye);豐多(duo)故(gu),親寡(gua)旅也(ye)(ye)(ye)(ye)(ye)(ye)(ye)(ye)(ye)(ye)。 離上,而(er)(er)坎(kan)下也(ye)(ye)(ye)(ye)(ye)(ye)(ye)(ye)(ye)(ye)。小(xiao)(xiao)畜寡(gua)也(ye)(ye)(ye)(ye)(ye)(ye)(ye)(ye)(ye)(ye),履不(bu)(bu)處也(ye)(ye)(ye)(ye)(ye)(ye)(ye)(ye)(ye)(ye)。需不(bu)(bu)進也(ye)(ye)(ye)(ye)(ye)(ye)(ye)(ye)(ye)(ye),訟不(bu)(bu)親也(ye)(ye)(ye)(ye)(ye)(ye)(ye)(ye)(ye)(ye)。大(da)(da)(da)過(guo)顛(dian)也(ye)(ye)(ye)(ye)(ye)(ye)(ye)(ye)(ye)(ye)。姤(gou)遇(yu)也(ye)(ye)(ye)(ye)(ye)(ye)(ye)(ye)(ye)(ye),柔遇(yu)剛(gang)也(ye)(ye)(ye)(ye)(ye)(ye)(ye)(ye)(ye)(ye)。漸女歸,待男行也(ye)(ye)(ye)(ye)(ye)(ye)(ye)(ye)(ye)(ye)。頤養正也(ye)(ye)(ye)(ye)(ye)(ye)(ye)(ye)(ye)(ye),既濟(ji)定(ding)也(ye)(ye)(ye)(ye)(ye)(ye)(ye)(ye)(ye)(ye)。歸妹(mei)女之(zhi) 終也(ye)(ye)(ye)(ye)(ye)(ye)(ye)(ye)(ye)(ye)。未濟(ji)男之(zhi)窮也(ye)(ye)(ye)(ye)(ye)(ye)(ye)(ye)(ye)(ye)。夬,決(jue)(jue)也(ye)(ye)(ye)(ye)(ye)(ye)(ye)(ye)(ye)(ye),剛(gang)決(jue)(jue)柔也(ye)(ye)(ye)(ye)(ye)(ye)(ye)(ye)(ye)(ye),君(jun)子道(dao)長,小(xiao)(xiao)人(ren)道(dao)憂也(ye)(ye)(ye)(ye)(ye)(ye)(ye)(ye)(ye)(ye)。

【十翼全文及翻譯】

本文轉載自大宇乙天帝《孔子《十翼》(《易傳》)原文及譯文》 《易傳》(又稱《十翼》)包括:一、彖上傳(《周易》每卦有“象辭”,《彖傳》就是解釋“彖辭”的話),二、彖下傳,三、象上傳(又稱“大象”),四、象下傳(又稱“小象”),五、系辭上傳,六、系辭下傳,七、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經文的言語),八、序卦傳,九、說卦傳,十、雜卦傳。
易傳全文
第一章 
通過八卦的排列,卦象就包含在其中了;而將八卦兩兩相重,六爻亦包含在其中了;陽陰兩爻相互推演,變動也包含在其中了;每個爻上注上解釋,爻動就包含在其中了。人事之間,所以有吉兇悔吝的產生,是由于動作營為的結果。陰陽兩爻,是設立卦象以推演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根本。推移變通,正是所以趨向于真理或時機的變化的。時機雖有吉有兇,但我們處在吉利或兇險時,必須安常守正,才可穩操勝算,立于不敗之地。人事如此,宇宙自然亦復如此,皆以“守正”為前題,所以天地的道理,以正而觀照萬物。日月的道理,以正而光明,普照萬物,都公正無私,使萬物各遂其生,各得其所。天下一切的動作營為,都是歸于端正專一,精誠無欲,才能有成就。乾道造化自然,很剛健的昭示眾人,是非常的平易而容易知道呀。坤道是順應乾道而開務成物,很柔順地昭示眾人的道理,是非常簡易的呀。圣人制作卦爻,便是效法乾坤簡易的理則而作的。卦象的設立,亦是仿乾坤簡易的形跡而設立的。卦爻卦象先有變化于內,遂依象釋理,吉兇之真象就表現于外了。進而裁制機宜,導致功業的成就,就表現于聰智的變化。圣人崇德廣業、仁民愛物的言行,在卦辭爻辭中記載得很清楚。天地中最大的道理,就是使萬物生生不息,對圣人來說,最重要的在于有權位。如何守著職位呢?那就要靠仁愛的道德了。如何聚合眾人,是用財富。而管理財物,匡正言辭,禁止民眾為非作歹的是義。
第二章
古時伏羲治理天下,仰首觀察天上日月星辰運行的現象,下則觀察大地上的種種的法則,又觀察鳥獸羽毛的文采如何和環境相適應,近的就取象于人的自身,遠的就取象于宇宙萬物,于是創作出八卦,以融會貫通神明的德性,參贊天地的化育,以比類萬物的情狀。編繩結網,做為捕捉魚、鳥的工具,以獵獸,是取象于離卦的。離中虛,像孔眼,又離為目,有網罟的象征。包犧氏死后(數百年),神農氏興起,砍削樹木做成犁頭,曲轉木材為犁柄,以便耕種和除草,創作許多耕作器具,教導人民,使天下增加糧食,是取象于益卦。規定中午為買賣時間,招致天下的人們,聚集天下的貨物,互相交換所需要的貨物,滿足各人的需要,其取象于噬嗑卦的。神農氏死后,黃帝、堯、舜氏興起,由于社會日趨繁榮,舊日的制度,已不適合,所以黃帝、堯、舜諸古圣人先王,隨著時代而不斷改變,通達其變化,使百姓生活不致于死板,而產生厭倦的心思。易學的道理是窮極則變化,變化則通達,能通達,則能恒久。能循此變通的原則,何事不成?所以有如天助一般,當然吉無不利了。黃帝、堯、舜氏設立文物制度,百官分職,各盡其力,終致天下太平,以至于垂拱而治,無為而成。是取象于乾坤兩卦的現象。將木材鑿成舟船,削銳木頭做為船楫,使兩岸的人,能互相來來往往,且可航行至更遠的地方,便利天下人,是取象于渙卦的。征服了牛,乘著馬,用牛來拖載重物,用馬來奔馳遠地,以溝通有無,便利世人,是取象于隨卦。設置重門,擊柝巡夜,以防御盜賊的侵入,是取象于隨卦的現象。發明杵臼,以利民食,是取象于小過卦。將柔韌的小木條做成繩索弓,把木材削成箭,用弓箭的利益,來威服天下,是取象于睽卦。上古時候,冬天則藏身洞里,夏天在野外居住,后世圣人,為了防止洪水猛獸的侵襲,就教人民建筑宮室,上有棟梁,下有檐宇,以抵御風雨,是取象于大壯卦。古時候的喪葬,用木材厚厚地堆在尸體上面,埋在荒野中,不設立墳墓,也不植樹,居喪沒有一定的期限。后世圣人,制定喪禮,換用棺木以殯葬,是取象于大過卦。遠古時無文字,結繩以記事,圣人便發明文書契據,百官也利于治理,人民也可以隨時稽察,這是取象于夬卦。
第三章
所以《易經》的內容,是描述天下萬物的形象。《易經》的卦象,就是用以模擬萬物形象的。彖此是解釋全卦的意義和結構,所以說,彖辭是代表一個卦的才德。每卦六個爻位的演變,都是仿效天下萬物錯綜復雜的變動而產生的。由于有了事物的變動得失,吉兇就發生了,而細小疵病的悔恨,憂慮困擾的災吝,就由此顯現出來了。

第四章
陽卦多陰爻,陰卦多陽爻,這是為什么呢?就以奇偶來說,陽卦以奇為主,例如震坎艮三 卦為陽卦,都是一陽二陰,所以說,陰爻多于陽爻。陰卦以偶數為主,如巽離兌三卦為陰卦,都是二陽一陰,所以說,陽爻多于陰爻。震、坎、艮雖多陰爻,一奇為主,即為陽卦。巽、離、兌雖多陽爻,一耦為主,即為陰卦。陰陽兩卦,它們的德性,有什么不同呢?陽卦一個國君,兩個臣民,這是合理的,是君子之道:陰卦兩個國君,一個臣民,這是不合理的,是小人之道。
第五章
《周易》說:“往來心意不定,朋友們順從你的想法。”孔子說:“天下的事物,有何足以困擾憂慮的呢?天下同歸于一個目標,所走的途徑有不同。同歸于一個好的理想,有百種不同的思慮。”太陽落山,月亮就升起了,月亮下山,太陽就升起了,日月往來交替,因而有光明的出現。寒冷的日子結束了,炎熱的日子就來了,炎熱的日子結束了,就到了寒冷的日子,寒暑往來的交替,遂有春夏秋冬四時遞相推移的順序。已往的事情,已經屈縮,將來的事情,即將伸展,屈縮伸張,互相交感而用,而利益的產生,也就在其中了。屈行蟲把身子屈縮起來,正是養精蓄銳,等待時機的來臨,以求伸展行進的準備。龍蛇之類,嚴冬酷寒的時候在土洞里冬眠,以保全它們的軀體。專精地研究精粹微妙的義理,到達神而化之的境界,則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可以學以致用了。利用易學所顯示的道理,而安洽其身,則可以隨遇而安,以崇高吾人的德業。如超過以上所顯示的事情,雖然是圣人,也不會知道的。至于專研宇宙無窮的奧妙,了解萬事萬物變化的原理,而默然和而化之,這是因為圣人道德極崇高了。《周易》說:“前進則受困于堅硬的巨石,后退則又依據于多刺的蒺藜上面,異常痛苦。即使回到家,也見不到自己的妻子,是多么不利。”孔子說:“不是自己所應經歷的困境,卻為了欲望而受困,必遭致聲名俱裂的惡果。不是自己所應后退的據點,卻后退以安身,必遭致身家危殆的惡果。名辱身危,已步入死亡之境地,妻子那里能見到呢?”《周易》說:“王公出獵,登在高墻上瞄射鷹隼,一箭命中,象征著無往不利。”孔子說:“隼是鷹鳥,弓矢是打獵的利器,能執弓而射中禽獸的是人。君子蘊藏著才能在身上,等待時機的來臨,而有所動,還有什么不利的呢?有所行動時,決無障礙,出外必有收獲。這就是平常已經蘊蓄才能,然后再有所行動,是以出而有獲,無事不成。”
孔子說:“小人不知道羞恥不知仁義,不使他畏懼不會遵守道德,不見到功利不能勸說他作好事,不用刑威就不能使他得到懲罰,小的懲罰使他受到大的戒懼,以致不犯大罪,這是小人的福氣。《周易》說:‘最初犯有輕微刑法的人,被加上腳鐐的刑具,將他的腳趾納入刑具里,把足趾都滅沒了,雖受刑,但過失尚小,能從此改過自新,也就無咎了。’善行不積累,就不足以成名于天下,罪惡不累積,也不足以自滅其身,小人做事,完全以利害關系為出發點,以為做出小小善事,不會得到什么好處,便索性不去做了,以為做些小的差錯,無傷大體,便不改過,因此日積月累,罪惡便盈滿天下,以致無法掩蓋和不可解救的地步。《周易》說:‘罪惡深重,刑具已負荷在頭部,兩耳都滅沒了,這是兇害達到了極點。’”孔子說:“凡是獲得危險的人,都是因為他先前安逸于他的職位上。滅亡的家國,是因為先前自以為國家可以長存的了。擾亂的國家,是因為先前自以為已經治好,而忽略荒殆,因此國家擾亂以致滅亡。所以君子必須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時候,不要忘記危險,幸存亡國的苦痛,治理的時候不忘禍亂的慘烈,以如此的謹慎之心,本身安定,國家可以常保。《周易》說:‘它將危亡吧,將危亡吧?天下國家的治安,就好像維系在叢生的苞桑一樣,是要常常警惕的呀。’”孔子說:“德性淺薄而身居尊位,才知狹小而圖謀大事,力量很小,卻擔當天下的重任,很少沒有災禍的。《周易》說:‘鼎足折斷,傾覆了公爵的美食,象征著傾覆家園,身遭刑辱,是非常兇險的。’這是說才力不足以勝任的危險啊!”孔子說:“能預先曉得幾微的事理,則將達到神妙的境界了吧?可說是神妙的人物了吧?君子對上決不諂媚阿諛,對下絕不傲慢,堅定立場,不致于受到危害的牽連,可說是位知道神機妙算的人了吧?幾是事情微妙的動機,能先見到吉利的征兆的人吧,君子能見機未然,所以能夠把握時機的來臨而興起,而有所行動,不必等待以后。《周易》說:‘被堅硬的石頭所阻隔,不必等到整天才離開,要想到當下脫離此境,這時貞固而吉利的。’像被硬石所阻隔,應當機立斷而離開,何待終日?君子曉得事理的微妙,也知道事理的彰顯,知道柔弱的以面,也曉得剛強的一面,能通達而應變自如,就是萬眾所景仰的人物了。”孔子贊賞他的學生顏回說:“顏家的這位子弟,要算位知幾通達的君子了吧!有了過失,沒有自己不知道的,一經反省發覺以后,立即改正,從此不再犯了。《周易》說:‘迷途了,走到未遠的地方,即時回頭猛省,便不至于有太大的悔吝,經此警覺,則有大吉。’天地陰陽二氣纏綿交密,互相會和,使萬物感應,精純完固。萬物之中,雌雄男女,形體交接,陰陽相感,遂得以生生不息。《周易》說:‘三人同行,各有主張,行動難以統一,勢必減損一人,一人獨行,反而容易得到志同道合的友伴。’是說天下事的道理都歸于一致的呀。”孔子說:“君子必先安定其身,然后才可以有所作為,心平氣和,然后說話,先以誠信待人,建立信譽,然后才可以對人有所要求,君子有了此三項基本修養,與人必能和睦相處,無所偏失。冒險的舉動,人們不會擁護你的。用言語去威懼人民,人民不會去響應的。誠信和恩惠尚未施于人民,竟要對人民有所征發和要求,則人民不會理會贊助的。若無人贊助理會,則隨時有人會傷害你的。《周易》說:‘沒有得人益處,有時也會遭人攻擊,心志不堅定的人,會有兇險。’”

第六章
孔子說“乾坤兩卦是周易開始的門戶吧?乾表示的是陽剛的事物,坤表示的是陰柔的事物,陰陽的德性,相與配合,陽剛陰柔,剛柔有一定的體制,以體察天地間一切的撰作營為,以通達造化神明自然的德性。《易經》的稱述萬事萬物的名義,雖繁雜,但不超越事理。我們考察它創作的事類,大概是衰亂的時代所創的意象吧。《易經》是彰明以往的事跡,以體察未來事態的演變,而使細微的理則顯著,以闡發宇宙的奧秘。我們一打開《易經》來看,就可以看到每個卦爻有適當的名稱,明辨天下事物的形態,不至于混淆不清,如乾馬、坤牛,正確地指陳吉兇變化的道理,推斷文辭是吉,則明確地指出是吉象,反之,兇,則指出兇象,毫無偏差,可說所完備無缺的了。《易經》文辭中所指物名,多似細小,但探取其中的旨意,卻很廣大,它的旨意非常深遠,卦爻辭很有文彩,它的語言隱晦而又合乎中理,它所論述事情既明顯而又深藏內涵,總是從兩個方面去濟助民眾行為,以明確失得的報應。”

第七章
《易經》的興起,大概所在中古時代吧?《易經》的作者,大概是因為有憂患吧。所以履卦所教人行禮,它所建立德業之初基,為其根本。謙卦教人卑己尊人,虛心忍受,所道德的把柄。復卦教人除去物欲,教人從善,是德性的根本。恒卦是教人始終如一,恒久不已,它是道德穩固之所由。損掛是教人懲忿窒欲的道理,為修德的工夫。益卦教人遷善改過,使德性日益寬大。困卦教人窮困不亂,守著正道,是道德的分辨。并卦教人德澤似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以達到道德的地步。巽卦是教人因勢利導,是道德的制宜。履與禮相通,能和順人情,處世和睦,是吾人立身行事所因應到的準則。謙虛待人,則更加得到他人的敬仰,功業自然更加尊貴而光明。復卦微小的一陽位于群陰暗味之下,但不為五陰所掩沒,能于迷途未遠旋即回復,而辨別萬事萬物的是非善惡,事物與環境過于復雜,必使人引起厭倦,惟有恒心,才能克服一切,不為外物的復雜而厭倦,方有成功之日。損卦懲忿窒欲和克己復禮的功夫是修身的起步,是很艱難的,所以說“先難”。以后日久習慣成自然,便容易了。益卦進德修業,長久的增裕自身的德行而無須設防,故弄玄虛,以蒙騙他人。在困境中,雖困窮然足以磨練身心,“困于心,衡于慮,然后作”,故能通。井雖是固定,但泉涌流通不息,日月遷徙而彌長新。巽順人理,因勢利導,隱而不露。履卦是教人以禮的實踐為基礎,而和順地去行事。謙卦是教人以禮自制,使性行巽順。復卦是教人反求諸己,回復自然本性。恒卦是教人始終不二,堅定德行。損卦是教人摒除私欲,以修德遠害。益卦是教人損上益下,增興福利。困可以減少怨尤,井可以辨其義,巽可以申命行權。

第八章
《周易》這部書不可疏遠,它所體現的道,經常變遷,變動不拘于一爻一卦,如乾卦初九是潛龍,九二是見龍。還有陰陽六爻,外三爻為上,內三爻為下,更互變動,周流于六個爻位之間,從上位降至下位,由下位升向上位,上下沒有經常不變的爻位,陽剛陰柔,互相變易,在另一卦爻時,解釋又不同,不可固執于一種典常,唯有觀其變化的所往,才能周明其道。《易經》至理,啟示我們出入進退,內外往來都要合于法度,或在外以安邊定國,匡齊天下,或在內以正心誠意修身養性,皆使我們知道戒懼謹慎,以免除災禍。同時,明瞭憂患的原因,雖無師保在旁,卻似父母在自己面前,不致有過越顛損。最初遵循辭義以揆度爻象和道理所在,就有經常的法則,可讓我們恪遵不二了。易學是一門經世致用的學問,不是毫無根據的空談,若不是圣人闡明了此道,易道也不會憑空行于世。

第九章
《易經》這部書,是追源事物的始終,究其根本的一本書,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包括萬事萬物的要素。一卦分為六爻,雖六爻剛柔相雜不一,但只要觀察爻位,處在適當的時位,和象征的事物,便可以決定吉兇了。初爻是很難了解它的涵義的,因初爻為根本,卦的形體,尚未形成。而上爻為卦末,全卦形體已經具備了,涵義自然畢露,容易領會了。圣人在擬測而系初爻的文辭時較為困難。等到初爻的文辭已定,則順此立二三四五及上爻的文辭,順爻位的次序,由下而上,全卦六爻的文辭就逐漸形成,到了上爻,不過是卦義的終結而已。至于陰陽雜陳,揆述陰陽的德性,辨別是非,不是初爻和上爻二者所能概括的,必須加上二、三、四、五中爻,互相審度觀察,它的涵義才能完備而無遺。啊!探存亡吉兇的大要,只要從六爻中推求,雖平居在家,也可得知道了。聰明賢達的人看看彖辭,則卦義多半可知了。六爻中的第二爻與第四爻,同屬于陰柔的性質,二與四互成一卦,可知道存亡吉兇的道理,它們的功用相同的,而位置不同,因此他們時位的善惡也有不同。二居下卦中遠應九五之尊,不為君王所疑,做事易奏效,故得到贊賞較多。四居上卦之下,接近五的君位,雖旦夕侍在君側,但言行必須謹慎,動輒得咎,惶恐不安,故常處在危機之中。柔順的人,自立不易,需親附于他人,所以不利于遠者,只要能夠求沒有咎害便可以了。用柔之道,要使柔順居中,不失中庸之道,方能有利。像六二以陰居陰位,處內卦之中,多能獲得吉利。六爻中的第三爻與第五爻,同屬陽剛的部位,三與五互成一卦,它們的功用是相同的,而位置是不同的。三爻多兇險,五爻多功績,這是地位的貴賤不同造成的。三五陽位若陰柔處之則危險,而以陽剛則能取勝嗎?

第十章
《易經》這部書,廣大而完備,有天道、人道、地道,無所不包。易學以三劃,象征天、人、地的三個位置,易理是相生相對,天有晝夜,地有水陸,人有男女,所以卦爻兩兩成列,合兩個三爻的卦而為一個六爻的卦,兼兩爻為一位,五為陽,上為陰,陰陽成象,故五與上為天位,三與四為人位,初與二為地位,為剛柔為形體。六爻而成一卦,皆是相當于三才之道而已。《易經》之道,變動不居,而周流于六位之間的奇耦兩畫,稱之為爻。爻有剛柔大小遠近貴賤的等次,好像物類的不齊,所以稱乾為陽,稱坤為陰物。陰陽兩物交相錯雜,似青黃兩色的相兼,所以稱為文。各卦各爻,陰陽參雜,時有當與不當,所以吉兇就產生了。

第十一章
易學的興盛,大概在商代的末期,周王德業興盛的時期吧?是周文王和商紂王時代的事情吧?所以他所系的文辭皆含有警戒畏懼之意,常常居安思危,戒慎恐懼,必能化險為夷,操心危慮患深地使他平安。反之,得意忘形,驕傲自恃,雖安定局勢,必遭致傾覆。因之安逸懈怠的,就使他傾覆,易學道理是如此廣大,所有事物都不能違背此原則,時時戒懼,始終不懈,其主旨在避開災禍,這就是易學的道理。

第十二章
乾象是天下最剛健的,是由于恒久而平易,所以可以照出天下危險的事情。坤象最為柔順,其表現柔順之處,在于恒久而簡靜,所以可以明察天下阻塞的原因。易學的道理,能使身心和悅,能專精地研制所有的思慮,能斷定天下吉兇悔吝的事理,能成就天下勤勉不息的事業。所以無論天地陰陽變化,人類言行舉止,吉利的事情,必有吉祥的征兆,觀察萬事萬物的現象,就知道各種事類的器宇或材具,尚未顯現的事機,也可以占卜而知吉兇。天地間的事物,都有它自己的法則和位置,圣人仿效之。演成《易經》,使萬物各遂其生,各得其所,以成就參贊造化的功能。圣人在做事之前,先謀于賢士,同時又卜筮于鬼神,以謀求吉兇的道理,能如是,雖眾人也必能參與這幽明的能事了。八卦是以爻象告訴于人的,爻辭和彖辭,是陰陽變化的道理,和事物消長的情態而言的。剛柔兩爻,互相錯雜周流于六位之間,他的時位也因而有當與不當,因此吉兇之征兆,便可以見到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剛柔兩爻的變動,是為使事物趨于有利的;吉兇的推遷,是隨著情理而定的;處世合情合理,則得吉,反之,違背人情常理,則陷入兇害。所以貪愛和憎惡兩種不同的情感,互相交攻,必有得失,于是有吉兇的產生。爻位之間,有遠有近,互相感應,不得其道,而任意遠近相取的話,就會有悔恨困吝的事情,跟著產生了。事有真假虛偽,若以實情相感應,則利益源源而來,若以虛偽相感應,則禍害應運而生,今以實情和虛偽相感應,格格不入,利害的沖突便產生了。易理的情況,是使兩相接近事物,能互相交感,以生利,若近而不相交感,不相協調,必有乖違的災害而產生兇險的事情,甚至有自外來的傷害,而蒙受了后悔和困吝。將要陰謀叛變的人,說話時神色定有慚愧的顏色;心中有疑惑的人,因心神不定,故說話毫無系統,多有分枝不清楚,像樹枝一樣的雜亂;吉人的言辭很少。浮躁的人講話很多。誣陷好人的言辭,浮游不定。喪失操守的人,是沒有什么言辭可以辯解的。
<< 易經·系辭上傳>>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易簡,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經·系辭上傳》第二章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易經·系辭上傳》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 也。無咎者,善補過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也各指其所之。
《易經·系辭上傳》第四章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易經·系辭上傳》第五章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易經·系辭上傳》第六章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 矣!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易經·系辭上傳》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標簽: 吉兇悔吝中間狀態 吉兇悔吝無咎吉兇悔吝生乎動什么意思

展(zhan)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