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视频官网

道教正一派開光科儀,正一開光科儀

【求(qiu)佛教道士啟(qi)師發符(fu)科(ke)儀(yi)】

這個科儀我有,我們地方道士陰陽教做,沒有師傅教你不會用的。
道教科儀,以“濟世度人”為宗旨舉行道教齋醮活動,俗稱做道場。道教的道場是由一個一個科儀組成的。不同的科儀有不同的內容。做道場的目的就是通過科儀中道士的誦念經禮懺,唱贊吟偈,步虛旋繞,步罡踏斗,召請神靈蒞臨醮壇,達到賜福延齡、升仙度亡的目的。
[念經] 念經是道場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道場,就是單純的誦念經文的意思。根據信徒的不同目的,道士可以誦念不同的經文,例如:《三官真經》、《北斗經》、《高上 玉皇本行集經》、《太上老君說五斗經》等。道經中說,“齋戒誦經,功德甚重。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賴,其福難勝”。清經可用于 超度先靈,也可為祈福所用。靈寶派認為,人在世,嘴巴的業障特別多,用念經的方法即能減少心、意、口三業,同時也能夠達到祈福、度亡的目的。
[拜懺] 拜懺也是道場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道場,是單純的誦念懺文的意思。清懺和清經的區別只是誦念內容的不同。清懺誦念的懺文,一般包含對神懺悔所犯錯罪的內 容,因此,拜懺一般使用于度化亡魂、拔罪超幽的道場之中,常用的懺有:《玉皇宥罪寶懺》、《九幽拔罪寶懺》、《北斗懺》、《南斗懺》、《升度懺》等。
[發符] “符”原指古代調動兵將所用的兵符。而道教以“符”作為遣神召將的信物。發符就是道士按照信徒的要求,以靈符召請天將、功曹、符使專遞等神,將符 文通報三界帝闕的科儀。發符科儀中,道士通過發奏啟師,行法變神,化符召將,通疏送符等儀節,將信徒的賜福延齡、度亡升仙的愿望上達給神靈。發符科儀起于 東漢,儀式幾經演變,不斷豐富。發符儀約形成于北宋,有悠久的傳承歷史,音樂激昂,內容變化豐富。
[進表] “表”是古代大臣書寫給帝王的疏文。而在道教中則是由道士按照一定的格式為信徒按照所求目的書寫的“信”。每當擇日開壇進表時,法壇道士們就需要 通過拈香跪拜、起首作揖、敕水灑凈、變神存思等等系統的過程啟請神明、功曹。再由高功法師,步罡踏斗以本身元神飛到天庭默念表文,啟稟上蒼以求安泰。將表 文呈于功曹仙官,再送往仙府門第。
[地獄燈] 正確的叫法應該是“燈儀”,在《道藏》中收錄有《萬神燈儀》、《九幽燈儀》、《血湖燈儀》等等。最常用的是“血湖燈”,主要是以啟請神明,例如 “三官大帝”或者“太乙真人”按照燈儀的不同。放出大毫光,潛入地獄救出罪魂,所以“燈”有了“上照諸天,下照諸地,八方九夜,并見光明”的能力。從燈儀 不難看出道教正一派對沉溺魂魄的憐憫與慈悲。希望通過此道場,從而使得幽魂解脫,真是《度人經》中所云的“異骨同親”的最典型表現。
[煉度] “煉”是“一語雙關”,指以法師的“內煉”去“交煉”亡魂。因為人生在世誰能沒有毛病?這種毛病同樣在死后也會繼續下去,信徒希望通過召亡宣化, 經咒加持,再由法師元神交煉從而讓亡魂脫離疾病。反映了人民對疾病的反感,對亡靈的惦念。最后,交煉的亡魂將飛升南宮,享福逍遙。
[告斗] “斗”乃“紫光夫人斗母元君”的意思。在諸多度亡道場中,專門使用到該科儀。希望通過化符、通疏、書空、念咒以及金鐘玉磬叩首拜揖,啟請元君放光照地獄,救度沉溺魂魄。然后升上大梵宮逍遙自在。“告斗”只需要三位法師,但是依然十分熱鬧。
[施食] 施食就是佛教講的“放焰口”。“焰口”本是印度的一種餓鬼的名字,阿難尊者在修行時碰上了一個喉嚨細、肚大食量也大的鬼那就是“焰口”,后來他急急忙忙去 找釋尊,釋尊變口傳了《瑜伽焰口》,佛教傳入中國后,焰口施食變被道教轉化為“靈寶施食濟幽科儀”道士通過宣說靈章,念咒化符,將壇桌上的米粒食品變化為 亡魂的法食甘露,并且讓“沉淪六道、三途五苦、十類四生”之游魂也得到沾濡和飽滿,達到亡魂超陰、共涉仙鄉的目的。施食歷史悠久,是道教常用的度亡法事之 一。施食中還要設“寒林壇”專門祭祀鬼王。道藏中收有《靈寶施食法》一種。《靈寶施食法》成書的時代已不可考,但其行儀方式和內容結構和“至夜靜,望空默念”,所念的有凈三 業咒、土地咒、救苦經、普照鬼神咒、甘露開咽喉咒、化食咒、五廚咒(《五廚經》)、 解冤咒,逐一宣傳三皈依、九真戒和四大誓愿,最后以散食咒結束,稱此施食功德令 “宗親師資并眷屬,普及諸眾生,皆成無上道”。《靈寶施食法》中的咒語多有仿效 梵音,但與佛教蒙山施食的梵音咒語亦不同。至于南宋時期道教科儀總集中的施食科儀, 則多具道教自身的特點。
[開光] “開光”就是為神像(或畫軸、或雕像)請光分靈的科儀。因為,神像、法器在沒有開光以前只是一個雕塑品或是普通的水墨畫。在開光科儀中,行法高功通過上香 請神,十獻散花,通疏焚化,請光分靈,朱筆點竅,明鏡開光,達到神像金光覆映、神通萬化、福佑生民的目的。經過開光的神像,按例須留廟經宿,次日才可以請 回本地或家中奉祀。科儀音樂跌宕起伏,鑼鼓喧天,特別是到了高功呈送關告的文書上天上時,使眾人眼花繚亂、欣然不已。開光科儀表現了道教信徒對神靈的崇 敬,并且希望經過法師開光點竅后的神靈供奉于家中或是店中,能夠心想事成,幸福康泰、驅邪輔正。
[拜斗安太歲] “太歲”為兇神,在地與木星相沖。然而該年出生與隔六年出生的人就會受到牽連,叫做“太歲煞”。然而通過道士的念經、畫符、禮神、拜愿則可消除該“煞”。
[該科儀與古代的堪輿風水有關。主要是安鎮龍神、土地。不起土府之煞。保平安。先由道士請水念章再點敕八方按灶神安五方。奠五方五土龍神。
[還受生] 還受生是正一派的科儀。指的是由道士誦念《太上老君說五斗金章受生經》、《祿庫受生經》的道場。正一派道眾于農歷初一和十五(塑、望之日)于大殿舉行還受生科儀,以超度先亡。
[度橋] 這里所謂的“橋”乃“升天托化橋”而不是所謂的“奈何橋”。道眾通過念咒化符、金鐘玉磬等步驟將亡靈送度過橋,讓他踏上升天路。
[朝]古代大官皆在卯時之宮中報道,而后上朝。“朝”在道教中解釋為禮神明、供神明,主要有“三朝”、“五朝”等
[化壇卷簾]化壇指道士將舉行齋醮的壇場幻化為瑤壇仙境、 神仙世界;卷簾指啟請仙真降臨壇場時,如同人世君王臨朝聽政,卷簾聽取高功面陳奏 疏。 化壇卷簾可以作為一種儀式元被包含在其他儀式體之中,也可以作為一種獨立的科 儀。《靈寶領教濟度金書·開度黃箓齋五日節目》記述了建齋第一日“入夜,請光分燈, 次關金箓燈,次宿啟告齋”以及“行卷簾儀,上表入壇”的內容。這里的“卷簾儀” 當是獨立的儀式體,而江南地區目前演習的進表科儀,就將化壇卷簾包含在進表科儀之 中,作為一種儀式元。
[分燈] 分燈是齋醮中燃點壇場燈燭的常用儀式元,起初是獨立的儀式體,后來則被包含在 別的儀式體中,作為某種齋儀的一項內容。 據《上清靈寶大法》稱:“欲薦拔陰靈照破幽暗之燈,須得慧光之法,方能降三光 之慧,以接凡火之光,方能追攝受度。如無此法,只是凡火之光不能超脫矣。”它認 為壇場燈燭之火非同凡火,必須取得日月星三光之“慧火”才能使燈燭具有上照天庭、 下徹地獄、拔度亡靈的功用。
[解冤釋結] 在科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謂冤結,主要指世間種種人際冤對,引起了陰訟牽連、人鬼牽連,陰鬼受難,陽世受報等,認為須用科儀和符文,解冤釋結,以求陰鬼升仙,陽世平安。宋代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四十三稱:
“凡 人處世,多因躁心害物,或欠命負財,積諸冤結,以致陰訟牽連,無由托化,既承天恩開度,得領薦修,但其間怨氣切齒,因邂逅恐生紊亂,當依齋法用符文,隨事 與之解釋,使回心向道,解結和冤,庶可同登樂土矣。”在道教科儀中有獨立的解冤釋結齋儀,也有將解冤釋結的內容包含在某些科儀中,前者如《太上道君說解冤 拔度妙經》《太上三生解冤妙經》和《元始天尊說東岳化身濟冤保命玄范誥咒妙經》等,后者如煉度儀和施食儀。不論是獨立的齋儀或是被包含在某些科儀中,解冤 釋結都屬于黃箓類的內容。
早期道教的《太平經》認為,以道德準則為指導思想的社會是無冤結社會,稱“道興者主生,萬物悉生,德興者主養,萬物人民 悉養,無冤結”,認為“君為父,象天 臣為母,象地 民為子,象和。天之命法,凡擾擾之屬,悉當三合相通,并力同心,乃共治成一事,共成一家,共成一體 也,乃天使相須而行,不可無一也。一事有冤結,不得其處,便三毀三兇矣”。而神仙世界,也是“諸神相愛,有知相教。有奇文異策相與見,空缺相薦相保,有小 有異言相諫正,有珍奇相遺”。以這樣一種無冤結的太平社會理想作為追求的目標,反映了兩漢社會絕大多數民眾在被壓迫,被剝削的冤對中尋求出路的一種美好愿 望。但是,據現存的史料,早期道教的科儀似乎尚未有解冤釋結的內容。
[禮三師] 是科儀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所謂三師即度師、籍師和經師,有天上和人間二種。“天上三師者,太上老君為度師,虛皇大道君為籍師,元始天尊為經師 也”。人間三師者,“所為師者曰度師,度師之師曰籍師,籍師之師曰經師”。在科儀中,道士要先存念人間三師,次存念天上三師,“乘青黃白三氣下降,心禮三 拜,次五方衛靈訣,隨方掐卯午酉子中,內思五臟、五岳、五星、五帝,各統從官兵馬,備衛身中,四靈列侍,五色慶云,滿身直射,五方罩覆,壇所吻合。內外之 境,無感不通”。故唐代道士張萬福在《洞玄靈寶三師名諱形狀居觀方所文》中稱:“先存三師,然后行道。凡厥讀經、講誦、行道、燒香、入室、登壇,皆先禮師 存念 次當起愿,開度九祖,及以己身。此法不遵,真靈靡降。”即將“禮三師”置于行儀之先的地位。尊重師長是道教的傳統。《道德經》第二十七章有云: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意思是不尊重他的老師,不珍惜老師的借鑒作用,而自以為聰明的人,其實是最大的迷誤。
[散花] 是齋醮儀式組成中常用的儀式元。陸修靜《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愿儀》 稱,天上神仙臨降醮壇時,“皆駕飛云綠軿,八景玉輿。從真人玉女手把花旛,前導鳳 歌,后從天鈞,白鶴獅子,嘯歌邕邕,燒香散花,浮空而來”。因此,散花原是想象 中神仙鑾駕行儀的一部分。道教儀式常把醮壇幻化為神仙居處的瑤壇,存想自身為神仙 臨壇弘道,因此,遂以散花作為頌贊神仙和幻化醮壇的儀式內容之一。 中國古代祭儀中并無“散花”的形式。道教的“散花”源于佛教,但又有自身的特 點。佛教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和《華嚴經》中,都有“散花”一品,稱“散花于佛 上,是為供養佛寶”。認為在佛前散花為對佛的供養,據傳,魏世祖曾在四月初八 浴佛節時親臨門樓觀看行佛,散花敬禮。現在南亞地區仍有撒花瓣以迎尊貴的民俗,當 是古時散花禮俗的遺風。佛教的散花,多用鮮花,后也有改用紙花的。 道教的“散花”,并不實地拋撒鮮花,只是誦唱。陸修靜的《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 有在巡行中詠唱的步虛詞多首,如“諸天散香華,倏然靈風起”,“靈風扇奇奇,清香 散人衿”,“香花隨風散,玉音成紫霄”,“真人把芙蓉,散花陳我愿”等。

【道教全真派科(ke)儀和正一派科(ke)儀都一樣嗎?】

不一樣。不過都相似的地方

【誰(shui)能講解一下道家科儀?】

道教的科儀是一套完整而又復雜的程序他需要畫弧念咒,還需要起卦算卦。甚至還需要一些中草藥的配合,這要看需要對付什么。

【科儀的科儀組成】

舉行一項齋醮科儀,往往要通過建壇、設置用品、涌經拜懺、踏罡步斗、掐訣念咒等來共同完成,這其中人(道士)是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因為所有的這些都是由他們(道教稱酸壇執事)來完成的,這一切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齋醮科儀。
醮壇。建醮必先設壇,稱為“醮壇”,又稱“法壇”。“壇”則指在乎坦的土地上,用土筑的高臺,用以祭祀天神和祖先。
據《道書授神契》記載:“古者祭皆有壇,后世州郡有社稷壇。記曰:壇而不屋,古醮壇在野。今于屋下,從簡也。”說明古代醮壇,原為露天,后改在殿內。
不同形式的齋醮,往往建有不同規模的壇。大型齋醮活動,通常筑有若于個壇,其中一個是主壇,叫做“都壇”,其余的壇,叫做“分壇”。如1993年9月,在北京白云觀舉行的“羅天大醮”。供奉一千二百諸神牌位,分設都壇、皇壇、度人壇、三官壇、報恩壇、救苦壇、濟幽壇、青玄壇等,誦經拜懺,日夜供奉香燈。
全真派醮壇,稱為“混元宗壇”,用“道經師寶”印。方丈傳戒的戒壇,稱為“玄都律壇”。正一派醮壇,稱為“萬法宗壇”,用天師之印,為“陽平治都功”印,沿襲至今。
在齋醮儀式中,各有一定稱謂和職守的道士,統稱為執事,即醮壇執事。據《金篆大齋補職說成儀》,執事主要有:
高功:位居各執事之首。擔任者必須“道德內充,威儀外備,天人歸向,鬼神具瞻”;在儀式中要“躡景飛晨,承顏宣德,惠周三界,禮越眾官”。
監齋:位僅次于高功。其職守,一為“總握憲章,典領科禁,糾正壇職,振肅朝綱”;二為“周密察非,從容授簡,有嚴有翼,毋濫毋墮”。即主管科儀典法,為高功的副手。
都講:與高功、監齋合稱“三法師”。擔任者必須“洞輔該通,法度明練,贊唱儀鉅,領袖班聯”;“玄壇步趨,升座講說。昭符人望,默契人心”。即主管唱贊導引,亦為高功的副手。
以上三職,正一派稱為“三法師”,全真派僅稱“高功”,無“法師”之稱。但三者在齋醮科儀中各有明確職能,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對科儀的主導作用。其它執事,亦各有其職:
侍經:負責陳列、布置和收藏經卷的道士,為誦經作好定音、調音和儀表的準備工作。
侍香:負責清潔香爐和香案的道士,在儀式中保持焚香不斷。
侍燈:負責整理和清潔點燈用具的道士,在儀式中保持燈燭輝照不致中斷。
知磬和知鐘:負責擊磬和擊鐘的道士。磬鐘之聲直接規定了誦唱經文和儀式進行的節奏。
此外,據《太清玉冊》拳四,醮壇執事還有:
煉師:“其職也,內外貞白,心若太虛;德體好生,誠推惻隱。致坎離之妙用,合造化之元功;煉質升真,超凡人圣。”
攝科:“其職也,嚴格威儀,宣揚玄范,端臨幾度,密邇道前。音傳金玉之聲,問答琳瑯之韻,必敬必戒,以謝以祈。”
正儀:“其職也,通貫科儀,整肅玄綱,務在老誠之士,方嚴中正之規。”
監壇:“其職也,激濁揚清,攝邪輔正,升壇隸事,先須嚴潔之功;通真達靈,必假監臨之力。事須處恪,好令差遲。”
清道:“其職也,肅清云路,蕩滌塵氛。”
知爐:“其職也,玄教威儀,仙班領袖。”
詞懺:“其職也,吟詠洞章,歌揚玄范。”
表白:“其職也,奏陳虔格,注念精專。”
道教醮壇之上,講究一定規矩,謂之威儀。因齋醮人神交接,怠慢不得,故立下清規,目的是“戒其惰慢,檢其愆違,察其行藏,觀其誠志,若有過失,隨事糾舉。”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載有《醮壇清規》,所列凡三十五條,可見醮壇之上,紀律嚴明。
醮壇上有必要的設置和用品,主要有:
供器:香爐、燭臺、花瓶、香筒等。
供養:如香、花、燈、水、果五種供奉。
法器:道教通用的法器有兩類:一類為仰啟神仙、朝觀祖師以及為了驅惡鎮邪的器物,如朝簡(圭簡)、如意、玉冊、玉印、寶劍(法劍)、令旗、令箭、令牌(召遣神將之牌)、天蓬尺(法尺,為桃木長尺)、鎮壇木等;一類為各種打擊樂器,如鐃、鐺、镲、鈴、鼓、鐘、螺、磬等。
幢幡:幢之制其上有寶蓋,并有執桿,以為手持。幡則無蓋,多為懸掛之用。
符簡:即黃表紙符。
章表:即表文。
法水:凈壇用水。
手爐:即有柄之香爐,以為手執。
在醮壇科儀中,有其獨特運作,形。式,主要有外在的咒訣罡步,香贊禮表等方法和內在的存想運諱、叩齒集神等修功。現擇要而述之:
咒:指通于神靈的用語。古代“咒”通“祝”,一般以“急急如律令”結尾。持咒可以請神、驅邪、保命、護身等。
訣:手指按一定的方法盤結捏掐而成的形狀叫做訣,其過程叫做掐訣。掐訣可以通真制邪,役將治事。不同的神明有不同的訣法,如靈官訣、斗姆訣等。
步:指踏罡步斗。相傳創自夏禹,故又稱“禹步”。“罡”指天罡,“斗”指北斗。高功在壇場上,假方丈之地,以為九重天,按照星辰斗宿之方位,用步踏之,即可神馳九霄,啟奏上天。罡有多種,如三寶罡、二十八宿罡、交泰罡等,各有用法。
燈:指醮壇上燃點壇.場燈燭的常用儀式元,最初是獨立的儀式體,后來被包含在別的儀式中。其作用是上照天庭、下徹地獄、拔度亡靈,故人逝后必“法天象地,燃燈告符”,以期達到“超出良難”。
禮拜:道教醮壇中最普遍最常見的一種儀式元。俗稱“叩頭”、“作揖”,無論是道士,還是信眾,在道教官觀內外,面對神像,都要禮拜,這是人道信教的首要和根本。初人道者,必先學禮拜,稱之為“過叩頭關”。其做法有四,即稽首、作禮、遵作和心禮。
誦經:道教醮壇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儀式元,指誦念經文。初習儀式必先學誦經。誦時有一人獨誦,亦有眾人合誦;有一經誦一遍,亦有一經誦多遍。其方式亦有多種,主要有心誦、形誦、神誦、心祝、密祝、微祝等。通過誦經最終達到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賴,其福難勝。
步虛:指醮壇上諷誦詞章采用的曲調行腔,相傳其旋律宛如眾仙飄渺步行虛空,故又名“步虛聲”。依據步虛音樂填寫的字詞,稱為“步虛詞”。步虛聲吟唱起來樂章優美,有深刻的藝術內涵,大詩人杜甫贊曰:“此曲本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度聞。”
存想:一名“存思”,簡稱“存”。要求閉合雙眼或微閉,存想內觀某一事物或神真的形貌、活動狀態等,以期達到集中思想,去除雜念,進人人神交接境界。道教認為,建醮不懂存想,無法溝通人神世界,齋醮即失去意義。存想的對象十分廣泛,包括存想天象(日、月、星辰、云霧等)、景物(氣、炎火)、人體(五臟、丹田)及神真(身內神、身外神)等,多為師徒秘密傳授。
叩齒:即上齒與下齒相叩,以集神驅邪。一般分為鳴天鼓(左叩)、擊天磬(右叩)、鳴法鼓(當門齒上四千四共八齡相叩)。左叩以擊幼天門而應神羔,右叩凡制伏驅降用之,鳴法鼓以通真格上帝,凡朝奏用之(見《天皇至道太清玉冊》)。
進表:指道士將表文(青詞表章)上奏天庭的儀式,又稱“上表”。其程式為啟壇、請圣、拜表。其用法因神位高低而定,對道教最高神呈進稱為“上大表”,一般神則稱為“上疏”。最后將表文焚化,稱為“化表”,以期送達天庭,祭告上蒼,眾圣光臨壇場,賜福延齡,先靈受度。
煉度:即用符法度化鬼神,使得超度。煉指用真水和真火交煉亡者靈魂;度指修齋行道,拔度幽魂。其功用為“生人服之(符法),可以恢神。而鬼神得之;亦可度化”(見《上清靈寶大法·水火煉度品》)。
施食:道教科儀的一項儀式元,也叫“斛食”或“賑濟”,俗稱“焰口”,即設齋食以超度鬼魂。早期道教并無施食,但在南朝劉宋時已有雛形,唐朝時就有了相當的影響和規模。宋元之際,以米飯盛于斛內施食,稱為“斛食”。直到解放前,有些宮觀還保存著這一做法。施食時要用“祭煉”之法,即高功存想,以神度鬼,使其早升天界,脫離鬼道。
散花:醮壇儀式組成中常用的儀式元。通過想象中的神仙鑾駕,把醮壇幻化為神仙居處的瑤壇,存想自身為神仙臨壇弘道,故以散花作為頌贊神仙和幻化醮壇的儀式內容之一。與佛教不同的是,道教“散花”,并非實地拋散鮮花,而是誦唱,因此又有多種的散花詞,多為五言、七言、詞曲等。
解冤釋結:所謂冤結,主要指世間種種人際怨懟,引起了陰訟牽連、人鬼連牽飛陰鬼受難、陽世受報等,認為須用科儀和符文,解冤釋結,以求陰鬼升仙,陽世平安。
化壇卷簾:化壇指將壇場幻化為瑤壇仙境、神仙世界;卷簾如同人間君王臨朝聽政,卷簾聽取高功面陳奏疏。這種儀式多以化符、唱贊、存想等完成,經韻中有“倒卷簾”。
啟師謝師:即禮三師。三師指度師、籍師和經師。凡大型道場,皆設有祖師壇。開壇之初,高功恭對師壇,啟奏三師,請賜保佑,謂之啟師。下壇時,必要禮謝三師,以志不忘師恩,謂之謝師。
以上各(ge)種(zhong)儀式元,便構成了大大小小的齋醮場面。

【嶗山的哪些道觀可以學習科儀(yi)】

妙麗

【貔貅是道教圣獸嗎?】

在正一道里面應當是“太乙雷聲應化天尊”,而非“應仙”。
愿您如愿!

標簽: 道教正一派開光科儀 正一開光科儀道教開光科儀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