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视频官网

給佛像開光念什么咒,開光念什么咒最好

【佛教群:請問字母咒的(de)的(de)作用(yong)】

您好
字母咒的功德非常大。念誦一遍字母咒等于念誦一遍大藏經。早上念誦三遍字母咒,觀想字母咒的咒輪在舌頭上轉;觀想不出來的話,只念三遍字母咒也行。這個咒確實是有這么大的功德,你自己也要有如是的信心。早上念誦三遍后,意愿已經加持了,那么當天你所有的語言和聲音都變成咒輪、咒語了,無論發出什么聲音都是咒輪,都有功德。還有,念完經文、儀軌、咒語后,再念三遍字母咒,就能補充所念不完整之處,使其圓滿。開光時念字母咒,可代表所有佛法,真正融入佛的加持力。

【2請問大師進(jin)宅拜老爺給別人(ren)請尊觀(guan)音菩薩在(zai)家開(kai)關妤不好】

可以 開光儀軌正規就行
佛像里放------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財神像里放-------高上玉皇心印經 自己抄寫心經就行 放在像里 封底
佛教開光儀軌(簡易匯編)
先上香
唱誦: 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磬、木魚)
稱圣號: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請圣:弟子眾等,一心奉請。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行普賢菩薩。南無大愿地藏王菩薩。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菩薩摩訶薩。南無護法諸天菩薩。南無伽藍圣眾菩薩。南無歷代祖師菩薩。唯愿慈悲,哀憫有情,居慈蓮座,降臨道場。
心經 、大悲@咒@ (各一遍) (木魚勻速)
開光@咒@(七遍) 唵 阿暮伽 缽頭摩遜娜隸 馱羅馱羅秜 漫拏隸吽
回向:
開光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波若波羅密
行禮
用香畫吽字于佛像(心中默念六字大明@咒@)
不會敲的 可以省略 念誦就行
*******************************************************************
開光是把神佛的法身請來進入這個像里受眾生供養,才是真正的開光不然都是空殼,很多人也學出家人,開光結果都是請不來,層次不夠,空殼一個,除佛像以外,其他物品都是加持,不叫開光。

【新請(qing)回來(lai)的佛(fo)像(xiang)應該(gai)誦(song)什(shen)么經?】

建議誦持《地藏經》,地藏菩薩與無形的眾生有大因緣,誦持《地藏經》能讓這些眾生無比歡喜,護持你修行。地藏經比較長,誦一遍大約要一個半小時。注意誦經時不能和別人說話或打手式,渴了可以喝水,誦經不要著急,咬字要清楚,因為有許多無形眾生在聽你讀。誦完在佛前

【家中供奉釋迦(jia)牟尼佛 我(wo)念(nian)什(shen)么(me)咒或(huo)者持(chi)什(shen)么(me)咒好?】

念大悲咒最好!
大悲咒能滿足我們人世間一切善愿,消除業障,消除災禍,消除貧窮,治療一切病痛,若臨命終時十方諸佛都來援手,隨自己意愿往生他方佛國。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南無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神妙章句!

【文殊菩薩的寓(yu)意(yi)和象(xiang)征】

文殊菩薩代表的是大智慧,能開發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幫助小孩學業有成、官人福祿雙增、商人增財增福。
文殊菩薩是佛陀怙恃之一。文殊菩薩又稱法王子,為智慧之象征,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表示智能之利),能斬群魔,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征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一獅子(表示智能威猛)。
擴展資料
文殊菩薩的智與善
文殊菩薩之所以能為諸佛母、菩薩師;能說諸佛功德,策進行者;能權巧方便,現身說法,全憑久已證得無上智慧。所以,人們無論欲想成佛作祖,成圣成賢,建立功勛,造福社會,或做個平平凡凡,堂堂正正的人,都應該放棄妄想,追求智慧。
至于古代高僧,能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成為佛門龍象;以及古今圣賢,能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亦皆憑借智慧的輔導。
很多人以為,智慧就是聰明,其實不然,因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必然明白事理,知因識果,辨別是非,分析邪正,甚而認識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必能突破愚癡暗蔽,擺脫名利枷鎖,走向人生正軌,止惡向善,利己利人。
至于聰明的人,雖然頭腦靈活,思想敏捷,但缺乏智慧明辨,處世做事,僅憑主觀錯覺的判斷,以及妄想分別的沖動,再加上內在貪嗔癡煩惱擾亂視線,往往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每為滿足個利的占有,不惜犧牲他人的福利。結果,制造人間罪惡,啟發社會爭端,導致世界混亂。

【文(wen)殊菩薩什么時候(hou)成佛(fo)?】

【文殊菩薩圣誕】文殊菩薩圣誕在農歷四月初四。
文殊師利梵名Manjusri,漢譯有文殊師利、曼殊師利、妙德、妙吉祥等名。由于他在所有菩薩中,是輔佐釋尊弘法的上首,因此也被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據《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載:文殊菩薩為印度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之子,生時屋宅化如蓮花,由其母之右脅出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語,后詣諸仙人所求之出家法,因酬對者無,故至佛所出家學道,為左脅侍。在所有大菩薩中,他不只是四大菩薩中「大智」的象征;事實上,他在過去世曾為七佛之師以外,對釋尊也有教悔之誼。《放缽經》載:..「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眾生者,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其無與倫匹的智慧,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稱他為「三世佛母」-三世諸佛成道之母,因而有「三世覺母妙吉祥」的尊號。
文殊是一切如來之智慧,又名智慧佛,與普賢菩薩成對為釋迦牟尼佛之左右肋待,和佛陀,普賢菩薩合稱華嚴三圣。文殊師利譯為「妙吉祥」藏名姜巴樣。文殊手中的所持物,右為智慧焰劍,左為蓮華上之般若經典。象徽文殊知慧出如利劍,可摧毀愚癡,般若智慧浩瀚如經卷。修習文殊法,能開發俱生智,堅固記憶,令得聰明,了知諸法真實義,消除語業,破愚癡,得諸佛菩薩之般若智慧。
文殊菩薩是佛陀的大弟子,智慧,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象征佛陀智慧的菩薩,稱「大智」。在中國,他和觀音「大悲」、地藏「大愿」、普賢「大行」并稱四大菩薩。山西五臺山是文殊師利的道場。其外形為頂結五髻(代表大日如來的五智)、手持寶劍(表示智慧之利)、坐騎為一獅子(表示智慧的威猛)形。
文殊菩薩是一切如來之智慧,修習文殊般若法門,可增長福德、智慧,令得聰慧,可了知諸法真實意。文殊菩薩十種無上大愿,愿你我他依怙修習。
【文殊菩薩圣誕圣誕祝儀】(香贊)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弟子虔誠,熱在金爐上,頃刻紛紜,即遍滿十方,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 南無香云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稱圣號)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三稱)
(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無佛馱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南無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具大悲心者。怛侄他。唵。斫羯羅伐底。震多末尼。摩訶。缽蹬謎。嚕嚕嚕嚕。底瑟咤。?[音爍]羅阿羯利。沙也吽。發沙訶〔此根本?〕。唵。缽蹋摩。震多末尼。??吽〔此大心?〕。唵。跋喇陀。缽亶謎吽〔此隨心?〕 (十四遍)
(心經一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帝揭帝 般羅揭帝 般羅僧揭帝菩提薩婆訶
(贊偈)文殊大士,妙應無方,座前獅子獸中王,妙意降吉祥,花雨天香,寶智透心光。南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三稱)
具大慈心妙吉祥,三世覺母智難量。
左持利劍煩惱斷,右執青蓮德相彰。
孔雀神獅共乘驅,毒龍猛獸伏清涼。
童形五髻知權現,本是如來歡喜藏。
南無五臺金色世界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繞念)南無妙吉祥菩薩………………………(繞佛約數百聲然后各歸原位)
(拜愿)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拜)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十二拜)
南無普賢菩薩(三拜)
南無彌勒菩薩(三拜)
南無十方菩薩摩訶薩(三拜)
(三皈依)自皈依佛, 當愿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 當愿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 當愿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合南圣眾。
文殊師利,略稱文殊。新譯「曼殊室利」。漢譯為妙德,義為萬德圓明,皆徹性原。又譯妙吉祥,因他出生時,家里出現十大吉祥瑞兆:
1.天降甘露。2.地涌七珍。3.倉變金粟。4.庭生蓮花。5.光明滿堂。6.雞生鳳子。7.馬產祥麟。8.牛生自犢。9.豬誕龍豚。10.六牙象現。
公元前六世紀(與釋迦同年代),生于舍衛國,多羅聚落、婆羅門族姓中。父名梵德,從母右肋而生,身紫金色,墜地能言,如童天子,有七寶蓋,隨覆其上,文殊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相同。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彌勒菩薩對善財說:文殊大愿,非余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有。其行廣大,其愿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常為無量諸佛之母,常為無量諸佛之師,教化成就一切眾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在大乘佛教里,文殊是諸菩薩上首,常與普賢侍佛左右,所有的佛弟子,都把文殊當成智慧的化身,如說般若為諸佛之母,文殊為七佛之師。常見的文殊相,頂有五髻,表示五智無上無得之相。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左手執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一部,表示般若一塵不染,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觸之即燒。右手執寶劍,表示大智,能斷一切無明煩惱,喻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或坐蓮花臺,表示清凈,或乘獅子或孔雀,表示威猛。
大乘經里稱文殊為「法王子」、「導師」。這一尊稱在佛弟子中是少見的,漢地流傳的一些重要的大乘經基本上都是文殊發起的,在「華嚴經」里,文殊是青年的導師,他教育青年不要像舍利弗等比丘那樣,整天坐在大樹下面;要學習佛陀那樣至高無上,修集善根,學六波羅蜜,在學習上要永不滿足。善財童子在大塔寺聽了文殊說法,發菩提心,立志學習大乘佛法的普賢行。文殊指導他求見善知識,進行參學,是入普賢行的不二門,這就是著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圓覺經」里,文殊是發起人,他的第一個發問,如來本起因地法行為全經的開端。「維摩詰經」里維摩詰生病,佛陀派舍利弗等十六個弟子去探病,個個都不敢承擔,都說自己曾被維摩詰呵斥過,派彌勒等大菩薩,他們也是不能堪任,都說自己挨過維摩詰的批評,最后只有文殊菩薩堪擔大任;于是有以文殊為首,八千菩薩、五百聲聞隨行的龐大代表團,承佛旨意到毗耶離城維摩詰宅舍探病而兩大菩薩論法的盛會出現。「楞嚴經」以阿難遭到摩登伽女大幻術,將毀戒體,佛派文殊前往救護,并將阿難帶回佛所,佛對阿難進行教育,是為本經發起的原因。以上都是文殊以智慧輔助釋尊度眾事跡之一二。
大乘佛經的人物有兩個特點:一、在時間上通三世,對一個人的研究,要從三世的角度上來考慮。在空間上遍十方,要將他方世界與娑婆世界結合起來探討。對文殊的研究,亦不能離開這一原則。關于文殊菩薩的傳說約有以下幾種:
1.過去古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只劫,于此南方,有國名平,地平如掌,有佛名龍種上尊王佛,于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槃,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法王子。「處胎經」中菩薩意謂:「昔為能仁師,今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為菩薩。」文殊自稱在過去世他曾是釋迦的老師,因為一個世界里,只能有一個法王,所以這位老師就權居他的弟子下。
2.現在已成佛說(央掘摩羅經)
北方常喜國,現今有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即是文殊。
3.未來當成佛(大寶積經)
文殊菩薩自往昔那由他阿僧只劫以來,發十八種大愿,嚴凈佛國,當來成佛,稱為普現如來,其佛土在南方,號清凈無垢寶實世界。華嚴宗稱東方清涼山為其住所,而已我國山西五臺山清涼寺為其道場。
4.游方大士說(華嚴經)
東方世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菩薩名金色,其佛名不動智,文殊大士,將十萬菩薩從彼而來。
5.化現諸形說(文殊般泥洹經)
文殊住三昧力,能于十方世界,化現諸形,教化眾生,偈云:文殊大菩薩,不舍大悲法,變身為異道,或冠或露體,或處小幾坐,游戲于聚落。或作貧窮人,衰容為老病,及玩饑寒苦,處方而求乞,令人發一施,與滿一切愿,令發信心已,為說波羅蜜。
6.居住清涼山說(寶藏陀羅尼經)
佛告金剛密跡王言,「我滅度后,于南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文震旦,其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于中說法。」此五頂山,即我國山西五臺縣的五臺山。當漢明帝時,佛法初來,摩騰竺法蘭以天眼通看文殊菩薩住于此山,奏帝建于靈鷲峰,自此以后,五臺山即為文殊道場。東晉以后,崇信文殊之風漸盛,已傳播遍及西藏、蒙古、關外等地。
當我們邁向佛道之時,如何擎起心中般若燈,照破自己貪、嗔、疑?如何以智慧燈導引慈悲,航向彼岸?這都有賴于學習文殊菩薩的智慧,并以文殊菩薩為我們的榜樣及善知識。
附注:參考資料:a.明[日+易]法師著佛學概論。b.永杰法師寫文殊菩薩。
文殊師利法王子
一切菩薩之大名,或從其所修之法門而立名,或從行德而立名,或從本愿而立名。名雖是一,義卻無量。
文殊師利譯曰妙德,意謂萬德圓明,皆徹法源。思益經云:「雖說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起法相就是著有,起非法相就是著空。不著有亦不著空即見佛性。見佛性之德乃德中之最妙。「妙」即不可思議,一切功德無過此者,故名妙德。
文殊師利又譯曰妙吉祥,因出生時,家內出現十種吉祥瑞相,故又名妙吉祥。
佛為法中之王,于法自在。(王者,自在之義。)法王子者,能持法王印、行法王令;能號令人天、如法化世;能紹隆佛種、繼承佛位者,才可稱為法王之子。文殊于菩薩眾中智慧第一,助佛弘化,能承紹佛之家業,且曾為七佛之師,故稱為法王子。
常見的文殊菩薩相,頂有五髻,表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左手執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一部,表般若一塵不染。右手執寶劍,表大智慧斷一切無明煩惱。此菩薩或坐蓮花臺表清凈;或乘獅子或乘孔雀表威猛。
文殊菩薩過去已成佛,名龍種上尊王佛;現在北方歡喜世界成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文殊曾發愿言:「愿我行菩薩道無有齊限。」是故雖已成佛,但仍以菩薩僧之身,與普賢菩薩一起輔助釋迦佛度化眾生。
文殊菩薩如何助佛弘化呢?
各位都知道維摩居士是金粟如來倒駕慈航的化身。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扶持。釋迦世尊成佛后,金粟如來也來娑婆現作維摩居士助佛弘化。
有一次,他示現有病,釋迦世尊即派遣弟子前往問候。舍利弗、迦葉等五百聲聞弟子無一愿作代表,因為維摩居士的辯才實在太了得,把他們這些小乘人說得無地自容。世尊派彌勒菩薩往問疾,彌勒也不敢領命。最后世尊派文殊菩薩前往。文殊承佛圣旨,詣彼問疾。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作是念:「今二大士共談,必說妙法。」他們皆欲隨從前往。于是文殊菩薩率領大眾,浩浩蕩蕩的來到維摩居士舍。
文殊由問疾而談至不二法門,維摩居士請大眾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各人均以二而解說不二。最后問到文殊菩薩,文殊答言:「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文殊接著問維摩居士言:「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居士默然無言。文殊菩薩實時贊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金粟如來之智,惟文殊菩薩能知能解。他們一唱一和的便說了這一部贊嘆大乘、呵斥小乘的維摩詰所說經。若無文殊之大智相配合,金粟如來之智不能顯,這部維摩經也說不成。
又楞嚴經中,文殊是擇法眼,為阿難及末法眾生選擇修行的圓通法門。法華經中,文殊不但為彌勒菩薩釋疑,且是發起一經之首。華嚴經里,文殊更是善財童子等六千青少年比丘的導師。
有一次,文殊對大眾宣講大乘空義,說:「不用見佛,不用求法。」
「不用見佛」者,能見的是肉眼,所見的是三十二相的應身佛。應身佛不是佛的真身,佛的真身是法身;真見佛者是見法身佛。然見法身之時不是以肉眼見,是以慧眼見法身如來;慧眼見一切相空即見法身如來。故文殊說:「不用見(應身)佛。」
「不用求法」者,法即實相法。有能求法的是第六識的妄心,以虛妄的心怎可求到真實之法?彼此相違故。惟有以真實心才與真實法相應。如何是真心?把虛妄的心空掉,當下就是真心。真心無相,實相法亦無相;無相與無相合一,如水合水,無有彼此。心就是法,法就是心,心法一如。既無能求法之心,亦無所求之法,故文殊云:「不用求法。」
時有二百比丘聽此說后,以為文殊錯亂說法,舍佛而去。文殊于中途化作大火,比丘欲以神足飛空而過,赫然上見鐵網,生大恐怖。回望祇園途徑,遍布青蓮。比丘還歸佛所,述其所見。佛言:「內火未盡,欲度外火,無有是處。汝諸比丘墜在見網,欲度鐵網,亦無是處。」二百比丘在走投無路之下,心中的火氣冷靜下來,接受佛的教導,證得阿羅漢果。若無文殊菩薩的善巧神通,他們不會回頭。
又一次,文殊與舍利弗到一佛土,見大火彌漫,若人行其中,即于頃間化為灰燼。舍利弗見之,惶恐萬分。文殊以神力令無數蓮花遍布火上,他們踏蓮而行,如履坦途。舍利弗此時在文殊菩薩面前感覺聲聞之智遠不及菩薩之智。
文殊菩薩以大智助佛教化四眾,活潑生動而不取巧,瀟灑而不狂傲,點到即止,與世尊配合得天衣無縫。其言行可見于各大乘經中。
文殊于世尊滅度之后,與阿難尊者及彌勒菩薩在鐵圍山結集大乘經典,流傳后世。
佛于寶藏陀羅尼經中說:「我滅度后,在南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震旦,其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于中說法。」五頂山即山西五臺山。又華嚴經說:「東北方有清涼山,現有文殊菩薩與其眷屬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清涼山亦即五臺山。漢明帝時,佛法初來,摩騰與竺法蘭二尊者以天眼見文殊菩薩住于此山。若有人以至誠恭敬心朝禮五臺(不是喧嘩吵鬧的豪華旅行團),文殊菩薩親迎八百里,離去時又親送八百里。可有證據?有:
虛云老和尚四十三歲時,由普陀山開始三步一拜,一直拜至五臺為止。途中遇大雪缺糧,饑寒交迫,昏倒于草棚數日。文殊化成一丐姓文名吉,烤火煮黃米粥令食,得暖氣復蘇。草棚離五臺何止八百里,實二千余里。
數月后,老和尚又病倒于黃沙嶺山頂一無遮蔽之破廟,日夜瀉數十次,起動無力,但是四周無過路行人。老和尚惟有萬緣放下,瞑目待斃。忽然深夜蒙眬中又見文吉。文吉為其喂藥,換洗污穢衣服,煮黃米粥。及后文吉伴送行程,一路上為老和尚背負行李,張羅飲食,使老和尚心不二念的拜至太谷縣難相寺,因事緣與文吉暫別。
文吉曾言:「五臺山人皆識我。」老和尚拜至五臺后遍問文吉其人,無有知者。后與一老僧說及情由,老僧合掌曰:「文殊菩薩化身也。」
文殊般涅槃經說:「文殊大菩薩,不舍大悲法。或處小兒叢,游戲于聚落。或作貧窮人,衰容為老病。及現饑寒苦,處方而求食。令人發一施,與滿一切愿。令發信心已,為說波羅蜜。」
唐貞觀年間,有一貧士居于天臺始豐縣西七十里寒巖中,因以名寒山子。他衣衫襤褸,面貌枯悴;以樺皮為冠,曳大木屐;常到國清寺拾取殘食。
時國清寺有拾得者,他是寺僧豐干禪師行化至赤城道側,聞嬰兒啼哭聲,把他拾起攜回寺中養育,故名為拾得。他在大寮(寺院中的廚房)當洗滌的工作。他把巨竹斷為數截,每天把眾僧的殘食菜滓放入竹筒內,若寒山子來,即把竹筒擔負而去。
寒山常提詩于山林間,或時經行于國清寺廊下,或時叫喚。寺僧不耐煩,以木杖驅趕他時,他則呵呵笑的緩緩徐步退出寺外。有時他又在大寮助拾得洗滌的工作,眾僧均視他二人為瘋狂之士。
時有候補官閭丘胤出任臺州刺史,在赴任途中突患劇烈頭痛,屢醫無效。恰巧豐干禪師云游而至,把他的病治愈。胤在感恩之下追問寺中尚有高人否?豐干說:「寒山即文殊,拾得即普賢。」
胤到任后即往國清寺參謁寒山拾得二大士。知客師說:「他們倆是瘋癲僧,大人如有吩咐,喚他們來就是。」胤認為不可,知客師無奈,引胤至大寮。胤見二大士立即伏地頂禮。寺僧驚怪,寒山拾得二人即笑傲著奔往寒巖,胤亦追至寒巖。寒山回首說:「豐干饒舌!彌陀不拜,禮我為何?」遂縮身入巖穴內,曰:「汝等各各努力!」言畢,其穴自合。二人自此遂不復出,豐干亦從此不回國清寺。
原來豐干禪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一佛二菩薩出現于國清寺,但是又有誰認識他們呢?
昔日釋迦佛曾命當來諸出家弟子不得隨便現神通,若為救人命,或為其它大因緣而不得已現神通者,現后必定要離開此世界。此舉是為免未證得無生法忍之弟子初得神通時起大我慢,以神通求名聞利養,壞自己的修行。且神通不能了生死,神通是修行過程中的一種附件,在佛教來說,無甚稀奇。佛弟子修行不是求神通,乃是求了生死,故佛弟子不以神通為最終目標。
豐干禪師及寒山拾得雖是佛菩薩應化,亦以身作則不敢有違佛制,于身份既經泄露后立即離開,或再以第二種身份再來應現世間。
胤收集寒山之詩頌凡三百余首,撰成寒山詩集,并附錄豐干詩、拾得詩,合稱為三隱集。寒山詩多為五言律,有奇骨、清韻、雅致。脫出六朝間艷麗綺靡之流弊,專呼號心靈之活動,可謂開千古一家之流風。
贊曰:世人見汝如瘋如狂
汝見世人可笑可傷
高歌松下抵掌路傍
豐干拾得戲幻一場
五臺山的一個傳說:清涼石
北岳山脈向東南逶迤而下,在山西東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衛連綿,形成一塊方圓五百余里的地方,這便是國內外聞名的五臺山,山區以臺懷鎮為中心,分成臺懷、臺內、臺外三個層次,像三個逐漸擴大的同心圓。在這個奇妙的同心圓內,布滿了一座又一座大小寺院。那披著青松與白楊的岡巒,那映著鮮花與綠草的山泉,那陣陣松濤和悠悠的鐘聲,那綠茸茸的草地映襯著古廟琉璃瓦上的夕陽,那從山谷吹來的習習涼風使這塊小盆地的溝溝洼洼里,到處都有美的色與施律,形成一個游覽與避暑的勝地。
傳說在老早以前,五臺山并非現在這般模樣,也不叫五臺山,而是叫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砂走石,夏天暑熱難當,農民們開法種莊稼。在此傳教的文殊菩薩,決心要改變這里的氣候,他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里去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大石。未到跟前,已感到一股涼氣撲來。文殊菩薩被巡海夜叉領進龍宮見龍王,說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么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因為他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青龍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青龍就沒的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薩無奈,這才說明了自己是五峰山的老和尚前來化緣,為了造福人間,他是來求援的。
龍王估量歇龍石重達萬斤,一個老和尚無法運走,才放心地答應他。文殊菩薩謝過龍王,來到歇龍石跟前,口念咒語,立即使巨石變成了彈丸。將彈丸塞進袖筒,便施告別禮,飄然而去了。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久旱不雨,寸草難生的炎夏。當文殊菩薩把歇龍石安放在臺南邊瓦廠村東北的一條山谷后,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地方。于是,這條山谷命名為清涼谷,在此又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就叫做清涼山。
就在文殊菩薩取走歇龍石的當天,那些外出的小龍王回來時,發現歇龍石不在了,怨氣沖天,便追到五峰山,四處尋找。氣急敗壞的小龍王,用龍尾把五個峰掃成了平臺;用利爪把巖石刨得亂七八糟,至今這些石塊還遍布滿山,人稱“龍翻石”。當然文殊菩薩自有對付他們的辦法。
文殊菩薩告訴他們歇龍石在秘魔巖的兩座巨大的山巖之中。眾龍剛鉆進巖窟之中文殊菩薩一聲咒語,兩巖合并,僅留得內寬外窄的一道照明裂縫。文殊菩薩命眾龍在此好好修行,并說要派弟子來朝拜和供養他們,因此這個秘魔巖窟又叫朝龍洞。傳說朝拜者所見境界不一樣,善良人見佛、菩薩;邪惡人則見不到歡樂境界。真可謂萬人萬境。而且有“朝五臺山,若不朝拜朝龍洞只算朝拜了半個五臺山”的說法。
這個傳說已流傳了千百年。如今清涼寺雖已破落,但那塊清涼石還在。石長五米,寬二米半,厚兩米,圍十五米,石面青色,有云紋,人坐其上,頓生涼意。
衣蒲童子
 宋神宗時,太尉呂惠卿學通內外,曾注《華嚴法界觀》,又以新意釋解《莊子》。后因戍邊來到山西。一日閑暇無事,呂太尉忽然游性大發,便帶上幾位隨身侍從,至五臺山游覽勝跡。一行人邊說邊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一路向中臺登來。等到幾人上了山頂,天氣突變,原來那朗日青天忽然云霧四合,狂風驟起,閃電裂空,暴雨傾盆,聲貫林壑,震耳欲聾。呂太尉一行人嚇得驚恐萬狀,禁不住爬在地上觫觫發抖。正在此時,空中一道閃電放出,照徹天地,幾人不覺抬頭仰視,忽見天空云層半開,一物狀若虬龍,于云海中奔騰。呂太尉等人更是驚恐不已。好在山中氣候變化快,一會之間,已是麗日當空,雨過天晴。
呂太尉等人尚未來得及從地上爬起,忽見有一童子快步走來,頭披長發,遍體漆黑,自足至肩,裹蒲草為衣,袒露右肩,手執梵夾佛經。
童子走在路上,忽見前邊地上爬著幾個人,渾身濕透,臉色蒼凄,顯然是剛受了驚嚇,其中一個作官員打扮。
童子遂上前問道:「官人見到什么了,竟被嚇到這種程度?」呂太尉回答:「想必是前世作了惡業,叫我遇上了場嚇死人的大雨。」童子說:「下雨有什么可怕,這不是全過去了嗎?官人到五臺山來,是有什么祈求吧?」呂太尉回答:「是想見見文殊菩薩的勝跡。」童子問:「你為什么想見文殊菩薩?」呂太尉答:「我曾讀華嚴,因其意旨深廣,有些地方我理解不了,故而想見文殊大士,希望他能指點我一二。果能如此,我或許可以為《華嚴經》作些注釋,使之流傳于世,啟悟后人。」童子說:「諸佛妙意。善順事理,簡易明白,看先人的注釋就能明白。如《十地品》,原來的釋文不過幾紙。現在卻枝蔓橫出,注釋多達百卷,本欲詮解佛意,卻與佛意越來越遠了?實在是支解佛意,弄得佛教支離破碎。」
呂太尉道:「若看形貌,你不過是一個童子而已,怎敢如此大膽,呵斥前輩高僧呢?」童子笑道:「官人你錯了。此間的一草一木,無非是文殊勝境。對人來說,只要日常取用,遇事不迷,那便是真正的文殊大士。何必要以凡情擾亂思慮呢?那離佛的境界差得實在太遠了。」呂太尉一聽,心中略有所悟,知道自己錯了,連忙頓首下拜。拜畢起來,只見童子已變作文殊菩薩形象,跨上青毛獅子,隱到云中去了。
呂太尉這才知道,自己遇上的衣蒲童子竟是文殊菩薩。他懊悔不已,心神恍惚,抑郁回到家中。家人見呂太尉心神不定,忙問何故?呂太尉告知所以,然后又說:「我欲竭誠悔過,思欲再見衣蒲童子。」遂置辦香火供品,旦夕供奉不絕。過了很久,忽見衣蒲童子出現于香火之上,呵斥道:「想不到你竟這樣貪著形象。」呂太尉道:「我是想讓世人都能見到你示化的真容。」遂令畫師依樣圖畫。晝畢,衣蒲童子頃刻不見。
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又名清涼山,在山西省五臺山市東北部,方圓五百里,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廣,如壘土之臺,故稱五臺山。唐代華嚴宗的澄觀根據《華嚴經》提到東北方清涼山和《文殊陀羅尼經》提到的中國五頂山為文殊菩薩住化之地的內容,確立五臺山為文殊菩薩道場。自此之后,關于文殊菩薩顯靈說法的故事流傳極廣,上面提到的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

標簽: 給佛像開光念什么咒 文殊菩薩開光口訣佛教開光咒注音版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