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视频官网

佛像開光儀式,簡單的開光儀軌

【佛教的咨詢】

去寺里詢問一下,讓他們幫你開光

【佛教開(kai)物的意(yi)思?】

佛家物品開光是什么意?
開光,又稱開光明、開眼、開明,就是新佛像、佛畫完成想置于佛殿、佛室時,所舉行替佛開眼的儀式。《禪林象器》上說:“凡新造佛祖神天像者,諸宗師家,立地數語,作筆點勢,直點開他金剛正眼,此為開眼佛事,又名開水明。”在佛教中,經過開光中的佛像具有宗教意義上的神圣性,受到佛教徒的頂禮膜拜
開光時,將佛像安好,先誦經及咒語,奉請佛菩薩安座,然后才請高僧為佛像開光說法,《黑谷燈語錄》中說:“開眼者,本是佛匠雕開眼,是事開眼;次僧家誦佛眼真言,誦大日真言,而成就佛一切功德,此謂開眼也。”其實開光就是為佛像舉行一種說法的儀式,其具體的儀式如下:主法者先拿新毛巾向佛像做一個擦佛像的動作,說一首偈語,贊頌佛菩薩的功德,此謂開眼也。其次再用鏡子向佛像正面對照,說幾句寺院、佛像完成的因緣;然后主法者拿起朱砂筆,再說一首偈語,然后將朱砂筆向佛眼的方向作一個“點”的動作,大喊一聲“開”,經過如上的一番儀式,開光才算完成了。<BR> 開光時,由于佛菩薩的功德不,所以主法者所說的法也有所不同,并且主法者常常會提到為佛像開“六通”,即眼通、耳通、鼻通、舌通、身通、意通,讓佛像具有六種神通,點眼眼通,真見無所不見;點耳耳通,妙聞遍及十方;點鼻鼻通,普嗅法界諸香;點舌舌通,演說妙法無窮;點身身通,分身塵塵剎剎;點意意通,能鑒三世群機。 <BR> 開光法會的儀規最早見于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北印度烏填曩國傳法大師施護在開封太平興國寺譯經院譯出的《佛說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規經》。該經指出,佛像塑畫雕造完成后,就要舉行安像慶贊活動。首先選擇吉日良辰和結界勝地,其次在此處設置伴蓋、幢幡、香花、水果、燈明等佛供,接著由身著莊嚴如法的阿諸梨起身入佛堂安像,并同弟子們一心觀想如來一切圓滿之相。然后合掌作禮,瞻仰圣容,以凈香花等供于佛前。再是入定心,離疑念,誦咒三遍,請一切佛安住于此,受此香花、燈、果、飲食等供養。復次,安置佛像坐西向東,并用黃布覆蓋。阿諸梨作觀想佛如一聚火,如來真身諸相圓滿,然后以奄阿牛三字安于佛之身上。把“奄”字安于頂上、“阿”字安于口上、“牛”字安于心上。若是金、石、銅等佛像,就要涂上香油,用草刷子刷干凈,然后用歌舞妓樂贊頌,僧人復頌香油真言。再用盛滿香水和五寶五藥花果的凈瓶,灌浴佛像,僧眾齊誦偈贊,并作歌舞妓樂。若是畫像,要用鏡子照之,再以前述五種凈火涂于鏡,沐浴鏡中影像。再依次吟誦著衣真言、安耳真言、安發髻真言、安指甲真言、安此須真言、獻涂香真言、安莊嚴真言等等,然后依灌頂儀規將佛像置入曼荼羅,誦本尊真言三遍。一切供養儀具足后,開眼師用筆作點姿勢,這是為佛像開眼之光明,再誦開眼光真言三遍。<BR> 這時,佛像即已開光。誦完開眼光真言后,令施主入曼荼羅,齊誦護摩真言、增壽真言、息災增益真言,使眾生普獲吉祥。這時,阿諸梨即教化施主結緣,施利增福,金銀財帛等隨布施。復次,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施以財物,令福德更具圓滿。曼荼羅之內所供財物,必須都歸阿諸梨,其他人不得享用。當這套儀規全部完成后,即可收壇。這是密宗的開光

【問:怎么做(zuo)才不會(hui)執理(li)(li)廢事,執事廢理(li)(li),做(zuo)到事理(li)(li)圓(yuan)融】

佛像的由來: 佛陀滅度后,人們將佛陀的遺物及舍利,起塔供奉作以追思。而后,們為了追思佛陀一生的言教,用一UU詞語替換象征佛陀所講之真諦如同運行的宇宙一樣生生不息,永放光芒。稍后們又將佛陀之形象塑之于殿堂以表敬仰,同時又可在修行時祈請佛陀的加持與指引。隨著佛法的傳播與宏揚,人們將佛陀及其修證有成就的們形象也不斷塑之于殿堂加以敬仰。之后,人們按人體的比例、生理的結構來塑造佛陀及菩薩們,將塑像賦以人性化;這樣的佛菩薩像供之于殿堂,人們感覺就象與活生生的佛陀與菩薩們生活在一起,似乎又回到了佛陀的身邊,時時可以聆聽佛陀與菩薩們的教誨,修證身心,開啟自性之智慧。之后,除了綜上造像裝臟之含義外,又演繹出了事理圓融的含義。 二、 佛像開光 1.開光的儀式: 佛像的開光,源于《佛說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規經》,經中指出,佛像塑畫雕造完成后,就要安像慶贊活動。在慶贊活動上,主要是說明我們為何供養這一尊佛菩薩像,其意義何在,使人們見到佛菩薩的形像,就生起敬仰、效法的心念,藉這尊佛菩薩的形像,我們自己自性的光明。這就是佛教開光的意義。 開光有一套相關的儀式,這個儀式是為表法,有深層的含義。用毛巾向佛像作拂塵的動作,是表示要拂去我們眾生心地上的垢塵;再用鏡子一照,表示垢除凈顯,見性,真到諸法的本來面目。用朱砂筆點向佛眼,意思是要我們眾生的內在智慧。因為眼睛代表著智慧,要點開佛眼。我們眾生由于無有智慧,對諸法妄起分別,就如眼睛有病,見到空花,所以需要除去眼病,顯現我們的般若智慧。 現代一般開光,已經趨向形式、迷信,把開光的意義完全喪失掉了。有的人忘記開光的內涵,而偏重追求儀式的隆重,這是執事廢理;有人則認為開光僅是一種儀式,沒有什么實在的價值,這是執理廢事。這兩種現象,都屬偏見,佛法提倡事理圓融、事理無礙,所以我們在開光儀式時,不要忘記其內涵,不僅要開佛像眼,更要開我們眾生的心眼,內在般若智慧。只有這樣,才能契合佛教的真意。 2.開光的真義: 開光一詞人所盡知,開光的儀式或有人知,但其真實的含義卻鮮為人知。 開光,簡明的說,就是修證達到與佛心相應者,祈請諸佛菩薩駕臨,對他們的應身像作以印證,注入特殊的內涵,即佛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五眼六通。用現在科學的詞語講,就是對應身塑像注入了全息信息,構成一個如有生命力的活生生的靈體,從而使被開光的載體具有特殊的靈力。更重要的是,通過修行證法的人開光,才能請到真正有修持的佛教,護持佛像,護持,加持供奉者或修行者開啟智慧、修證身心。 由此,開光的效果完全取決于開光的修證水平,而不在開光的形式或儀式。若開光是真正了悟佛法真諦的大成就者,普通的佛、菩薩像及吊墜,一經開光就如一位位活生生的諸佛、菩薩與供奉者或佩戴者身心相隨。在娑婆世界的眾生看來,開光佛像是一個物體,一個形象。而在法界眾生的眼中,開光佛像卻是一位活生生的佛、菩薩,故能起到防止邪祟作怪,消災祛病,趨吉避兇之奇效,其價值實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除佛像外,一切物品均可開光加持。普通物品一經開光,就帶有佛菩薩的全息信息,同樣可起到助緣加持,防止邪祟作怪,消災祛病,趨吉避兇之奇效。

【佛像裝心是(shi)怎么(me)回事,有什么(me)規則?】

佛像裝心也就是開光
現代一般開光,已經趨向形式、迷信,把開光的意義完全喪失掉了。開光的真實意義,現在知道的人很少。實際上,開光這樁事情非常重要,它真正的意義,就是說明我們供養這一尊佛菩薩形像意義之所在。佛家的開光儀式,實際上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啟用儀式。當有新的建筑物、新的設施啟用時,一定要接待社會大眾,舉行啟用儀式。最重要的是要告訴大眾,為何要有此設施,這對社會大眾有何好處。佛家供奉佛像,或是新建筑落成,也舉行儀式,就稱作"開光"。 譬如我們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這個像造好了之后,我們要啟用,供養啟用。在啟用的時候,我們要向大眾說明,我們為什么供養觀世音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意義是在那里?藉這尊像,開發我們自己自性的光明,所以不是人替佛菩薩開光,是佛菩薩形像為我們開光,這意思在此地。
道場有許多信徒參與開光儀式,那是唱戲表演給大眾看。但是表演的每個細節,都要將意義說明白,大家恍然大悟,覺不至于迷信。在開光儀式中,拿一只筆去點眼睛,筆代表智慧、文學;拿毛巾擦臉,表把灰塵擦掉,將心地里的污垢洗凈。拿鏡子是照自己,也可以照別人,自他不二,生佛一如,都是取很深的意思。那種形式,有些場合可以用,有些場合不必用,只要將供奉的意義說清楚就行了。
"開光"二字的意思就是讓佛菩薩形像, 及這些建筑,開發我們自性的光明。絕對不是說,找一個出家人替佛菩薩像開光就靈了,出家人還是凡夫,若凡夫替佛菩薩像開光,那佛菩薩也變成凡夫了。果真開光就靈,不開光就不靈,那何必拜佛菩薩,不如拜這個法師,法師比佛菩薩還靈,這不是顛倒嗎?這是世間人錯誤的觀念。若說佛像開光之后就靈驗,沒有開光就不靈驗,這是迷信的說法,也是對于實際事理完全不明了的說法。所以,開光儀式就是啟用典禮儀式,是要告訴大眾,塑造佛像、蓋建筑,代表的意義,我們應以何種心態來供奉,要將這些事理說明清楚。這種種設施是佛陀教育的手段,不是目的。佛陀教育的高明,就是將教學與藝術結合成一體。這是至今有很多人想到,但是還無法做到的,而佛法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徹底實施了,這是最完美的教學。
開光是宣說這個佛菩薩代表的意義。譬如說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代表的是慈悲,把菩薩大慈大悲救度一切眾生這個本愿宣說出來。我們供養佛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就要效法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這一種悲愿。所以見到觀音菩薩的形像,聽到觀音菩薩的名號,就把我們大慈悲心引發出來。我們對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以大慈大悲,真正去愛護、關懷、幫助,這是這一尊名號,這一尊形像開發我們自性慈悲的光明,這叫做開光。所以是藉佛菩薩名號,開發我們自性的光明;藉佛菩薩的形像,啟發我們自性的光明,是這個意思。決定不能搞錯,錯了,那你就是迷信。迷,決定不能解決問題,唯有智才能解決問題。這個是學佛不能不知道的。
至于什么樣的人,才有資格來給佛像開光,對于佛菩薩的經論、歷史淵源,他所表達的意義,都能夠通達明了,為大家解說清楚、解說明白,這就對了。絕對不在那些形式。每一種形式都有很深的教育意義,都要把它講解清楚、講解明白,才不致于趨向迷信,把佛菩薩當作鬼神來崇敬、來崇拜,祈求天地鬼神、諸佛菩薩來賜福,這是錯誤的觀念,這是不正常的想法。
開光,又稱開光明、開眼、開明、開眼供養,就是新佛像、佛畫完成要置于佛殿、佛室時,舉行替佛開眼的儀式。《禪林象器箋·垂說門》中說:“凡新造佛祖神大像者,請宗師家,立地數語,作筆點勢,直點開他金剛正眼,此為開眼佛事,又名開光明。”在佛教中,只有經過開光后,佛像便不是原來的木雕石塑,而是具有宗教意義上的神圣性,受到佛教徒的頂禮膜拜。
開光時,先將佛像安好,誦經及咒語,奉請菩薩安座,然后請高僧為佛像開光說法。《黑谷燈語錄》中說:“開眼者,本是佛匠雕開眼,是事開眼;次僧家誦佛眼真言,誦大日真言,則成就佛一切功德,此謂開眼也。”所以它是為佛像舉行一種說法儀式。開光時,由于佛菩薩的功德不同,主法者所說的法也有所不同,并且主法者常常會提到為佛像開“六通”,即眼通、耳通、鼻通、舌通、身通、意通,這是讓佛像具有六種神通:即點眼眼通,真見無所不見;點耳耳通,妙聞遍及十方;點鼻鼻通,普嗅法界諸香;點舌舌通,演說妙法無窮;點身身通,分身塵塵剎剎;點意意通,能鑒三世群機。開光儀式一般是主法者先拿起新毛巾在佛像前做一個擦佛像的動作,說一首偈語,贊頌佛菩薩的功德;其次再用鏡子向佛像正面對照,說幾句寺院、佛像完成的因緣;然后主法者拿起朱砂筆,再說一首偈語,將朱砂筆向佛眼的方向作一個“點”的動作,大喊一聲“開”,整個儀式就完成了。
規模大的寺廟新佛像安置較為隆重,一般要舉行開光法會,這也是我們常見的一種法事活動。在繁多的宗教儀式中,地域不同,各自的法定儀軌也不盡相同,但從總體上說,絕不能違背經典的規定。
開光法會的儀規最早見于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北印度烏填曩國傳法大師施護在開封太平興國寺譯經院譯出的《佛說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軌經》。該經指出,佛像塑畫雕造完成后,就要舉行安像慶贊活動。首先選擇吉日良辰和結界勝地,其次在此處設置傘蓋、幢幡、香花、水果、燈明等佛供,接著由身著莊嚴如法的阿阇黎入佛堂安像,并同弟子們一心觀想如來一切圓滿之相。然后合掌作禮,瞻仰圣容,以凈香花等佛供獻于佛前。入定心、離疑念,誦咒三遍,請一切佛安住于此,受此香花、燈、果、飲食等供養。復次,安置佛像坐西面東,并用黃布覆蓋。阿阇黎作觀想佛如一聚火,如來真身諸相圓滿,然后以“唵阿吽”三字安于佛之身上。“唵”字安于頂上、“阿”字安于口上、“吽”字安于心上。若是金、石、銅等佛像,就要涂上香油,用草,刷子刷干凈,然后用歌舞伎樂贊頌,僧人復誦香贊真言。再用盛滿香水和五寶五藥花果的凈瓶灌浴佛像,再令僧眾齊誦偈贊,并作歌舞伎樂。若是畫像,要用鏡子照之,再以前述五種凈水涂于鏡上,沐浴鏡中影像。再依次吟誦著衣真言、安耳真言、安發髻真言、安指甲真言、安髭須真言、獻涂香真言、安莊嚴真言等等,然后依灌頂儀軌將佛像置入曼荼羅,誦本尊真言三遍。一切供養儀式具足之后,開眼師用筆作點眼姿勢,這是為佛像開眼之光明,再誦開眼光真言二遍。這時,佛像即已開光。誦完開眼光真言后,令施主弟子入曼荼羅,齊誦護摩真言、增壽真言、息災增益真言,使眾生普獲吉祥。這時,阿阇黎即教化施主結緣,施利增福,金銀財帛等隨心布施。復次,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施以財物,令福德更具圓滿。曼荼羅之內所供財物,必須都歸阿阇黎,其它人不得享用。當這套儀軌全部進行完后,即可收壇。這是密宗的作法,與漢地佛教有所不同。
佛教中任何儀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意義,開光也不例外。佛教認為,我們眾生從無始以來,就受到無明塵垢的污染,而不能徹見諸法的真理,所以需要開發我們內具的智慧。唐代神秀禪師說過:“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所以,在開光儀式中,行使主法的人拿起毛巾向佛像作拂塵的動作,這是表示要拂去眾生心地上的垢塵;用鏡子一照,表示垢除凈顯,明心見性,真正見到諸法的本來面目;用朱砂筆點向佛眼,是因為眼睛代表了智慧,所以點開佛眼,開發眾生的內在智慧。如果眾生沒有智慧,對諸法妄起分別,就如眼睛有病,見到空花,還執為實有,所以需要除去眼病,發掘原有的般若智慧。
也有人研究論證開光這種儀式來自道教和民俗,佛教在流傳過程中受到原有中國文化的影響,將其援入,這也是佛教中國化的突出表現之一吧。

【翡翠貔貅吊墜】

價錢要看吊墜(zhui)本身的好(hao)壞(huai)去定的,沒有一(yi)個標準的定價

【怎么請佛像】

建議步驟和(he)內容如下(xia),詳細內容如後說明(ming)。

  • 一心至(zhi)誠,構思可供放置(zhi)佛(fo)像(xiang)的(de)位置(zhi)。

  • 尋找有緣(yuan)的佛菩薩像(xiang),如非畫像(xiang),盡(jin)可(ke)能是實(shi)心的。

  • 如果(guo)方便,備妥長期供奉(feng)的佛(fo)桌。請(qing)佛(fo)菩薩(sa)安座當天,以虔誠心誦(song)持經典(dian),回向十方法界,并(bing)以凈水、香(xiang)、花、燈、水果(guo)等(deng)供養。爾後日日維持整潔,維系道心。

請佛念佛,發心,維持清凈心,最為要緊。

是(shi)心(xin)是(shi)佛,是(shi)心(xin)作(zuo)佛。

但因為個人情況不(bu)同,以下分為住處條件、佛(fo)桌(zhuo)位置(zhi)、請(qing)佛(fo)安座、供養等幾點說明。

一、住處條件

  1. 若住在宿舍,或(huo)與他人(ren)共處一(yi)室: 1) 信仰(yang)不同(tong)(tong)時,為避免引(yin)起他人(ren)反(fan)感,可(ke)以佛(fo)經代替佛(fo)像(xiang)。於課誦前後,問訊頂禮,表達虔(qian)誠心與恭敬心即可(ke)。 2) 家中(zhong)僅自己一(yi)人(ren)學佛(fo)時,同(tong)(tong)上。

  2. 宿舍(she)或(huo)家中,信仰相同,且尚有空(kong)間的馀裕(yu),則設(she)置佛桌或(huo)佛堂(tang)為(wei)佳。

二、佛桌位置

  1. 是(shi)產生家(jia)庭安定(ding)感的中心。以一進門,或每個(ge)房間均(jun)可看到的地方為(wei)主。

  2. 應當面(mian)對門窗,陽光充足(zu)。不要面(mian)對或背對廁所(suo)、爐灶、或自(zi)己的臥室。

  3. 若條(tiao)件(jian)寬裕,則選擇一(yi)間(jian)靜(jing)室。用於禮誦、禪(chan)修,避免(mian)會(hui)客、宴飲、嬉鬧。

三、請佛安座

  1. 佛是(shi)光明,是(shi)佛打開眾(zhong)生智慧的無明。因此,請佛菩(pu)薩到(dao)家中(zhong),是(shi)請諸佛菩(pu)薩護(hu)法(fa)龍天(tian)來此安座。

  2. 佛像如非畫像,無論是木刻(ke)或銅塑,以實心為佳。

  3. 請佛(fo)菩薩當日,隨力供養,備辦(ban)凈(jing)水(shui)、香、花、燈(deng)、水(shui)果等,亦可奉請有緣僧(seng)侶、同修,共同前來誦經(如心(xin)經、大悲咒、金剛經…等)。若(ruo)無馀(yu)力,心(xin)香一束,誦持(chi)經典,亦同。爾後(hou)回向法(fa)界,發心(xin)利益(yi)十(shi)方有情。

  4. 寺廟與(yu)住處不同的說明:以往寺院由於制(zhi)作經費、搬運組裝(zhuang)…等各(ge)類條件,傳統佛像常為空心。爾後(hou)僧(seng)侶在公開的場合,舉(ju)行裝(zhuang)藏(佛像內裝(zhuang)入珍(zhen)寶)的儀式,稱為開光。儀式目的是昭告大眾,共起(qi)修行心和恭敬心。


由於個人住(zhu)處(chu)并非道場(chang),請佛菩薩的像(xiang)來(lai),是(shi)時時刻刻提醒(xing)修行(xing)人學習這些導(dao)師,如(ru)何修行(xing),如(ru)何發(fa)愿、起心(xin)動念、行(xing)住(zhu)坐臥的方式。一般所(suo)說"開光儀(yi)式",非屬必要(yao)。

具備信心(xin)、恭(gong)敬心(xin)、至誠心(xin),是發心(xin)請佛,指導修(xiu)行的開始。

四、供養

  1. 以誦經為佳,其他物資,隨力備辦。

  2. 現代(dai)住處佛前供(gong)養,可以電燈替代(dai)油燈。每(mei)日換供(gong)凈水(shui),燃香(xiang)以清(qing)香(xiang)為原則(自然檀香(xiang)或(huo)沉香(xiang)為佳)。可供(gong)水(shui)果、香(xiang)花、茶(cha)葉…等。

  3. 心中時時以(yi)佛菩(pu)薩(sa)為(wei)導師(shi),至心修(xiu)行,是(shi)真供(gong)養。

祝愿 ?菩提道上,福慧雙修。

標簽: 佛像開光儀式 開光儀式流程簡單的開光儀軌

展(zhan)開全(quan)文(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