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视频官网

農歷怎么算出來的,屬屬龍和什么屬相最配

【中國農(nong)歷是怎么樣計算的(de)】

農歷是一種陰陽歷,它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按照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登基為元年來計算,今年公元2022年,是農歷開元4713丙申猴年,我國傳統歷法比西方通行的公歷早2697年,用公元年份+2697即可得出我國傳統歷法的年份。
關于農歷的起源,大量的古代典籍記載農歷始于黃帝時代,其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產生于商代。農歷定月的方法是用朔望月周期給出,朔所在日為初一,朔望月長約29天半,所以農歷大月30天,小月29天。
農歷平年有十二個月,全年354天或355天;閏年為十三個月,其中某一月為閏月,月名依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八月,閏月則為閏八月。閏年全年383天或384天;農歷設置閏月的方法是,農歷月份中無“中氣”的月份設閏;另外農歷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反映寒冷暑熱的氣候變化,所以農歷實為陰陽歷。
1912年,我國開始采用西元歷法和我國傳統歷法農歷并用的紀年方式,民國時期同盟會創辦的《民報》就采用的農歷黃帝紀年,武昌起義后,湖北軍也采用農歷紀年,各省也跟著使用。
孫文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后,發布了《改歷改元通電》規定中華民國改用陽歷,以農歷開元4609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即清宣統三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而民間還繼續沿用農歷,我國各地區以及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節日均以農歷計算,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和民族至今大多亦仍遵循農歷的傳統節日。

【農歷是(shi)怎(zen)樣計算的】

農歷是以月亮的圓缺變化來定的
月亮最圓定為15.

【農歷是怎么算的】

農歷是中國傳統歷法,又有陰歷、華歷、夏歷、漢歷、中歷等名稱。農歷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而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所定出的歷法,以此不同于農歷。農歷是以陰歷(夏歷)為基礎,融合陽歷成分而成的一種歷法,所以中國的農歷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應該叫陰歷,而是陰陽合歷。
從上古的干支紀元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歷(格里歷),歷史多次修訂歷法,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超過102部歷法,這些歷法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干支歷、夏歷、商歷(殷歷)、周歷、西漢太初歷、三統歷和隋朝的皇極歷、唐朝大衍歷等,有的歷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有所作用。[2][4][5]
古人觀察到了天象的運動規律,上古時代已采用干支紀元,據明代史學家萬民英根據我國古文獻明文記載確定干支為天皇氏時發明,在其著作《三命通會》中有詳細記載。干支的發明標志著最原始的歷法出現,配合數字用來計算年歲。夏以后,出現多軌制歷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歷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歷法。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歷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歷法,歷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議造《漢歷》,漢武帝元封七年歷成。是年五月改年號為太初(即為太初元年),并頒布實施這套《漢歷》,后人以此稱呼此歷為《太初歷》,之后劉歆作《三統歷》,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是之前歷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歷法。之后中國歷朝歷代所頒布的歷法,均與漢歷(太初歷)大同小異。由此知當下使用的這套歷法規則基本沿襲漢代的漢歷(太初歷),而與漢代以前的夏歷等是有較大差異的。中國現存最早的歷書是《夏小正》,以后歷法不斷發展。[5]
中國現行農歷沿用自明末《時憲歷》脫胎的清朝《西洋新法歷書》,是四百多年前的由湯若望主導的歐洲耶穌會教士和中國第一批天主教徒合力編撰的。現代農歷的基礎是來自明朝末年的《時憲歷》,之前明代通行的歷法為《大統歷》,實際上是將元代郭守敬的《授時歷》改個名字沿用,此歷法到明末,已經與實際氣象、天文有誤差,尤其對日月食推算的誤差更明顯。現行的農歷“二十四節氣”也來自于洋教士訂立的“定氣法”,與“千年文化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只分享同一個名字,確定方法和日期完全不同。在《時憲歷》的中國歷法中,“節氣”是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這種確定方法被稱為“平氣法”,每“節氣”之間日期相同。而從西洋教士定《時憲歷》之后直至今日的“農歷”,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定的,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時間不均等,稱為“定氣法”。所以現在的中國“農歷”與《時憲歷》之前中國歷法的“二十四節氣”只分享同一個名字,確定方法和日期完全不同。明清易代后,官方將還沒來得及通行的《時憲歷》刪改至103卷,并由清朝順治皇帝將其更名為《西洋新法歷書》,于順治2年(1645年)頒行。康熙八年(1669年)后至清亡,中國的歷法一直大體沿用湯若望所訂新歷,延續至今,就是俗稱的“農歷”。[6]
中華民國成立,采用西歷,紀年采用西歷或民國紀年并用,并欲廢除中國傳統歷。中華人民在1949年成立時,繼續使用西歷,以公元紀年;但保留中國傳統歷——農歷的使用,并于公元2022年頒布了國家標準《農歷的編算和頒行》。現行農歷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負責計算,屬于官方歷書《中國天文年歷》的組成部分。

【誰(shui)知道(dao)陰(yin)歷(li)是(shi)怎么計算的?】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歷之符號。
我國歷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載,西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歷和陽歷。
天干地支,是過去人建歷法時,為了方便做60進位而設出的符號。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數字般的單純,而且后來更開始把這些符號運用在地圖、方位及時間(時間軸與空間軸)上,所以這些數字被賦於的意思就越來越多了。
古人(一說黃帝)觀測朔望月,發現兩個朔望月約是59天的概念。12個朔望月大體上是354天多(與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個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記法(十天干),產生陰陽合歷,發展出現在的天干地支;較為成熟時應該是在夏商周這幾個朝代。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歷法用天干、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干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干」,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干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干對陽支,陰干對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干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干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作用結果。中國歷法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運化的規律。
年:每個干支為一年,六十個干后,又從頭算起,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干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然后依次與天干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干支的周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天十二個時辰。
相傳黃帝時代,因有蚩尤神擾亂,黃帝憂民之若,遂與蚩尤大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黃帝於是齋戒沐浴、筑壇祀天、方丘禮地。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帝乃將十干圓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為天,支為地,然后乃能治之。后有大撓氏將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黃來開國日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此為天干地支之由來。

【屬龍的(de)和什(shen)么屬相最配.jinnianyongcheng.】

屬龍的人適宜與屬鼠、屬猴、屬雞、屬虎、屬兔的人相配。假如能締結如此良緣,晚年尤其幸福,事業更加興盛。與屬蛇、屬馬、屬羊的人相配也可以。屬龍人通常不太適合與屬狗人相配

【屬龍的和什么屬相最(zui)配(pei)_屬龍的和什么屬相不配(pei)】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屬龍的與屬虎的最為不配,這樣會爭執的很厲害,其次屬兔的跟屬龍的相害,跟屬狗的相沖。

標簽: 農歷怎么算出來的 屬龍人出生于未時的命運屬屬龍和什么屬相最配

展開全文