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视频官网

信陽算命最準的是哪里,瞎子算命準的原因

【誰知(zhi)道信陽市哪里有算命準的(de)地(di)方啊,求具體位置】

這個問題,你得要搜附近的群,加進去問問

【信(xin)陽算命比(bi)較準的大師?】

算命都是扯淡

【信陽哪有算命的(de)?】

你到光山公安街找老鄭。鄭先光山第一算命高手

【我是信(xin)陽市新縣(xian)的(de),聽說(shuo)大蕪有個算命先生很神,想問(wen)下路(lu)怎么走?_百度知 ...】

騙人的

【如何計(ji)算生辰(chen)八字】

;?????如何計算生辰八字?日常生活中,有的朋友經常看到有人請人計算生辰八字,究竟這個生辰八字是怎么計算的呢?具體都有哪些計算方法?下面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

操作方法
??????01
??????生辰八字是根據出生的年、月、日、時來計算的,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項為一柱兩個字,共四柱八字。根據這生辰八字,即可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舊俗男女訂婚時須先交換八字帖,也稱“庚帖”,或簡稱“八字”。

??????02
??????比如農歷2008年1月10號8點出生的八字就是: 年--戊子 月--甲寅 日--丙戍 時--壬辰。這樣就組成了四柱八字。其中的日干的丙字代表本人命主,是屬火命。

??????03
??????排年柱:年柱可以通過黃歷來查找,很方便。如果出生的年份是2022年,農歷是甲午年,年柱即為甲午。 排月柱:月柱就是用干支表示出生年月所處的節令(注意根據每月的月令而定)。

??????04
??????具體如下:
??????一月為寅月:從立春到驚蟄 二月為卯月:從驚蟄到清明 三月為辰月:從清明到立夏 四月為巳月:從立夏到芒種 五月為午月:從芒種到小暑 六月為未月:從小暑到立秋 七月為申月:從立秋到白露 八月為酉月:從白露到寒露 九月為戌月:從寒露到立冬 十月為亥月:從立冬到大雪 十一月為子月:從大雪到小寒 十二月為丑月:從小寒到立春。

??????05
??????如果寶寶出生于農歷庚寅年三月,對照年上起月表可以查出寶寶的月柱為庚辰。
??????根據年上起月表的口訣:
??????甲己之年丙作首,
??????乙庚之歲戊為頭,
??????丙辛之歲尋丙上,
??????丁壬壬寅順水流,
??????若問戊癸何方發,
??????甲寅之上好追求。
??????查詢方法:如果寶寶出生的年份是甲年或己年(年柱天干為甲或己),則正月為丙寅,二月為丁卯,三月為戊辰以此類推即可。

??????06
??????排日柱:日柱,日干支需要查找萬年歷。例如:寶寶出生于2010年5月6日可以查得日柱為丙辰。排時柱:時柱,就是用干支表示人出生的時辰。

??????07
??????具體如下:
??????子時: 23點至1點
??????寅時: 3點至5點
??????辰時: 7點至9點
??????午時: 11點至13點
??????申時: 15點至17點
??????戌時: 19點至21點
??????丑時: 1點至3點
??????卯時: 5點至7點
??????巳時: 9點至11點
??????未時: 13點至15點
??????酉時: 17點至19點
??????亥時: 21點至23點
??????口訣:
??????甲己還加甲,
??????乙庚丙作初,
??????丙辛從戊起,
??????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發,
??????壬子是真途。

【有誰知道生辰八字是怎(zen)么算出來的(de)?】

先上網查一下萬年歷,如果不行的話就看看這個從已知年份計算干支紀年很簡單:年份數減3,除以10的余數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數是地
支。
從已知日期計算干支紀日的公式和蔡勒公式很相像,如下:
g = 4C + [C/4] + 5y + [y/4] + [3*(M+1) / 5] + d - 3
z = 8C + [C/4] + 5y + [y/4] + [3*(M+1) / 5] + d + 7 + i (奇數月i=0,偶數月i=6)
其中C是世紀數減一,y是年份后兩位,M是月份,d是日數。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
14月來算。g除以10的余數是天干,z除以10的余數是地支。
巧妙運用和干支有關的幾個計算公式,還可以在沒有萬年歷的情況下推算出古書里的干
支紀日對應的公歷日期。
------------------------------------------------------------------------------
干支紀日,從夏朝就開始使用了。根據對中國古代歷史典籍《春秋》中記載的日食的
研究,我國的干支紀日,從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開始,一直到
今天,都未曾間斷。干支紀年的出現則略晚一些,直到東漢元和二年(公元85年)才
下令在全國實行,至今也未曾間斷。因此,凡是需要接觸中國歷史的人,總不免要遇到查
某一年的干支或某一日的干支,以及由年干支和日干支推算是哪一年或哪一日的問題。通
常,這類轉換靠查歷書都可以解決。但既然干支也是一個循環系統,自然也就有從年份和
日期求干支的公式。
在介紹求年干支和日干支的公式前,先把干支的特點介紹一下。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
組合。天干有十個,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即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從“甲子”開始,按順
序逐一相配,各用到最后一個時,再從第一個開始繼續相配,就形成了六十個干支,也稱
“六十花甲子”。為什么是六十個干支呢?這個從數學上很容易回答。根據干支的構成條
件,其循環周期必然是天干數和地干數的最小公倍數。而60正是10和12的最小公倍數。
如果我們把“甲子”編為1號,“乙丑”編為2號,這樣編下去,就可以得到一個干支
和序號的對照表,如下: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細心觀察這張表,不難發現,由序號得到對應干支是很容易的,序號除以10的余數就
是天干的序數(如果余數是0,則為最后一個天干癸),序號除以12的余數就是地支的序
數(如果余數是0,則為最后一個地支亥)。比如37號干支,因為37 mod 10=7(mod表示
取余數),對應的天干是庚,37 mod 12=1,對應的地支是子,所以37號干支就是庚子。
顯然,一個整數除以10的余數就是它的個位數,這就使求天干更方便了。
而由干支推它的序號,也不困難。這其實就是一個同余方程組的求解問題,我們用初
等數論中的中國剩余定理就可以解決。比如要算戊午的序號是多少,根據上面由序號得到
對應干支的原理,很容易得到如下方程組:
{ x mod 10 = 5
{ x mod 12 = 7.
其中x是待求的干支序號。根據中國剩余定理,有:
x ≡ 6 * 5 - 5 * 7 (mod 60) = 55,
即戊午的序號是55.這和上面的對照表的是一致的。一般地,若天干的序號為m,地支的
序號為n,則干支的序號為:
x ≡ 6m - 5n (mod 60) (1)
簡單點說,如果6m-5n的結果是正數,這個數就是干支的序號;如果是負數,把它加上60
就是干支的序號。
了解了干支及其序號的相互推算,下面我們先來介紹年干支的求算。需要說明的是,
干支紀年紀的是農歷年,而不是公歷年。但因為農歷年的歲首和公歷年的歲首相隔較近,
使農歷年總是和某一公歷年的大部分重合,因此,通常也用公歷年的年份表示和它大部分
重合的農歷年。這樣我們就很容易給出農歷年的干支序號為:
x = (Y-3) mod 60, (2)
其中Y是年份。得到了干支序號x,就可以求出相應的干支來。比如2004年的干支序號:
x = (2004-3) mod 60 = 2001 mod 60 = 21,
21 mod 10=1,天干為甲,21 mod 12=9,地支為申,因此,2004年是甲申年。
細心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其實用Y-3直接除以10,就可以得到天干,用Y-3直接除以
12,就可以得到地支。這是因為
x = (Y-3) mod 60
等價于
Y-3 = 60 * n + x,
其中n是Y-3除以60的商數。等式兩邊同時除以10,余數也必然相等。而右邊第一項是60的
倍數,自然也是10的倍數,能夠被10整數,于是Y-3除以10的余數就必然等于x除以10的余
數。
因此,其實我們完全用不著先求干支的序號,而可以分別求天干和地支,合起來就是干
支,這樣就減少了一步運算。而對于年份的天干,同樣只須看末尾一位。末尾為4的年份
的天干總是甲,末尾為5的年份的天干總是乙……依次類推。
再來看日干支的求算。我們可以仿照星期的求算,得到一個比較直觀的計算日干支的
公式如下:
G = (Y-1)*5 + [(Y-1)/4] - [(Y-1)/100] + [(Y-1)/400] + D + 15, (3)
其中Y是年份,D是累積天數,[...]表示取商數,也就是只取計算結果的整數部分。把G除
以60,余數就是干支的序號。或者把G除以10或12,可以直接得到日天干和日地支。不
過,和形式相似的求星期的公式一樣,這個公式還不夠簡煉,特別是第一項(Y-1)*5,在
Y為四位數年份時,計算出來的結果是一個較大的四位數或五位數,口算很不方便。
我們用推導蔡勒公式的辦法,可以改進這個公式。先來看和年份有關的部分的改進。
我們知道,按公歷的置閏規則,一個世紀的總天數可能是36524天,或36525天。如果這個
世紀中末尾為00的年份是閏年,這個世紀就只有36525天;否則就只有36524天。我們不妨
稱有36524天的世紀為“平世紀”,有36525天的世紀為“閏世紀”。對于平世紀,因為
36524 mod 60 = 44,
所以,每過一個平世紀,同一天的干支就向后推進44個序號。同樣,每過一個閏世紀,同
一天的干支就向后推進45個序號。這就使我們很容易得到一個計算每個世紀第一年(年份
末尾為01)3月1日的公式:
G = 44C + [C/4] + 15, (4)
其中C是世紀數減一。
而計算任一年3月1日的干支的公式也可以很快得到:
G = 44C + [C/4] + 5(y-1) + [y/4] + 15,

G = 44C + [C/4] + 5y + [y/4] + 10, (5)
其中y是年份后兩位數字。
下面我們再列出每月天數: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
天數 31 28(29)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30 31
減30后的
剩余天數 1 -2(-1) 1 0 1 0 1 1 0 1 0 1
如果把1月和2月看成是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同樣可以得到下面的式子:
D’ ≡ [3*(M+1) / 5] + d - 2 (mod 10) (6)

D’ ≡ [3*(M+1) / 5] + d - 2 + i (mod 12) (奇數月i=0,偶數月i=6), (7)
其中,D’是從3月1日開始算起的累積天數,M是月份,d是日數。把(6)(7)兩式和(5)式合
起來,再進行適當的化簡,就得到了計算公歷任意一天的天干和地支的公式:
g = 4C + [C/4] + 5y + [y/4] + [3*(M+1) / 5] + d - 3; (8)
z = 8C + [C/4] + 5y + [y/4] + [3*(M+1) / 5] + d + 7 + i (奇數月i=0,偶數月i=6)
(9)
如果先求得了g,那么
z = g + 4C + 10 + i (奇數月i=0,偶數月i=6). (10)
g的個位數就是天干序號,z除以12的余數就是地支序號。這里需要再次強調:1月和2月是
當做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來算的,因此C和y也要按上一年的年份來取值。
我們可以把(8)(9)兩式和蔡勒公式對比一下:
W = -2C + [C/4] + y + [y/4] + [13*(M+1) / 5] + d - 1,
可以看出它們的形式非常相似,區別僅僅是幾個常數的不同。
盡管現在中國已經不用干支紀日了,但有時還是需要計算日干支的。比如,歷法有所
謂“三伏”和“入梅”“出梅”,都和日干支有關。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是指夏
天最熱的一段時間,入梅和出梅是指江南一帶梅雨季節的開始和結束,本來是和氣候有關
的用語。但因為古代沒有準確的天氣預報,無法準確預測三伏和入出梅的時間,所以就在
歷書上硬性規定幾個日子作為三伏開始和入出梅的日子,這樣確定一個大致的日期以備參
考。現在雖然有了比較準確的天氣預報,但三伏和入出梅作為一種傳統歷法,仍然流傳下
來。
歷法規定夏至之后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開始,共十天;第四個庚日為中伏開始,十天
或二十天;立秋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開始,共十天。中伏的長度之所以不固定,是因
為夏至、立秋的日期和庚日的日期是逐年浮動的,立秋之后的第一個庚日可能是夏至之后
的第五個庚日,也可能是第六個庚日。如果是前者,中伏就只有十天;如果是后者,中伏
就長達二十天。注意如果夏至當天是庚日,夏至之后第一個庚日是指夏至之后第十天,而
不是夏至當天,這時初伏第一天就是夏至之后第三十天。同樣,如果立秋當天是庚日,末
伏第一天就是立秋之后第十天,而不是立秋當天。入梅則是指芒種之后的第一個丙日,出
梅是指小暑之后的第一個未日,也有同樣的規定。
知道了這些,我們可以算一下2004年的初伏、中伏和末伏都是什么日子。這需要先知
道夏至和立秋的日子。如果知道夏至是6月21日,立秋是8月7日,那么運用公式(8),夏至
這天的g為:
g = 4 * 20 + [20/4] + 5*4 + [4/4] + [3*(6+1) / 5] + 21 - 3
= 80 + 5 + 20 + 1 + 4 + 21 - 3
= 128,
個位數是8,天干是辛。夏至之后第三個庚日就是夏至之后第29天,也就是7月20日,這天
也就是初伏第一天。中伏第一天則是7月30日。同樣可算出立秋這天的g為:
g = 4 * 20 + [20/4] + 5*4 + [4/4] + [3*(8+1) / 5] + 7 - 3
= 80 + 5 + 20 + 1 + 5 + 7 - 3
= 115,
是個戊日。立秋之后第一個庚日就是立秋之后第2天,也即8月9日,這天就是末伏第一
天。由此也可知,2004年的中伏只有十天。同樣可以由芒種和小暑兩節氣的日期,算出
2004年的入梅日和出梅日分別是6月6日和7月15日。
反過來,知道了年干支和日干支,求相應的年份和日期就相對麻煩一點了。因為干
支是循環使用的,所以必須先知道欲求對應年份和日期的干支是屬于哪一次循環。比如
我們預先用公式(2)算出來1864、1924、1984年都是甲子年,如果要知道戊戌變法是哪
一年,首先要確定它是十九世紀末的事情,也即是屬于1864年開始的這一個循環里。那
么,我們用公式(1)可以算出來戊戌的序號是35,于是戊戌年就是(1864-1)+35=1898年。
之所以要先減一,是因為甲子的序號為1,需要把這個序號先減去。
至于日干支,因為古書里的日干支總是和年、月配合使用的,所以不難確定它屬于
哪個循環。比如《明史·莊烈帝本紀》記載明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的日子是崇禎
十六年三月丁未。崇禎十六年就是公元1644年。三月雖然是農歷的三月,但我們知道農
歷的日期在公歷里雖然是浮動的,但也不出一定的范圍,比如農歷三月初一,總是在
公歷3月22日到4月19日之間浮動。因此,先來算1644年3月22日的干支。我們有:
g = 4 * 16 + [16/4] + 5 * 44 + [44/4] + [3*(3+1) / 5] + 22 - 3
= 64 + 4 + 220 + 11 + 2 + 22 - 3
= 320,
個位數是0,
z = g + 4C + 10
= 320 + 64 + 10
= 394,
除以12余10,所以這一天的干支是癸酉,其序號為6*0-5*10+60=10。而丁未的序號是
6*4-5*8+60=44,在癸未之后34天,因此三月丁未肯定是3月22日之后34天,即4月25
日。這就是說,崇禎自縊的日子是1644年4月25日,這和查萬年歷的結果是一致的。 中國古人采用干支紀年法,直到現在,我們還經常提到某某年的天干地支是什么,比如今年是戊子年,去年是丁亥年,其中子和亥分別表示了這兩年的屬相鼠和豬。因此很少有人不知道天干地支是什么,但很少有人了解干支與陰陽五行之間的密切聯系。實際上,每個天干每個地支都有它自己的陰陽五行屬性。正因為干支自己具有獨特的五行屬性,人們用干支表示的生辰八字才得以跟五行聯系起來,由命理學者根據五行生克來推理出人的命運。 既然講命理,那我們就從最基礎的東西講起,先來認識一下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干支,顧名思義,是主干和枝丫的意思。有干有支,這才是一棵完整的樹,因此天干在上地支在下,這樣組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古人最初對天干地支的命名確實有這層含義,但是在八字命理學中,地支倒更像是植物在地下生長的根須。為了方便進行下一步學習,大家不妨這樣理解,天干地支的組合就像一棵樹,天干是樹木在地面之上的枝干部分,而地支則是樹木在地下蜿蜒生長的根部。這樣的比喻,在命理學上是有其重要意義的,大家會慢慢體會得到。 干支誕生的年代已經相當久遠了,具體不詳,但可以確定,在商之前一定已經存在了,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商朝的帝王們都喜歡取一些與干支有關的名字,比如太甲,天乙等等。一年十二個月,恰好有十二地支,由此我們容易想到,古人最初是用地支來記月的,但是后來就開始用天干地支組合起來的六十甲子記年、月、日、時,也就有了完整的干支紀年法。年月日時各取一天干一地支也就有了我們平時所說的“生辰八字”。 天干是十個,五行是五個,但金木水火土又分陰陽,于是二五一十,正好配上了十天干。比如甲是陽木,乙是陰木,丙是陽火,丁是陰火。具體有歌訣寫道:“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十天干在單數位次上的屬性為陽,在雙數位次上的屬性為陰,一陰一陽相互交替,鄰接的天干又是五行屬性上相生的關系。比如甲乙木生丙丁火,丙丁火生戊己土,等等。 這樣一來,十天干的五行屬性甚至方位含義都一目了然,非常簡單明了。但是十二地支就遠比天干要復雜。我們知道,地面之上的東西都清晰明白,很容易看得一清二楚,地面之下的東西卻隱藏得很深入,根須嘛,容易交錯糾纏難以分辨,這樣,地支的屬性也就隨之變得復雜難辨起來。 我們把十二地支分成三組,每四個為一組,分別是四旺,四生,四庫。 四旺,這是最簡單的一組,它們是子、午、卯、酉,它們的五行屬性十分“單純”,即,子是陰水,午是陰火,卯是陰木,酉是陰金。由于在十天干中癸表示陰水,所以我們又說,子中藏癸,同樣的,我們說午中藏丁,卯中藏乙,酉中藏辛。這個“藏”字,多少有些蘊藏儲備的含義,地支在地下嘛,自然是藏起來的部分。換一個角度,我們也可以認為子是癸水的根,午是丁火的根,卯是乙木的根,而酉是辛金的根。地支,本來就是天干遺留在地下的根須,只不過子午卯酉這四條根并未經過糾纏,十分單純而容易分辨。 四生,這一組也相對簡單,分別是寅、巳、申、亥。寅,這條根是由三段根須纏起來的,它們分別是陽木,陽火和陽土,也就是甲丙戊,其中甲木的根要粗一些,我們稱甲木是寅的地支本氣;巳,也是由三條根纏起來的,分別是陽火,陽土和陽金,也就是丙戊庚,其中丙火是巳的地支本氣;申,同樣是三條根互相纏繞而成,分別是陽土,陽金和陽水,也就是戊庚壬,其中庚金是申的地支本氣;亥,這個比較個別,是兩條根纏繞起來的,它們是陽水和陽木,也即壬甲,其中壬水是亥的地支本氣。 我們容易發現兩條規律:第一,這組地支的藏干全是陽性的。沒錯,甲丙戊庚壬正好全是陽性五行,并且計算起來,除了戊土出現過三次之外,其余的都出現過兩次。第二,這四個地支的本氣分別是木火金水,唯獨沒有土。沒錯,以上兩點都充分說明,土是一個特殊的五行。為什么特殊呢? 我們來看四庫。 除去上面談到的四旺四生,十二地支就只剩下辰戌丑未四個,這就是我們要說的四庫。這四個地支,本氣全是土,其中辰戌本氣是陽土,丑未本氣是陰土。土的基本特性是藏納、承載和包容,因此我們有了四庫的叫法。而這四個庫,也正好是五行中其它四位的庫,辰為水庫,戌為火庫,丑為金庫,未為木庫。 庫,也叫墓,是五行藏匿安息的所在。既然是水庫,那辰中一定有水,但入墓安息的水顯然是陰性的,因此,辰中有癸水。同理,火庫戌中有陰火丁,金庫丑中有陰金辛,木庫未中有陰木乙。 水生木,水庫中往往會滋生出一些草木的根芽,因此辰中又有木,同樣是藏匿墓庫之中,自然是陰木乙了。木生火,木庫中常常迸出零星的火花,因此未中又有陰火丁。金生水,金庫丑中便也有陰水癸。唯一不同的是火庫戌,火本來生土,但戌的本氣就是土,因此土氣越發壯大,最后便由土氣生出了陰金辛。 綜上可知,四庫全部包含三個五行,辰中乙戊癸,戌中辛戊丁,丑中癸己辛,未中乙己丁。 OK,到這里,天干地支與陰陽五行的關系便基本講明白了,不明白的朋友還可以繼續提問,我會給大家補充解答。感興趣的朋友請繼續關注下一篇,:)。 另附:天干地支的原始意義 1.天干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又有認為,甲者鎧甲也,把萬物沖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伸長。乙者軋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然著見而明。 (丁)壯也,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紀也,萬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認為,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明芽。 2.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為一陽萌的開始。 (丑)紐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著將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發已經過半。 (巳)起也,萬物盛長而起,陰氣消盡,純陽無陰。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陽起充盛,陰起開始萌生。 (未)味也,果實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體都已長成。 (酉)老也,猶也,萬物到這時都猶縮收斂。 (戌)滅也,草木凋零,生氣滅絕。 (亥)劾也,陰氣劾殺萬物,到此已達極點。

標簽: 信陽算命最準的是哪里 南陽算命最準的是誰生辰八字怎么算

展(zhan)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